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对当代高校动画课程设置的影响
2016-01-11范静雯薛如冰
范静雯 薛如冰
【摘要】2015年中国正值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各大中院校走入一个科目兴起的创新年代,数字媒体课程的设立也要与国家倡导的新文化方针相吻合。目前,数字媒体专业处于成长发展期,学科研究还不够完善,本文旨在分析数字媒体艺术近些年的发展情况及如何把握数字媒体专业今后的教学方向。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动画;艺术教育;课程设置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涵盖了客观现实、人文历史的综合性学科,“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理念在这一学科中得以充分的展现。“数字”是基于计算机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媒体”则强调的是网络互动传播手段,“艺术”则明确其思想内容的可观赏性和独特的表达手法。数字媒体艺术具备独特的介质表达方式和时空记忆式重组再现。
动画是从纸质媒体、电影媒体和电视媒体一步步发展到数字媒体,信息记录的数字化对大容量的影像、音频的记录更加的得心应手,工具技术的改变加快了形式的革新。在数字媒体艺术中,技术的解放使艺术挣开了物质和现实表象的束缚,令其以自由灵活的身形进入纯粹的心灵意象的领域。这种自由,必然赋予艺术形式创造的自由,不再受到手绘的烦劳和画面衔接生硬的束缚。而艺术形式创新的自由不仅可能催生出新的表达形式,并且必然会全方位地引发艺术形式的重构。
数字媒体艺术教育首先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国外的部分艺术院校和工科院校联合设立,“新媒体”产生的“新思维”和“新艺术”已经成为艺术教育领域新的革命。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发展较为滞后,高校中开设这个专业的泛而不精,也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和实践工具,并且对这门新型的交叉学科缺乏统一的认知标准,造成目前课程设置上各自为政的状况。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需要有广泛的社会学科知识作为理论背景进行理解创作,许多院校开设了软件操作课程,只注重了技术,而忽视了在艺术修养上的提高,学生的作品只是单纯记录和描述了事情的过程而忽略了自己的思想,更无从谈得上艺术的升华。当然这也是由于我们师资来源的多元性所影响,软件技术太注重工具使用的详尽,艺术又单纯注重表述形式的新颖,从而缺失了行业的综合水准。另一方面教学内容、方法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院校教学设备和新软件不能更新,缺乏对教学执行的强有力保障。以上两方面仍是制约高校媒体教学的主要因素。当然我们还需要一个更好的专业发展氛围及实践提升平台。
国内的数字媒体专业“总体上还未能形成科学的体系,课程种类也存在缺失,课程之间的衔接有问题,就像是散开的珠子,乍一看都不错,却有不少雷同内容,反反复复学了,有些知识点却仍是空白。这是课程太杂太乱、缺乏系统性的缘故。其次,核心主干課程缺少特色和绝对实力,跟国外的专业院校相比,可以体会到国外‘小而精而我国‘大而全的特点。”(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院长廖祥忠)。在美国这个课程更多地开设于大学新闻与大众传媒科系或传播学院。这个专业的学生专门学习如何利用大众媒体(如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等)传播视听信息的方法与技术,注重公共广告传媒制作的方法与技术。
在国内,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两大核心“技术和艺术”,经常被剥离,教学上的各自为政也导致学生学习内容的孤立,只是学会了该如何正确的使用,还是不甚理解,再加上缺少同学间的交流和教师的指导,制作的内容往往脱离了实际的轨道,而不可用。一个不被人理解的个人创作往往不能被大众接受,我们不能孤芳自赏。此外,师资队伍的匮乏仍然没有解决,也不是短期所能解决的。因师置课的方式在高校内普遍存在,例如平面的、环艺的、计科的各个科目的老师都将专业一股脑的教授,教学设计规范难以有条理,学生学习又泛而不精,作品多是粗制滥造。长远来看,课程设置的问题最终会影响学生的“内功”,从而制约其就业前景。
毕竟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基础阶段,基石没有打牢,和欧美的差距很显而易见,多元化的分支发展还是可以理解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龙全认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不能简单地看成专业动画制作技术的传授。新媒体艺术很难说是一门确切的学科,它实际上是根据社会的需求在发展,在不断融合,包括了计算机技术、艺术学、传播学的很多课程内容,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共同体。其学科的内容和课程设置都需要不断拓展、更新,随着艺术、科学和市场的发展与时俱进。”
