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腰椎后入路手术治疗三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研究
2016-01-10张骏李强李程
张 骏 李 强 李 程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腰椎管狭窄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该病可导致患者出现腰骶痛、腿痛,双下肢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甚至发生大小便功能障碍及截瘫。临床上常根据该病患者的病情对其进行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对于三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上在对其进行保守治疗无效后常用腰椎后入路手术对其进行治疗。在本研究中,我院使用腰椎后入路手术对30例三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对象为2012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三节段腰椎狭窄症患者。他们均符合以下条件:1)均进行过3个月以上的保守治疗,且未取得明显的疗效。2)均具有腰腿痛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且无大小便功能障碍。3)均无外伤史。4)均不存在脊柱侧弯及腰椎滑脱的现象。5)均在术前进行了常规的腰椎动力位片检查、腰椎正侧位片检查、MR检查以及腰椎CT检查。在他们中,有12例男性、18例女性,其年龄在48~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3岁。其病程在3~10年之间,平均病程为6.8年。在他们中,有17例患者在行走时可出现单侧肢体疼痛的症状,有13例患者在行走时可出现双侧肢体疼痛的症状。在他们中,有10例患者合并下肢感觉障碍,有8例患者具有胫前肌肌力减弱的症状,有12例患者具有踇背伸肌肌力减弱的症状。在他们中,有21例患者发生病变的部位为腰椎的第3~4段、第4~5段、腰椎第5段~腰骶第1段,有9例患者发生病变的部位为腰椎的第2~3段、第3~4段、第4~5段。
1.2 方法 我院对本组患者均进行腰椎后入路手术治疗。具体的手术方法为:使患者取俯卧位,对其进行全身麻醉。在其腰椎后正中的部位做一个手术切口,充分暴露相应节段的棘突、椎板与关节突。为患者进行全椎板减压,探查其神经根管的情况,然后根据其神经根的松紧程度及被卡压的程度为其进行神经根管减压,同时尽量保留其关节突关节。在进行全椎板减压及神经根管减压后,对仍存在前方椎间盘压迫硬膜囊现象的患者进行椎间融合术。对于关节突关节被破坏的程度超过1/2或峡部被破坏的患者,应在其腰椎的相应节段实施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在这3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进行了椎弓根钉棒三节段固定术合并三节段椎间融合术,有2例患者进行了椎弓根钉棒三节段固定术合并两节段椎间融合术,有1例患者进行了椎弓根钉棒三节段固定术,有14例患者进行了椎弓根钉棒两节段固定术合并两节段椎间融合术,有11例患者进行了椎弓根钉棒两节段固定术合并一节段椎间融合术。在进行完上述的操作后,对这些患者进行横突间植骨,并在其切口的左右两侧各放置一根引流管。逐层缝合患者的切口。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在手术结束48~72h后,为患者拔出引流管。在手术结束3~4天后,指导患者在进行腰围保护的前提下下地行走。在手术结束12天后,为患者拆除手术缝线。
1.3 观察指标 在患者住院期间,观察其有无出现脑脊液漏、感染、神经损伤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在术后的第1个月、第3个月及第6个月为患者进行腰椎正侧位片检查,观察其有无出现椎弓根钉棒断裂与松动、椎间融合等情况,同时评估其腰椎功能恢复的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 我们根据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系统(采用29分法)对本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半年腰椎的功能进行评分,并对评分结果进行对比。JOA评分改善率的计算方法为:(术后评分-术前评分)/(29-术前评分)×100%。患者JOA评分的改善率若在85%~100%之间,其治疗结果为优。患者JOA评分的改善率若在70%~84%之间,其治疗结果为良。患者JOA评分的改善率若在50%~69%之间,其治疗结果为可。患者JOA评分的改善率若小于49%,其治疗结果为差。治疗的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我们使用SPSSl3.0软件包对本次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本组患者术前、术后以及术后半年JOA的评分进行对比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本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感染、钉棒断裂或松动、神经损伤以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仅有3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的症状,在进行局部换药、变换体位(改为头低脚高位)及抗感染治疗后,其症状消失。有4例患者内固定相邻节段的椎间隙变窄,在过度伸、曲腰椎时,其腰椎终板角增大。不过,由于其症状均较轻微,故未对其进行手术治疗。
2.2 在进行手术前,本组患者JOA的评分为(13±4.20)分。在手术结束后及手术结束半年后,他们JOA的评分分别为(25.13±1.95)分、(25.46±2.12)分。他们术后及术后半年JOA的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15例患者的治疗结果为优,有11例患者的治疗结果为良,有4例患者的治疗结果为可,他们治疗的优良率为86.7%。
3 病例分析
