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饲不同饵料对大鲵幼体生长的影响研究
2016-01-09欧阳力剑杨光杰瞿继勇
■ 欧阳力剑 王 春 杨光杰 瞿继勇
(1.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生态工程学院,贵州毕节 551700;2.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节试验区研究院,贵州毕节 551700;3.黔东南州从江县九郎稀有特色水产养殖合作社,贵州从江 557400;4.黔南州贵定县鸿运大鲵繁育公司,贵州贵定 551300)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我国特有物种,因起叫声似婴儿啼哭又俗称娃娃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隶属于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是一种古老的两栖动物,在欧洲、东亚和北美的中新世、渐新世和上新世的地层中都发现了大鲵的化石。现存隐鳃鲵科有3个种:中国大鲵、日本大鲵和美国的隐鳃鲵。据研究,中国大鲵主要分布于贵州、四川、湖北、湖南、陕西、河南、广西等17个省区。
中国大鲵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组成全面,也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科研价值。但由于其对环境的要求苛刻,同时自然栖息环境受到破坏、人为过度捕捞和偷猎等使野生大鲵急剧减少。基于野生大鲵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成果,大鲵人工繁殖与产业化养殖已取得成功,并显示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单纯的天然饵料营养供给模式已不能满足大鲵人工养殖的发展形势。所以,开发适应于大鲵生长繁殖的人工配合饲料已成为大鲵规模化养殖必然的迫切要求。
现关于大鲵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人工养殖与繁育、价值与开发利用等方面。而大鲵饲料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尤其对大鲵各生长发育阶段对于各项营养要素的需求及其摄食机制的研究较少。
目前关于大鲵饲料的研究主要是对其组织的氨基酸、脂肪酸及微量元素等进行种类和比例的测定。
孙翰昌等通过试验探讨泥鳅活饵和白鲢鱼肉两种饵料对大鲵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泥鳅活饵更利于大鲵生长。陈碧霞等报道了用鲻鱼、黄带鲱鲤及黄鳝作为饵料鱼饲喂大鲵的比较试验结果。金立成在进行人工配合饲料养殖大鲵试验中,选用人工配合饲料和动物饵料分别投喂大鲵幼体,结果显示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组幼鲵的生长速度比摄食动物饵料组快。金立成在研究大鲵规模化繁殖新技术过程中得出,饲料丰富的营养是大鲵亲本性腺发育的物质保障,中国大鲵成体饲料中蛋白质适宜含量为42.0%~45.8%,脂肪适宜含量为2%~3%。李灿等在研究放养密度和饵料种类对中国大鲵幼苗存活与生长的影响试验中,用摇蚊幼虫、猪肉、牛肉、羊肉和小鱼虾投喂大鲵幼苗,结果显示投喂摇蚊幼虫组和投喂小鱼虾组的一龄幼大鲵体长和体重明显高于其他组。表明摇蚊幼虫和小鱼虾是一龄幼大鲵的适宜饵料。
欧阳力剑等(2013)研究了人工饲料和天然饵料(红线虫)对幼体在生长发育上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大鲵幼体可摄食人工饲料,但较摄食天然饵料的对照组生长发育慢。说明红线虫比此配方的人工饲料更适宜作为大鲵幼体阶段的养殖饵料。欧阳力剑等(2014)继续利用人工配合饲料和天然饵料(红线虫)分组投喂大鲵幼体,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不同饵料对幼体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摄食红线虫的大鲵幼体组生长发育明显好于摄食人工饲料组。但是对幼体摄食机制、生长规律及饲料适口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
