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无菌操作及采用防控感染措施预防I类切口感染的效果探析
2016-01-10王军强
王军强 杨 民
(江苏省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 江苏 宜兴 214221)
卫生部制定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2010年)中明确提出,根据手术切口被微生物污染的情况,可将手术切口分为I类切口(清洁切口)、Ⅱ类切口(清洁-污染切口)、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和Ⅳ类切口(污秽-感染切口)[1]。I类切口即无菌切口,是指手术未进入炎症感染区、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的手术切口。为避免患者发生感染,普外科医生需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手术,并积极对患者进行抗感染处理。尽管如此,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在术后仍会发生切口感染,影响切口愈合,增加其痛苦。临床上通常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可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并促进耐药细菌的形成和繁殖。为此,我院对近几年在我院普外科进行手术的180例患者仅通过无菌操作及防控感染的措施预防其发生感染,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普外科进行手术的360例患者。这些患者的手术切口均为I类切口。这些患者均无免疫功能缺陷,未患有糖尿病。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0例患者。研究组中有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112例;其年龄为18~76岁,平均年龄为(53.42±6.70)岁;其中有颈部疾病患者56例,有周围血管疾病患者20例,有乳腺疾病患者58例,有腹壁疾病患者24例,有其他疾病患者22例。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118例;其年龄为18~78岁,平均年龄为(52.46±6.43)岁;其中有颈部疾病患者52例,有周围血管疾病患者22例,有乳腺疾病患者54例,有腹壁疾病患者26例,有其他疾病患者2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通过无菌操作及防控感染的措施预防其切口感染,具体的方法是:1)手术前后均对手术室进行严格的消毒,同时将手术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调节到适当的范围,防止微生物滋生。2)术前为患者合理地安排膳食,为其补充营养,增强其体力,以防其因营养不良而发生抵抗力下降的情况,导致其发生手术切口感染。3)术前监测患者血糖的水平和进行血常规检查的结果。对贫血或血糖水平偏高的患者进行对症处理,降低其发生感染的几率。4)仔细认真地为患者备皮,注意备皮的过程中不得损伤其皮肤。彻底对患者进行手术的部位及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5)严格地对手术用具进行消毒,术中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各项操作。6)合理掌握手术持续的时间,避免手术切口暴露的时间过长,以免患者因切口外露发生菌群增长的情况。同时,缩短手术持续的时间还能避免施术者因过于疲劳而违背无菌操作原则。7)在接触患者的机体组织时保证做到动作轻柔,避免其创面干燥,以减少其因组织损伤而继发感染。8)术中及时清除死腔。9)缝合切口时严格把握缝线的疏密度,防止因缝线过密而引起异物反应,导致患者的组织坏死,发生感染。10)术后严密监测患者切口的颜色、温度等,及时为其更换敷料。更换辅料时严格按照换药流程和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操作,并在更换辅料前后均进行手部消毒。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尽早为其拔除引流管。
为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方法是:术前30 min~1 h为患者预防性静脉滴注1 g的头孢唑林。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专业的抗菌消毒处理,9例发生感染的患者炎症逐渐消失,切口愈合良好。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
3 讨论
医学上的感染是指病原体入侵人体组织后发生了炎性反应。微生物普遍存在于人体及周围的环境中。在围手术期内未对相关的物品彻底地进行消毒灭菌,就有可能使微生物散播到手术区域中,导致患者发生切口感染[2]。手术室的环境复杂,人员和物品的流动性较大,引发微生物感染的渠道也相对较多。手术持续的时间过长、医护人员进行手术操作的技术欠佳、对手术器械的消毒不彻底、术前对患者进行的备皮工作不科学、术后为患者换药或拔管时不注重手部卫生等均可增加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3]。对进行手术的患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效果显著。但临床实践证实,抗生素具有毒副作用,不仅会直接损伤患者的身体,还会破坏人体内正常菌群的平衡,使体外有害的病菌趁虚而入,诱发二重感染,甚至导致患者死亡[4,5]。由此可见,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利弊并存。随着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颁布,使用非抗生素手段防控感染的方法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6]。因此,医护人员应尽量避免为患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而通过严格执行手术规程防控其发生切口感染。进行乳腺手术的切口及甲状腺手术的切口等均为I类切口。对这类切口医护人员可以通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认真采用防控感染的措施从根源上杜绝患者发生切口感染[7]。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仅通过无菌操作及防控感染的措施预防切口感染的研究组患者,其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仅比加服抗生素的对照组患者高0.56%。这说明,仅通过无菌操作及防控感染的措施也能有效地预防I类切口感染。
虽然通过无菌操作及防控感染的措施能有效地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但这并不意味着抗生素不具有防控感染的临床使用价值,更不能说明临床上应杜绝使用抗生素。我们要更加灵活、正确地使用抗生素,以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为根本出发点,科学地对进行手术的患者使用抗生素。对于通过其他种类切口(Ⅱ类切口、Ⅲ类切口和Ⅳ类切口)进行手术的患者、免疫力低下的患者、部分老年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等在进行手术时,仍须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以确保手术成功,防止其发生切口感染。医院可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控小组,由专职人员负责控制手术感染的工作,全方位地探查可诱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协同相关科室制定防控感染的规章制度,尽一切可能做好防控感染的工作[8]。
总之,仅通过无菌操作及防控感染的措施也能有效地预防I类切口感染。因此,临床上可以对无抗生素使用指征的、通过I类切口进行手术的患者使用上述方法预防切口感染。
[1]刘勇.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及预防[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3):134-135.
[2]潘晓立.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控制[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15):135-136.
[3]代辉,谭庆丰,向毓明,等.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控制[J].医学信息,2012,25(12):350-351.
[4]俞学军,徐家法,储修峰,等.肝胆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多因素分析及治疗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0):2080-2081,2115.
[5]杨华.加强手术室质量管理,严防手术切口感染[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4):2696.
[6]詹慧春,董华龙.普外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J].现代医院,2013,13(10):26-27.
[7]江南,汤小东,吴健新,等.基层医院普通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预防[J].临床医学,2012,32(10):4-5.
[8]杨迎春,韦双燕.手术切口感染的防控要点与护理[J].天津护理,2013,21(2):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