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进行治疗期间使用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进行监测的效果

2016-01-10郭俊华陆小波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22期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磁共振

郭俊华 陆小波

(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江苏 泰州 225500)

短暂性脑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颈动脉、椎基底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均是导致短暂性脑缺血的主要原因。李光[1]的研究表明,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使其脑神经功能在24h内恢复正常[1]。因此,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进行治疗期间,对其脑缺血病灶的部位及病变范围进行监测,并及时对其进行相应的治疗,对降低其脑卒中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2]。为此,笔者对2013年4月~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6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在进行治疗期间分别使用常规磁共振检查和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进行监测,其中使用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进行监测的23例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3年4月~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6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这46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以下情况:①患者的病情经综合病理检查后,均被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②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偏瘫等症状。③患者均未合并有严重的精神类疾病或其他可影响本次研究结果的疾病。④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获得了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按照检查方法的不同将这46例患者分为常规磁共振组和磁共振弥散成像组,每组各有23例患者。在磁共振弥散成像组的23例患者中,有男性17例,女性6例。他们中年龄最小的30岁,年龄最大的72岁,平均年龄为47.5±8.9岁。其中,有10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有8例患者有冠心病史,有3例患者有高脂血症病史,有2例患者有心房颤动病史。在常规磁共振组的23例患者中,有男性16例,女性7例。他们中年龄最小的29岁,年龄最大的71岁,平均年龄为47.3±8.8岁。其中,有9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有7例患者有冠心病史,有4例患者有高脂血症病史,有3例患者有心房颤动病史。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这46例患者均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扩张血管治疗和抗凝治疗等常规治疗。在进行治疗期间,为磁共振弥散成像组患者使用磁共振弥散成像扫描检查进行监测,为常规磁共振组患者使用常规磁共振扫描检查进行监测。进行磁共振影像学检查的方法为:①确定对患者进行扫描的序列。进行扫描的序列包括:横断位磁共振T1和T2加权像、横断位快速液体信号抑制反转恢复序列及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②按照为患者确定的序列,从其颅底至颅顶共进行18层结构的扫描。将单层结构的厚度设为6.0mm,将层间隔设为1.0mm。③对磁共振弥散成像组患者启用3个弥散梯度场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将重建的矩阵和扫描的矩阵均设为128㎝x128cm,将扫描的视野设为24㎝x24cm,将回波时间与重复时间的比值控制为6000ms/70.5ms,共采集2次信号。通过系统内自带的软件对患者脑部组织扩散系数的图像进行分析,然后由神经病学专家和影像学专家对其磁共振弥散成像及其脑部组织扩散系数图像进行判断。若患者的磁共振弥散成像在其脑部组织扩散系数的图像上表现为低信号,在1000s/mm2的弥散梯度场的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且这些信号均随其病灶处脑血管供血区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即将其检查结果判定为阳性[3]。

1.3 观察指标 观察在发作期、缓解期和治疗3周时患者脑缺血病灶的阳性检出率。在进行治疗的3周后,统计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我们使用SPSS20.0软件包对本次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在发作期和缓解期两组患者脑缺血病灶阳性检出率的比较 在发作期和缓解期磁共振弥散成像组患者脑缺血病灶的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磁共振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在发作期和缓解期两组患者脑缺血病灶阳性检出率的比较[n(%)]

2.2 进行治疗3周时两组患者脑缺血病灶的阳性检出率及其脑卒中发生率的比较 进行3周治疗时,磁共振弥散成像组患者脑缺血病灶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磁共振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治疗的3周后,磁共振弥散成像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磁共振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在进行治疗3周时两组患者脑缺血病灶的阳性检出率及其脑卒中发生率的比较[n(%)]

3 讨论

常规磁共振检查虽然可检出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缺血病灶,但当其多次出现短暂性脑缺血病灶或其脑部组织存在多个遗留梗死病灶时,此检查方法就只能显示高信号影,却无法准确地显示其缺血病灶的新旧,极易导致误诊[4]。磁共振弥散成像扫描检查是一种新的无创影像学诊断技术,通过此检查可观察到短暂性脑出血患者活体组织分子的弥散运动[5],有效地区分其脑缺血病灶的新旧,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发作期、缓解期和治疗3周时,磁共振弥散成像组患者脑缺血病灶的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磁共振组患者,在进行治疗的3周后磁共振弥散成像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磁共振组患者。这说明,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进行治疗期间使用磁共振弥散成像扫描检查进行监测,可观察到更多微小的脑组织病变,有利于对其进行早期治疗,降低其脑卒中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进行治疗期间使用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进行监测的效果显著,可准确地检查出其脑缺血病灶,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从而降低其脑卒中的发生率。

[1]李光.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13,35(2):219-220.

[2]吴钢,马晓玲.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短暂性脑缺血40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5):585-586.

[3]卢晓冬,杨明,何业银等.磁共振弥散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0):19-21,46.

[4]吴婧,韩海伟.磁共振弥散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的应用价值研究[J].吉林医学,2015,(14):3068-3068.

[5]任洁明.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诊断短暂性脑缺血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4):34-35.

猜你喜欢

短暂性脑缺血磁共振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大黄总蒽醌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尤瑞克林治疗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8例临床效果观察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
尤瑞克林联合法舒地尔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近期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