APP下载

脾动脉主干截流术治疗肝硬化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2016-01-11杨红芳程昌盛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期
关键词:肝硬化

杨红芳 程昌盛

【摘要】 目的 探讨脾动脉主干截流术对肝硬化患者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86例肝硬化合并有脾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2012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36例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 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0例肝硬化住院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脾动脉主干截流术;对照组采用脾脏部分动脉栓塞术。术后均随访12个月, 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生存率、肝功能分级和肝脏容积等数据的改变情况。结果 术后12个月观察组生存率为100.00%(36/36), 对照组生存率为88.00%(44/50), 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测肝功能分级变化, 观察组A~B级33例、C级3例(8.33%);对照组A~B级37例、C级13例(26.00%), 两组肝功能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肝脏容积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有5例不良事件, 发生率13.89%, 而对照组有19例, 发生率为38.00%,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进行血管介入脾动脉主干截流术治疗, 能减轻脾动脉盗血, 延缓肝功能恶化, 减轻脾功能亢进, 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脾动脉主干截流术;肝硬化;脾动脉盗血综合征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1.019

失代偿期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出现后导致脾脏肿大, 脾动脉随之增大, 虹吸腹腔干动脉血流, 形成脾动脉盜血, 导致血流量减少, 肝脏供血不足而营养性萎缩, 肝功能进一步衰退。2012年1月~2014年5月本院采用脾动脉主干截流术, 治疗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6例, 观察测定患者术后12个月的生存率及肝功能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为桂东人民医院住院的肝硬化患者, 均符合脾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标准:①脾脏肿大并脾功能亢进。②脾动脉扩张, ?>5 mm或>1.5倍肝动脉口径。③肝动脉通畅, 口径纤细, 血流缓慢, 动脉期肝实质充盈延迟。④脾动脉血流快, 造影剂早期充盈脾实质。⑤造影时脾静脉和门静脉动脉期显影。2012年1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36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32例, 女4例, 年龄27~59岁, 平均年龄40.8岁,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15例, B级21例。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0例肝硬化住院患者为对照组, 其中男36例, 女14例, 年龄25~57岁, 平均年龄40.2岁,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20例, B级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肝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例均经肝脏CT和B超证实为肝硬化, 脾脏肿大并有脾功能亢进。

1. 2 手术材料 常规血管介入手术器械, 18G穿刺针, 8f血管鞘, 各型导丝和导管, 明胶海绵, 5~15 mm纤毛钢圈。

1. 3 手术方法

1. 3. 1 脾动脉主干截流术 观察组:采用seldinger穿刺后在腹主动脉腹腔干行动脉造影, 观察脾动脉和肝动脉直径和血流动态, 根据脾动脉主干直径选择纤毛金属弹簧圈, 通过导管在脾动脉中段植入的纤毛金属弹簧圈, 脾动脉主干血流减少50%为标准。植入后再次进行脾动脉造影, 观察肝脾动脉血流变化。

1. 3. 2 脾脏部分栓塞术 对照组:采用seldinger穿刺后在腹主动脉腹腔干行动脉造影, 观察脾动脉和肝动脉直径和血流动态, 通过导管在脾动脉三级分支植入注入明胶海绵微粒。植入后再次进行脾动脉造影, 观察脾动脉血流变化, 脾脏栓塞50%为目标。

1. 4 术后处理 术后24 h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连续观察神志改变和腹部体征等变化。术后每月检查患者血常规指标和血肝功能变化, 观察检测术后12个月的患者生存例数、肝脏容积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术后12个月生存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12个月36例均生存, 生存率为100.00%;对照组6例死亡(消化道大出血3例、肝衰竭1例、败血症1例、脾脏破裂1例), 44例生存, 生存率为8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 P<0.05)。

2. 2 术后12个月肝功能变化 术后12个月两组病例进行Child-Pugh分级比较, 观察组A~B级33例、C级3例(8.33%);对照组A~B级37例、C级13例(26.00%), 两组肝功能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 P<0.05)。

2. 3 术后12个月肝脏容积变化情况 采用常规逐层叠加法计算术后12个月肝脏容积变化情况, 观察组治疗前、后肝脏容积分别为(658.2±88.3)和(706.3±86.7)cm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 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肝脏容积分别为(668.4± 89.5)和(660.2±86.1)cm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 P>0.05)。两组治疗后肝脏容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 P<0.05)。

2. 4 术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事件 术后不良事件包括脾区剧痛、发热、胸水、腹水、消化道出血等, 观察组有5例, 发生率13.89%(5/36);对照组有19例, 发生率为38.00%(19/50),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 P<0.05)。

3 讨论

近年应用脾部分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和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获得肯定, 同时发生的并发症, 如脾坏死、脾脓肿、脾破裂、败血症和肝功能衰竭等, 令临床医师难以应对, 远期效果也未能明显改变患者的预后[1] , 原因是脾部分动脉栓塞术是三级动脉栓塞, 术后减少部分脾实质血流, 脾动脉主干血流没有减少, 但侧支循环很快建立, 对肝动脉血流虹吸盗血依然存在, 造成肝细胞营养供应减少, 肝功能衰竭加重。因此作者猜测单纯脾部分动脉栓塞不能解决肝脾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而对于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 在有效控制乙肝病毒后仍能看到肝细胞受损及肝功能恶化现象, 则证实了这个猜测。肝硬化后期门静脉高压形成侧支循环, 与腔静脉吻合, 入肝血流转为离肝血流, 导致肝脏营养性血供流失。此外, 脾脏增大导致脾动脉直径也同步增大, 脾动脉阻力减小, 血流虹吸增多, 肝脏血流灌注减少, 加剧肝组织缺氧[2]。有研究对脾肝体积比与食管胃底静脉关系研究发现, 脾肝体积比值越高, 静脉曲张程度越大, 研究进一步说明脾盗血确实对肝脏造成不良的影响[3]。

脾动脉主干截流术阻断脾脏一级动脉血流, 纠正脾动脉盗血, 减少了肝脾动脉盗血分流, 增加肝脏的血液灌注, 使肝细胞营养、肝功能各项指标获得改善[4]。通过改变门静脉血流动力学, 降低门静脉压力, 能减少门脉高压性出血。

术后追踪两组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例12个月, 观察组存活率、肝功能及肝脏容积等3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脾动脉主干截流术在肝硬化治疗中延缓肝功能减退, 减低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症, 临床效果优于脾部分动脉栓塞术。同时术后不良反应也比脾部分动脉栓塞术少, 更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毕向军, 杨冬华, 农玉新, 等.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对肝功能的影响.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0, 8(5):594-595.

[2] Sanyal R, Shah SN. Roleof imag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splenic artery steal syndronme. J Ultrasound Med, 2009, 28(4):471-477.

[3] 曾文勇, 蒋鸥, 刘宇, 等.肝硬化患者脾肝体积比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关系.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2, 28(7):535-537.

[4] 马利平.栓塞介入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观察.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7, 15(9):695-696.

[收稿日期:2015-08-14]

猜你喜欢

肝硬化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生化检验指标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
肝硬化患者健康生活要点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
奥曲肽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研究
早期肝硬化
肝硬化的中医辨证用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