总之,现有大鲵摄食不同饵料试验研究多为动物饵料之间或单纯的人工饲料与天然饵料之间的对比,而不同配比的人工混合饲料及人工饲料添加微生态制剂对大鲵生长的影响未见报道。试验分别采用红线虫、人工饲料与微生态制剂混合料、人工饲料与鲢鱼肉混合料以及人工饲料与红线虫混合料投喂进入混合营养期的大鲵幼体,通过综合分析不同试验饲料对大鲵幼体全长、增重率、肥满度、饵料转化率、特定生长率等指标的影响,研究不同饵料对幼体生长性能的影响差异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在贵州省贵定县岩下乡进行,受试材料为人工繁殖的受精卵刚破壳进入开口摄食阶段的大鲵幼体12尾,于贵定县鸿运大鲵繁育有限公司采购。人工配合饲料统一采用青岛某公司根据试验配方配制的针对大鲵幼体的微颗粒开口饲料,天然饵料(红线虫)于试验基地附近野外采集,并用微流水冲洗3 d且经消毒后再用于试验。其中大鲵幼体全长用直尺测量(精确到0.01 cm),体质量用分析天平测量(精确到0.01 g)。人工饲料与红线虫中蛋白质的含量见表1。
表1 人工饲料与红线虫中蛋白质的含量
1.2 试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分组试验法,设4个处理。将用于试验的12尾大鲵幼鲵随机分为4组,每组3尾,分别标记为B-0、B-1、B-2和B-3,4个试验组幼鲵均从未摄食过天然饵料。B-0组为对照组,投喂天然饵料红线虫;B-1组投喂人工饲料与微生态制剂配合料;B-2组投喂质量比为1∶1的红线虫与人工饲料混合料;B-3组投喂质量比为1∶1的人工饲料与鲢鱼肉混合料。为了使微生态制剂与人工饲料混合均匀,先将其适当稀释,然后再将两者混合。
1.3 饲养管理
试验期间将12尾幼鲵分别饲养于室内循环流水的水族小箱中,B-1、B-2和B-3各组分别投喂相应的试验饲料驯化10 d。试验过程中保持微流水状态,水温(15.0±1.0)℃,pH值为(7.5±0.4),溶氧大于6 mg/l。定时投喂,每天09:00和18:00分两次投喂饲料,日投饲量为体质量的3%~4%。并随着试验幼鲵的生长及其实际进食情况适当调整饲料投喂量。试验时间80 d,自2013年10月10日至2013年12月30日。
1.4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每间隔4 d在投喂前分别取出试验大鲵幼体测量其体长和体质量,并分别记录4个组的总投饵量,计算出饵料转化率、特定生长率、生长效率、增重率、肥满度。
饵料转化率(FCR)(%)=F/(W2-W1)×100;
生长效率(GE)(%)=[(W2-W1)/F]×100;
特定生长率(SGR)(%/d)=[(lnW2-lnW1)/t]×100;
增重率(WGR)(%)=(W2-W1)/W1×100;
肥满度(K)(%)=(WL/L3)×100。
式中:W1和W2——分别为初始和终末的体质量(g);
F——总投饵量(g);
WL——测量体长L所对应的体质量(g);
L——体长(cm);
t——试验天数(d)。
1.5 数据统计
试验数据用Excel 2003统计软件分析不同饵料对大鲵幼体生长性能的影响差异,差异显著性水平为P<0.05。数值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 4种试验饲料对大鲵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
B-3组幼鲵在试验第40 d停止摄食,B-2组在试验第55 d停止摄食,B-0组和B-1组经历80 d的试验,两组对投喂饵料的摄食情况正常。试验中各组的幼鲵生长性能相关参数值见表2。
表2 不同投喂饵料对幼鲵生长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B-1组幼鲵的增重率、平均生长效率、特定生长率均高于其他试验组,而B-2和B-3试验组的这些参数均小于B-0组。B-0组和B-1组的肥满度差异不显著,分别为(0.825±0.020)%和(0.828±0.026)%,而B-2和B-3试验组的增重率分别为100.6%和63.37%,二者差异不大。B-1组在GE、WGR和SGR等参数上优于其他试验组,幼体生长发育较其他组快。
图1 不同饵料对幼鲵全长的影响
图2 不同饵料对幼鲵体质量的影响
