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在不同时间发病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用CT进行诊断的效果研究

2016-01-10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22期
关键词:低密度高密度多发性

任 杨

(徐州市康复医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脑梗死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类脑血管疾病。此病患者的脑部一般都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缺血性软化梗死病灶。此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患有高血压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致[1]。此病患者会出现瘫痪、感觉障碍、语言障碍、痴呆等症状甚至发生死亡。因此,对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进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通常使用CT检查对此病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为了进一步分析对在不同时间发病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用CT进行诊断的临床效果,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6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这些患者均在发病后的24 h内接受CT检查。其中,发病时间在6 h以内的患者有14例,将其设为A组。发病时间在6~12 h之间的患者有19例,将其设为B组。发病时间在12~24 h之间的患者有23例,将其设为C组。在这56例患者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34:22。他们的年龄为60~82岁,其平均年龄为(70.82±6.24)岁。在这些患者中,有吸烟史的患者29例,有酗酒史的患者21例。他们罹患脑梗死的原因包括:患有高血压(26例)、动脉粥样硬化(22例)及颅脑外伤(8例)。他们的临床表现包括:头痛(31例,占55.36%)、头晕(37例,占66.07%)、呕吐(13例,占23.21%)、抽搐(6例,占10.71%)、偏身感觉障碍(53例,占94.64%)、认知功能障碍或意识水平下降(29例,占51.79%)、同向性偏盲(13例,占23.21%)、失语(3例,占5.36%)、昏迷(7例,占12.5%)。这些患者的症状均符合临床上关于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其病情均经术中探查予以确诊。本次研究的排除标准是:(1)有碘制剂过敏史的患者。(2)有严重心、肾功能障碍的患者。(3)因躁动而无法配合进行检查的患者。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东芝Aquilion 型16层螺旋CT机对三组患者进行CT检查。将进行检查的矩阵设置为512×512,将进行检查的层厚设置为5 mm,将进行检查的层距设置为1 cm。在进行CT检查前,告知患者将发卡、耳环等饰品摘下,或将假牙等异物取出。在患者的血管内注入55~95 ml含碘的对比剂。帮助患者取仰卧位,将其头部摆正,使其听眦线与床面垂直。以听眦线为基线向上扫描直至患者的头顶,对其后颅窝进行重点扫描。然后,帮助患者取仰卧位,对其进行冠状位的扫描。让患者的下颌向前伸,使其听眦线与床长轴保持平行,将进行扫描的层厚与层距均设置为1~3 mm,对患者进行侧位定位像的扫描后,再对其进行CT增强扫描。

1.3 诊断标准 由放射科的检查医师对这些患者进行CT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2]。患者的CT图像中如果出现脑动脉高密度征、局部脑组织肿胀或局部脑实质低密度征,即可判定该患者患有多发性脑梗死。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n或%表示,采用X2进行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用CT检查对三组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准确率的比较 检查的结果显示,用CT检查对A组、B组、C组患者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57.14%、68.42%及95.6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用CT检查对三组患者进行诊断准确率的比较(例,%)

2.2 三组患者病情的CT表现 进行CT检查的结果显示,在A组中,出现脑动脉高密度征、局部脑组织肿胀、局部脑实质低密度征的患者各有4例、3例及1例。在B组中,出现脑动脉高密度征、局部脑组织肿胀、局部脑实质低密度征的患者各有2例、6例及5例。在C组中,出现脑动脉高密度征、局部脑组织肿胀、局部脑实质低密度征的患者各有3例、5例及14例。详情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的CT表现(例,%)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类脑血管疾病。该病患者的脑组织会出现缺血、缺氧的情况。研究发现,脑组织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脑组织缺血、缺氧十几分钟后,在缺血区会出现细胞毒性脑水肿。此处的血液供应如果在短时间之内得不到恢复,患者会出现血管源性脑水肿。此处的血流若被完全阻断,其神经元会出现永久性的坏死[3]。

研究发现,在脑梗死患者脑部梗死病灶的中心区周围存在一个缺血的边缘区,此处的神经元处于电衰竭的状态。这个边缘区即为“缺血半暗带区”。此说法的提出使临床上对脑梗死有了全新的认识。半暗带中脑细胞的损伤具有可逆性是临床上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病理学基础。

目前,临床上常用CT检查对此病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研究发现,不同发病时间的脑梗死患者其病情的CT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本文对发病时间在24 h以内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CT图像进行研究。这主要是由于发病时间在24 h以内的脑梗死患者处于脑梗死的急性期。此类患者的CT图像有以下三种征象:(1)脑动脉高密度征;(2)局部脑组织肿胀;(3)局部脑实质低密度征。

发病时间不超过6 h的脑梗死患者处于脑梗死的超急性期。在此类患者的CT图像中出现脑动脉高密度征的几率较高,其主要表现为患侧大脑中动脉的密度高于相邻额叶、颞叶及同一动脉的另一段动脉或其他动脉。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CT图像出现这一征象的原因在于:患者一侧大脑中的动脉出现血栓或栓塞,其血管完全闭塞,这使其局部的红细胞出现集聚,从而形成质地较硬的固态血块。因为凝固的血块可以吸收较多的CT射线,所以此处在CT图像中呈高密度表现。此征象是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典型的CT表现。临床上可根据此征象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局部脑肿胀和局部脑实质低密度征的病理基础是血管源性脑水肿。此病症可在脑实质的密度降低前或降低时出现,常表现为局部脑沟变浅、消失,脑回变平、增宽。局部脑实质低密度征则表现为局部脑实质的密度降低,灰质、白质的分界不清[4]。

总之, 用CT检查对发病时间在12~24 h之间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较高。

[1]Li L, Qu G, Wang M, et al. Association of oxysterol bind ing protein-related protein 9 polymorphism with cerebr al infarction in Hunan Han population[J]. Irish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 2014, 183(3):439-448.

[2]黄启良, 周忠学, 黄建宁,等. 多层螺旋CT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价值[J]. 广西医学, 2011, 33(9):1145-1147.

[3]王秋艳, 荣梅, 赵洪海. 弥散加权成像结合表观弥散系数界定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的价值[J]. 疑难病杂志, 2013, 12(12):914-916.

[4]张猛, 戴月琴. MRI与CT应用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19):4842-4843.

猜你喜欢

低密度高密度多发性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高密度电法在寻找地下水中的应用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探讨
一种低密度高强度导电橡胶组合物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装置的先进控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