某患者为男性,现年56岁,在2014年5月27日因“腰腿痛、下肢无力、麻木、行走困难”被我院收治。我院对其进行了腰椎动力位片检查、腰椎正侧位片检查、MR检查及腰椎CT检查。结果显示,其腰椎的多节段均发生退变(见下图A),其腰椎的第2~3段、第3~4段及第4~5段均发生椎管狭窄(见下图B)。我院根据该患者的检查结果确诊其患有三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并对其进行了腰椎后入路椎管减压术合并椎弓根钉棒三节段固定术,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见下图C)。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在为患者进行彻底的椎管减压后,为了保护其关节突和峡部,我们对其上述部位进行了潜行减压(见下图D)。在为患者进行椎板减压及神经根管减压后,其硬膜囊与神经根达到松弛的状态。未对其进行椎间隙融合(见下图E)。
4 讨论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腰椎后入路椎管减压术合并相应节段的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及椎间融合术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治疗。不过,在为三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腰椎后入路手术时,为其进行椎间融合的节段越长,其相邻节段腰椎发生退变的程度就越重,其发生脊柱长节段融合假关节的几率就越高,其腰椎功能的评分结果也就越差[1]。因此,在进行该手术时,应尽量缩短椎间融合节段的长度。在本组患者中,有11例患者仅进行了一节段椎间隙融合术,有1例患者未进行椎间融合术。
生物力学研究表明,人体腰椎前方结构的承载能力大约为腰椎后方结构承载能力的2倍[2]。在进行椎弓根钉棒固定术时,是否要为患者进行椎间融合的关键在于其腰椎前方结构的承载能力[3]。研究表明,撑开椎体间隙可加重固定器械的承载力[4]。在本研究中,无1例患者发生术后钉棒断裂或松动的现象。其原因可能为,在未进行椎间隙融合、只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节段中,我们既未人为地破坏患者的椎间盘,也未撑开其椎间隙,还为其进行了横突间植骨,故减轻了对其腰椎前方结构承载能力破坏的程度,降低了其发生椎弓根钉棒松动或断裂的风险。
临床资料显示,在为三节段腰椎狭窄症患者进行腰椎长节段固定后,其较易出现相邻节段不稳退变加重的现象[5]。Kaito人等认为,邻近椎间隙过度牵张是导致进行椎间融合术的患者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最危险的因素[6]。而且,为患者进行椎间融合的腰椎节段越多,其邻近节段的稳定性就越低,其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程度也越重[7]。在本研究中,我院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为患者进行椎间融合,仅有4例患者在术后出现相邻节段退变的现象。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本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达86.7%。这说明,对三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腰椎后入路手术可以显著改善其腰椎的功能,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其治疗的效果。
[1]Park P, Garton HJ, Gala VC, et al. Adjacent segment dise ase after lumbar or lumbosacral fusion: review of the li terature[J]. Spine, 2004, 29(17):1938-1944.
[2]YU BS, Abumi K, Oda I, et al. Load-sharing characteristi cs of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elements in lumbar spi ne[J]. Hokkaido Igaku Zasshi, 2003, 78(4): 222-234.
[3]Rao RD, David KS, Wang M.Biomechanical changes at adja cent segments following 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 on using tapered cages[J].Spine, 2005, 30(24): 2772-2776
[4]于滨生,刘少喻,李佛保,等. 腰椎稳定重建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性[J]. 脊柱外科杂志,2005,13(1):180-184.
[5]Yang JY, Lee JK, Song HS. The Impact of adjacent segmen t degeneration on the clinical outcome after lumbar spi nal fusion[J].Spine, 2008, 33(5): 503-507.
[6]Kaito T, Hosono N, Fuji T. Disc space distraction is a po tent risk factor for adjacent disc disease after PLIF[J].Arch Orthop Trauma Surg, 2011, 131(11): 1499-1507.
[7]Imagama S, Kawakami N, Kanemura T, et al. Radiographic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t Five Years After L4/5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With Pedicle Screw In strumentation: Evaluation by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Annual Screening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 J Spinal Disord Tech, 2013, 19(31): 347-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