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器人“全应用”时代正在来临

2016-01-11刘石磊

党员文摘 2016年1期
关键词:库卡德国机器人

刘石磊

员工长久地弯着腰,小心翼翼地将个头不大的电热塞插进难以看清的缸盖钻孔中——这是传统汽车发动机生产过程中的一幕场景。完成这一操作,需要工人长期积累的经验、耐心和精力。不过,在德国的汽车生产车间,这一幕早已成为历史。

取代工人完成这一任务的,是一排排整齐的小型机器人。凭借其精巧设计,这些机器人能轻而易举地抓取小巧的电热塞,将其毫厘不差地放入钻孔。

这只是工业机器人普及的一个缩影。

如今,从工厂、商店到医院,人工智能技术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曾经只停留在科幻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的机器人,已经逐渐从实验室来到你我身边,或许,机器人“全应用”时代正在来临。

老牌制造业大国

德国的“新兵”

作为制造业传统强国,德国近年提出“工业4.0”战略,力图保持制造业领军地位。在这一战略中,“智能制造”是核心内容,而抢占机器人技术和市场制高点,也是重要目标之一。

根据国际通用的制造业机器人普及标准——每万名工人机器人拥有量,德国这一指标约为300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十倍于中国当前水平。

而在德国,机器人技术的使用早已不局限于汽车制造业。

德国中南部小城奥格斯堡,人口不到30万,却拥有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库卡公司。这家公司代表着德系工业机器人的最高水准,并作为德国“工业4.0”的成功案例,被总理默克尔广为推崇。

库卡机器人活跃在各种生产线上:物料搬运、加工、堆垛、点焊和弧焊,涉及自动化、金属加工、食品和塑料等诸多行业,用户包括诸多“大牌”。

不过,最令库卡员工骄傲的用户,是他们自己。库卡公司目前已经做到“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凭借先进的机器人制造技术,库卡工厂高度自动化,随处可见挥舞的巨大机械臂,却少见人类员工。

让机器人上生产线,优势十分明显:不仅可使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更高,降低用工成本,而且在一些特定工作岗位更能发挥效用,如危害健康和危险作业环境、重复繁重劳动岗位及智能采样分析岗位等。

日本服务型机器人

崭露头角

如果说机器人技术发展早期主要侧重其“机器”特性,那么,由“机器”向“人”的智能化发展,可视为这一领域的新趋势。在这方面,具有商业推广、生活陪护甚至感情陪伴功能的服务型机器人正逐渐崭露头角。

日本在服务型机器人研发和应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先进的技术和人性化、个性化设计,让你很难把这些机器人看成冷冰冰的工业产品,而更容易把它们当成活生生、有情感有思想的“人”。

大概半年前,东京日本桥三越总店一名身穿夏季和服的“迎宾小姐”上岗。她不断微笑着向走近的顾客点头并问候:“我的名字是‘地平Aiko,你好吗?”

日本鸟取县政府在2015年夏天聘请了日本软银公司开发的机器人“胡椒”担任“宣传部长”,在东京一家商店推销这个西部县的土特产。“胡椒”自带摄像头、触觉感应器、加速器,并且具备“类似内分泌系统的多层神经网络”,它可以识别人类的音调和面部表情,从而与人类交流。

在日本,从事各种“职业”的机器人可谓无处不在。

日本科学未来馆曾展出三款能够与人进行简单对话沟通、外形完全能够“以假乱真”的“美女机器人”。这些机器人拥有用特殊硅树脂制作的柔软并富有弹性的皮肤,脸部采用纤细的人工肌肉,可使脸部表情根据对话的需要发生变化,还会根据对话需要眨眼、点头和微笑。其中一款美女机器人担任展会播音工作,只要给她一份新闻稿,她就能用多国语言和多种语气朗读。

日本机器人甚至还“进军”了演艺界。2010年东京艺术节上演的话剧《再见》,由大阪大学教授石黑浩团队研发的美女机器人“Geminoid F”和人类女演员联袂演出。

在手术台上大显身手的

英国“机器人医生”

别以为机器人只活跃在工厂车间的流水线和商场前台,在医疗界,它们也正大显身手。

英国是较早应用“机器人医生”的国家,而且对它们“委以重任”,操刀高难度、高精度手术。

英国每年约有五万人患心房纤维颤动,但由于手术风险大,操作要求极其精准,长期以来,只有不到10%的患者能够及时接受手术治疗。为改善这种状况,英国科学家从2007年起开始尝试用机器人操刀此类手术,伦敦圣玛丽医院率先进行了尝试。

圣玛丽医院采用名为“Sensei”的机器人操刀手术。它通过穿刺静脉插入导管直至患者心脏,导管尖端到达患处后,通过射频电流消融掉引起房颤发作的异常心肌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圣玛丽医院的心脏病专家温·戴维斯医生说:“此前,我们操作这一手术时,必须非常谨慎地控制导管位置。我们不希望在病人心脏内不需要洞的地方弄出个洞来。现在使用机器人操作,可以使导管尖端在病人患处固定不动。”

除了心脏手术,欧洲科学界还在研究利用机器人完成其他外科手术。英国科学家与德国、意大利和以色列同行合作,于2011年开发出一款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以期减少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创伤,提高手术的安全性。“精细”是机器人在手术台上的最大优势。在神经外科的显微手术中,医生最多只能完成四种精细动作模式,而这种机器人可完成13种。这种机器人还可以感知手术部位的情况,及时调节动作的力度和方向。

猜你喜欢

库卡德国机器人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库 卡(节选)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美的已收购库卡86.7%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