由图1和图2可看出:4个试验组幼鲵的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均随着饲喂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摄食50%鱼肉与50%人工饲料混合组(B-3组)在试验的第30 d后增长速率最慢,且在试验的第40 d停止摄食;其次摄食50%红线虫与50%人工饲料混合组(B-2组)的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增长速率慢于B-0组和B-1组,其在试验的第55 d停止摄食;而摄食天然饵料红线虫组(B-0组)和摄食人工饲料与微生态制剂配合组(B-1组)的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增长幅度均较大,但是B-1组在试验的第60 d后其全长和体质量两个指标的增长速率都超过了B-0组。即随试验时间的增加,摄食人工饲料与微生态制剂配合组大鲵幼体体长与体质量增长幅度最大,摄食红线虫组的增长相对缓慢。
图3可以看出,摄食50%鱼肉与50%人工饲料混合组的SGR在试验的第15 d之前呈下降趋势,第15 d后SGR呈增长趋势,并在饲养的第20 d时达到最大值为2.99%/d,随后便大幅下降,直至在饲喂的第35 d下降至0。其余3个试验组幼鲵的SGR则在试验的前15 d呈上升趋势,且都在第15 d后开始下降。摄食50%红线虫与50%人工饲料混合组的SGR在饲喂的第20 d开始回升,在第30 d达到最大值为3.91%/d,在第35 d又迅速下降至0.87%/d,从第35 d至停止摄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的微波动状态。摄食红线虫组与摄食人工饲料与微生态制剂混合组相比,二者的SGR都在试验的第15 d达到最大,前者为3.88%/d,后者为4.77%/d。试验第15 d至第45 d二者均处于上下波动但整体下降的状态,总体来看后者的下降幅度大于前者,所以前者的SGR总比后者大。第45 d至试验结束前二者均处于上下波动但整体上升的状态。但总体上后者的上升幅度大于前者,所以在此期间后者的SGR总比前者大。
图3 不同饵料对幼鲵特定生长率的影响
以SGR为指标来评价4个试验组幼鲵,摄食50%鱼肉与50%人工饲料混合组和摄食50%红线虫与50%人工饲料混合组大鲵幼体生长发育较差,而摄食红线虫组与摄食人工饲料与微生态制剂配合组的大鲵幼体生长发育较好,结合表2可以发现,摄食红线虫组与摄食人工饲料与微生态制剂配合组相比,后者幼鲵的生长发育情况优于前者。
由表2和图4可知,饲喂试验饲料过程中,4个组幼鲵的肥满度都随着饲养天数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均逐渐减小。摄食天然饵料红线虫组(B-0组)和摄食人工饲料与微生态制剂配合组(B-1组)相比,后者的肥满度下降幅度比前者大。但摄食红线虫组和摄食人工饲料与微生态制剂配合组平均肥满度分别为0.825%和0.828%,二者差异不显著。
图4 不同饵料对幼鲵肥满度的影响
由图5和图6可知,试验组在FCR和GE方面,摄食天然饵料红线虫组和摄食人工饲料与微生态制剂配合组幼鲵在FCR上差异无明显差异,摄食红线虫组幼鲵的平均生长效率为47.15%,摄食人工饲料与微生态制剂配合组则为51.86%,二者的生长效率差异不显著。而在50%鱼肉与50%人工饲料混合组幼鲵停止摄食之前的试验中,摄食50%红线虫与50%人工饲料混合组比摄食50%鱼肉与50%人工饲料混合组幼鲵的饵料转化率高,且摄食50%红线虫与50%人工饲料混合组较摄食50%鱼肉与50%人工饲料混合组的GE高,平均分别为33.66%和29.41%。
图5 幼鲵对4种不同试验饵料的转化率
图6 不同试验饵料对幼鲵生长效率的影响
3 讨论
试验表明,在刚开口阶段的一个月龄以前的大鲵幼体可摄食4种试验饲料,50%鱼肉与50%人工饲料混合组在试验的第40 d停止摄食,50%红线虫与50%人工饲料混合组在试验的第55 d停止摄食,其可能的原因是随着大鲵幼体的生长,试验饲料的营养配比与大鲵的营养需求不匹配,试验饲料在投喂频率、适口性以及营养要素等方面已不能满足其对水体环境中各营养要素的获取。
从饵料转化率、特定生长率、生长效率、增重率、肥满度等生长相关参数综合分析,其最适饵料为人工饲料与微生态制剂配合料,但是与天然饵料红线虫相比,并没有表现出其促进生长的明显的优越性,为了寻找更好的大鲵幼体人工饲料配方,需通过加强不同配比试验来提高饲喂人工饲料大鲵的特定生长率、生长效率、增重率等参数,需通过不断试验来研究大鲵幼体的摄食机制及生长规律。
(参考文献29篇,刊略,需者可函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