目前,我国高校数字媒体动画专业的课程主要有:一是基础美术课程,培养学生的造型与色彩感知;二是影视类课程,主要掌握动画分镜头脚本、原画、场景的绘制。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手工技能;三是电脑操作课程,主要有二维和三维两个方向。学生宜在前2年的时间内掌握以上三个阶段的内容,在后面的时间以创作为主,最好是利用高校与媒体公司的合作关系,借鉴实用性技能,并不断的循环训练一、二、三阶段的感知力与创作力。由于数字媒体涵盖广泛,包括电视栏目包装、广告制作、影视后期制作及特效制作、数字游戏开发、动漫制作等,学生由于入学前就掌握了一定的绘画能力,所以应较早的接触动画媒体艺术的观念,在一、二年级开授动画概论、技法、人物及背景的分镜头设计课程,宜在课外开授与之相关的选修课程,课余周末时间进行艺术媒体创作,而在后2年的时间基本可以通过教师的辅导参加国内外的一些动画比赛和巡展活动,最好也能参与一些公司项目的制作,摆脱想法与现实、个性与客户要求的矛盾。学生从第三学期开始,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优点选择自己的创作方向,例如动画、影视特效、媒体包装、电视广告、游戏制作等。学生需要具备市场化、产业化、体系化、规模化、革新化的创作理念,能够很好地融入团队协作中,完成艺术媒体设计的策划、编剧、导演、造型、渲染、配音、后期合成等一系列单个独立而又群体协同的制作模式。以专业老师为指导依据,以学校先进动画工作实验室为辅助,创作出一批好的贴近现实生活的创新作品。
数字媒体动画艺术与传统相关艺术专业交叉明显,跨越工学、文学、哲学、艺术学等多种类学科,又跨越了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和计算机三个专业类别,所以学习很是繁琐庞杂,难以让人形成系统详见的学习,学生创作作品的社会接受及认可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答卷,当然也不是我们单独哪一位老师所能独立完成的任务,教师的协作和学生的协作是这门学科成败的关键,教学的发展与革新同样也需要学生们的奋斗,或成为新分支的主导生命力。
艺术类招生通常以文、理两类学生为主,文科感性,理科理性,文理思维方式、学习科目的差异使得“技、艺”兼备遥不可及;往往理科细腻的要面面俱到,文科的超乎寻常却难以理解。其实教学中重要的还是因材施教、扬长避短、逐个分析、因人而异。所以务必要在要在前两年重点帮助学生补救美学理念,可以软件技术为辅,做到宁缺毋滥,抓主导思想,手头的技术也不能抛却。让学生在掌握仅有的几门技术后可以很精确的利用,让拿出的作品有趣、有想法、甚至发人深思。不能因为软件学习多了而都一起使用,难免会弄成大杂烩,让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当然对于艺术审美能力及人文学科见长的学生则可以温故而知新,让其做到烂熟于胸。
一部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成功依靠的往往是团队而非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擅长,各司其职。小到创作团队,大到国家,只有共同的努力才会完成一件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既然“技、艺”同时完美的人是少之又少,那教师就要根据学生们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这也无形的加重了教学管理及自身专业技能学习的负担,学生在上课的同时,老师也在不断地学习并发现新的问题,有些问题确实难以解决,这就恳请国内的各个高校加紧教师队伍的再教育培养,让教师队伍强大起来,至少要让我们的底子扎实,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不过还有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作为参考,做到技术、艺术两手抓。让学生在今后的创作中既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又能轻松与各个领域环节融洽沟通,武装好了自己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当然我国高校还处于一个探索时期,社会职业的需求还不断地让我们改进课程设置,探索时代适合中国本土的动画媒体人才培养模式,寻求一条结合多门类学科的和谐结合模式。今年,我校首个动画、数字媒体专业实验室的建立,也将对安徽省的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育产生长期而深远的推动作用。本专业将着力于艺术人文学科的综合性、特征性及多元性发展,做到艺术为主,技术为辅,探索艺术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引导社会健康主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