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大观书目》述论
2016-01-09杨东方,周明鉴
《医林大观书目》述论
杨东方1,周明鉴2
(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2.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北京 100089)
摘要:学术界普遍认为:清朝乾隆年间改师立编纂的《医林大观书目》已经散佚。实际上该书一直以稿本存世,2000年被影印出版。作为现存第二早的中医专科目录,《医林大观书目》虽然编次草草,但以其前面分时后面分类的独特著录方式、合理清晰的类目设置及专门设置“经典诸家注”类目等优点在中医目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改师立作为《医宗金鉴》的誊录官,所撰的《医林大观书目》蕴含了《医宗金鉴》的大量信息,对研究《医宗金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医林大观书目》;《医宗金鉴》;清代;目录学
DOI:10.13463/j.cnki.cczyy.2015.06.072
中图分类号:R2-5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258(2015)06-1294-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清代整理中医药文献研究”(14BTQ063)。
作者简介:杨东方(1978-),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医史文献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08)
收稿日期:(2015-04-01)
Study onYiLinDaGuanShuMu
YANG Dongfang1,ZHOU Mingjian2
(1.Basic Medical College,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2.The Middle School Affiliated to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参考文献:
[1]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946.
[2]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501-502.
[3]李杲.东垣医集[M].丁光迪,文魁,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
[4]李杲.内外伤辨惑论[M]//丁光迪,文魁,校.东垣医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8.
[5]吴仪洛.成方切用·卷五上·和解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11.
[6]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上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94.
[7]魏之琇.续名医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321,232,225.
[8]张介宾.景岳全书·卷十九杂证谟·郁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56,359.
[9]凌耀星.难经校注·五十六难[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99.
[10]吴仪洛.成方切用·卷一下·理血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3.
[11]汪昂.医方集解·除痰之剂[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245.
[12]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二·阴阳应象大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39.
[13]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十一·举痛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21.
Abstract:Academic circles generally believe that:YiLinDaGuanShuMuis compiled by Gai Shili,Qing dynasty has already gone.It is considered losing by academic circles,however it still extant.It was photocopied in 2000.As the second earliest directory of Chinese medicine,although it was compiled carelessly,YiLinDaGuanShuMustill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description mode,category setup.Especially it includes message of The Golden Mirror of Medicine,because Gai Shili is the compilation official of The Golden Mirror of Medicine.SoYiLinDaGuanShuMuis important to the research of The Golden Mirror of Medcine.
Keywords:YiLinDaGuanShuMu;Golden Mirror of Medicine;Qing dynasty;bibliography
清代乾隆年间改师立编纂的《医林大观书目》是现存最早的中医专科目录之一,仅次于明代末期的《医藏书目》。然与《医藏书目》《医学读书志》等相比,学术界对其知之甚少,且普遍认为已经散佚。实际上,该书一直存世,且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1《医林大观书目》的作者、版本及流传
