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范稳
2016-01-11姚霏
姚霏
四川男人是不是都绵里藏针,这我没做过考证。但范稳属于此列。
30年前的1985年,我是和范稳夫妇一起大学毕业后从外省分到昆明来的。我和他夫人张维是回家乡,他则是入赘云南。那时候他白净得与高原的紫外线格格不入,因此寡言少语。我甚至不知道那时候在云南省地矿局工作的他,是否已经开始了文学创作。张维在云南人民出版社文艺处做编辑,与写作者的交往是很频繁的,作家们聚会的时候,范稳总是默默喝酒,不多与人搭讪,像个加缪笔下的局外人——藏在绵里,针不外露。
大约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晚些时候,有一天诗人于坚对我说,云南写小说的人,有个叫范稳的值得期待。可惜那时没有互联网,想关注也无从着眼。直到1989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从云南师大辞职,侧身江湖,写了长篇武侠小说《一剑平江湖》之后,才算是真正了解了范稳。原因很简单,那时云南人民出版社的领导,让张维做了我署名“沧浪客”的《一剑平江湖》及其以后所有武侠小说的责任编辑,我得经常去她和范稳在昆明书林街那个当时出版社分配的窄小的家里,商讨某些细节。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看了范稳不少的早期作品,应该就是后来被收入他的中短篇小说集《回归温柔》和《男人辛苦》的大部分篇什吧。说实话,文笔细腻,情感真挚,是那些中短篇小说的最大特色,我不知道当时的文学批评家们是怎么评价的,但在我看来,气象确实还不够大。只不过,在与他的闲谈中,其偶尔不露声色的锋芒,会使你惕然而惊:这家伙一旦接了地气,让“针”穿出了“绵”,前途将无可限量。
1990年,我离开云南去上海、北京和深圳,虽说与云南文坛基本上失联,但对云南作家的作品,还是念兹在兹。范稳的长篇小说《骚庄》《冬日言情》《山城教父》《清官海瑞》一部接一部出版,可惜影响似乎都不太大。那时我就在想,如果把作家分类的话,一类像隐居“城堡”的卡夫卡、塞林格,一类像贴着大地行走的杜甫、塞万提斯,范稳为什么不选择后者呢?即便他于2003年度获得了“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我也觉得,对于范稳来说,炮制于书斋的作品,仍远未达到他理应达到的文学高度。
但很显然,没有任何一个外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2002年我回昆明工作定居,在一家报社主编文学副刊,再见到范稳时,他已经不是早年的那个白面书生了。问题他近些年在干些什么,他还是绵里藏针,只淡淡地说“混迹”于藏区。当时我就在想,这黑黝黝的家伙,下一部作品必将惊世骇俗。果然,2004年初,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了他的长篇小说《水乳大地》,并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虽未最终折桂,但正像外界所评论的那样,因为书中“有藏传佛教的活佛,纳西东巴教的代表,基督教的传教士;有红汉人的干部还有不惧天地鬼神的康巴汉子,以及西藏土著宗教苯教鼻祖的魂灵,小说就是在这种宗教和现实交错、多种民族混居、多种文化相互冲撞与融合的氛围里,打造出了一系列惨烈而有光彩的故事和性格突出、生动可见的人物形象。”此书因此轰动文坛。两年之后,2006年6月,人文社紧接着出版了他的《悲悯大地》,责编推荐说:这是继《水乳大地》之后推出的第二部描写藏区宗教、历史及民族文化的长篇小说,“该书依然血性、刚烈、传奇、庄严;依然坚韧、虔诚、魔幻、空灵。这是一部在我们的想象力以外的作品,也是一部超出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作品。”然后到2010年6月,十月文艺出版社再出版了范稳的《大地雅歌》,他的“藏地三部曲”正式宣告完成。用他在《大地雅歌》后记里的话说:“我为自己感到庆幸,十年来我做了一桩有意义的工作,把三本书奉献给我的读者,供奉给那片神奇的土地。不是我书写了这片大地,而是这片大地召唤了我。我服从了召唤,就像服从黎明的第一缕阳光,把我从黑暗中唤醒。”是的,在那布满神灵的大地上,范稳书写的冲动,可能永远也不会不枯竭。以至于读完“藏地三部曲”之后,我在报上写了这样一段话:“那片神奇的土地,始终暗藏至今仍难破译的密码,且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自由叙述与想象的巨大空间,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题材高地——我说的是当然是藏地。关于西藏的书写,尽管早已汗牛充栋,但客观地说,或许只有范稳的“藏地三部曲”,才达到了长篇小说与那片神奇大地匹配的深度、广度与厚度……历经10年,范稳像个苦行的智者,执著而坚韧,以上个世纪上半叶外国传教士在藏区传教的经历为切入点,孜孜探寻不同宗教的交锋与对话,试图以文学的形式还原那一段隐秘的历史。”
“藏地三部曲”的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小说家,范稳已经完成了自身的蜕变与涅槃。我以为他会停留一段日子,静享属于自己的尊荣。但没想到,2009年,当时的红河州委为了给哈尼梯田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聘请他、我、海男与北京的乐艳艳分别到红河县、元阳县、金平县与绿春县各写一本书时,他竟欣然应允。在红河州的那些日子,聚首喝酒自不再在话下,但范稳给我所留下最深的印象,无疑就是:只要贴着大地行走,这家伙就活力无边。
最直观的例子是,今年,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9周年之际,范稳又出版了长篇小说以西南联大时期一代知识分子投笔从戎御敌救亡,并在不同历史时期起落沉浮的长篇小说《吾血吾土》,既是史实,又是史诗,除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更有八千里路云和月探访,创作这部书的艰辛可想而知——为创作《吾血吾土》他蛰伏四年,查阅各种史籍,深入滇西地区,还采访了多位抗战老兵,并远赴台湾、日本等地进行创作采风——故而在对他与该书做专访时,我写了这样的开头:尽管深知,中华民族,历来不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脊梁,更不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决绝与悲壮。但在范稳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吾血吾土》中,读到当年学子们从军时曾经吟颂诵过的这首诗,我还是很难掩饰血管即将炸裂的冲动:“没有足够的兵器,且拿我们的鲜血去。没有热情的安慰,且拿我们的热血去。热血,是我们唯一的剩余。自由的大地是该用血来灌溉的,你,我,谁都不曾忘记。”
漫说范稳,写一本书也足够厚重,打我必须收笔了。毕竟“小说”不是“大说”。作为30年的朋友,作为文学道路上的兄弟,我相信只要范稳继续贴着大地行走,他的良知与情怀,必将还会给中国文学增辉,给同道兄弟们带来温暖。因为他还年轻。
责任编辑:韩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