《医林大观书目》的作者为改师立。改师立,生卒年不详。《医林大观书目题辞》落款为“宛平改师立莲洲氏”[1]778《医宗金鉴·首卷·诸臣职名·誊录官》载有:“监生臣改师立”。[2]12故《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林大观书目》言:“师立字莲洲,宛平人。以监生效力太医院,充纂辑《医宗金鉴》誊录官,见于修书馆臣衔名中。”[3]530至于《医林大观书目》的版本及流传,学术界一般认为,该书早就散佚,已不存世。代表当今中医目录最高水平,收录范围最广、种类最多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没有著录此书[4]。中医文献大家马继兴先生更明确地说:“清代以后的医书目录专书既知的有清代王宏翰氏《古今医籍考》、余鸿业氏《医林书目》、董恂氏《古今医籍备考》、邹澍氏《医经书目》、改师立氏《医林大观书目》等。但均不传世。”[5]马先生的观点代表了学术界的普遍看法,随后乔好勤《中国目录学史》(1992年),严世芸《中国医籍通考·第4卷》(1993年),严季澜、张如青《中医文献学》(第2版,2011年)等均持这一看法。可见学术界普遍认为《医林大观书目》已经散佚。只有王瑞祥在其主编的《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中著录了《医林大观书目》,并在“主要版本”项下著录“稿本(收入《四库未收书辑刊》)”[6]。 正如王瑞祥先生所言,《医林大观书目》一直以稿本传世。19世纪20至40年代的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收集到《医林大观书目》的稿本,并撰写了提要,即《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林大观书目》。该篇提要五百多字,详细介绍了《医林大观书目》的版本、作者、成书过程、体例及价值等情况,认为“亦谈医林掌故考所不废也。”[3]531可谓考论皆佳,对于了解认识《医林大观书目》具有重要意义。要注意的是:提要中的“是书自序”实际上是改师立自己撰写的《医林大观书目题辞》。后来《医林大观书目》被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收藏。1997年北京出版社开始影印出版《四库未收书辑刊》,2000年出版的第10辑第4册中有《医林大观书目》。
2《医林大观书目》在中医专科目录史之地位
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医专科目录产生于宋代。南宋绍兴年间的《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著录有“《大宋本草目》三卷”“《医经目录》二卷”[7]。可惜均已亡佚,无法查考其内容。现存最早的中医专科目录是明末殷仲春的《医藏书目》,该书按内容分为20函,每函仿照佛经《如来法藏》取名,冠以小序。每函书目仅著录书名和作者,无提要,较为简单。与《医藏书目》相比,改师立的著录更加简单,既无提要,也无小序。而且属于草草编次。《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林大观书目》就言:“此目于未分类者,时代混淆,撰人亦有误者,盖未详加考订,编次草草。”[3]531更加重要的是,《医藏目录》所著录的医书,除了《声闻函》外都是殷氏本人亲见者,不臆录,不转录,故资料较为可靠。而改师立未能坚持这一点。《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林大观书目》对此也有评价:“据师立所述,仅于书肆访购,目中所载兼有未见之书,当出馆中拟开以待征访者,师立因以为私录。惜其未将‘已见’‘未见’注明,无从考见当时馆中实有之书。”[3]530但改师立这么做,有自己的思考,他在《医林大观书目题辞》中说:“其或澌灭无存,徒有空名,而仍笔之者,则以宇宙茫茫,名山之藏,古有其人,示学者之所当留意,庶几遇之也”[1]778。 《医林大观书目》的价值虽无法与《医藏书目》相比,但在中医专科目录史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现存第二早的中医专科目录,成书时间较早。其次,它的著录方式较有特色。中医书目著录一直面临分类困难的问题,即《四库全书总目·医家类》所说的“诸家所著,往往以一书兼数科,分隶为难。”[8]1329而放弃分类,又使它丧失按类求书的价值。《医林大观书目》采取了前面分时和后面分类相结合的著录方式。书目前列不分类者,以时为次,著录各个朝代的医籍共六百七十余种,较为直观地显示各个时代的医籍状况,具有学术史意义。书目后面分类胪列诸科,分女科、幼科、痘疹科、刺灸科、外科、眼科、《素问》诸家注释等类,凡五百余种。这种灵活的处理方式较为新颖,也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再次,与《医藏书目》相比,《医林大观书目》的分类较为清晰。《医藏书目》的分类仿照佛经《如来法藏》取名,如用“理窟函”称呼脉诊类,“机在函”称呼眼科类,晦涩难懂。而《医林大观书目》的取名则简明清晰得多,而且符合中医典籍的实际现状。最后,分类著录医学经典的“诸家注释”具有开创意义。中国传统学术一直提倡述而不作,历代医家往往通过对《素问》《灵枢》等经典的注释研究阐述自己的学术思想,进而推动中医学的发展。但在此之前的目录书,专门著录这类典籍,这既无法全面反映该医学经典的研究史,更无法体现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目的。改师立出于“识厥原委,因以尽其广大精微变化之术,由博而约,操性命之权,协阴阳之德,庶无愧夫医学云耳”[1]778的目的设置了“诸家注释”,这是很大的学术贡献。
3《医林大观书目》与《医宗金鉴》
参考文献:
[1]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四库未收书辑刊[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778,809.
[2]吴谦原,郭霞珍,许筱颖,等.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4,12.
[3]刘时觉.四库及续修四库医书总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530-531.
[4]薛清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5]马继兴.中医文献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5.
[6]王瑞祥.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1595.
[7]中华书局编辑部.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6:278-279.
[8]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7:1329,1363.
[9]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13880.
[10]杨东方,刘平,周明鉴.《四库全书·医家类》的几个问题[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30(2):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