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机专业群校企融合共育人才模式
2016-01-09郑瑞银
郑瑞银
摘要:鉴于高校计算机专业群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人才需求变化极大,开创新型的校企融合共育人才模式非常关键。该文对当前校企融合共育人才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校企融合;共育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0-0132-02
互联网+时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近年来,高校计算机专业顺应时代发展,实行了校企融合共育人才模式,为培养计算机领域的专业人才做出了较大贡献。
1 计算机专业群校企融合共育人才模式的概述
1.1 计算机专业群校企融合共育人才模式的概念
校企融合共育人才的模式过去实际上一直存在,但是过去的这种模式主要以学校为主体,而企业仅仅是提供资金的支持,至于人才培养的效果,企业实际上难以把握,也无法从中获取相应回报,所以传统的校企融合共育人才模式没有得到深入推进。新的校企融合共育人才模式在以往的经验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企业是作为资金提供的主体,学校是作为提供师资力量的主体,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具有明显的主次之分,企业和学校是合作关系,它们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发挥各自的优势。新时期的计算机专业群校企融合共育人才模式可以定义为:企业与学校共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各自提供优势资源,为计算机专业群人才的培养互助合作,优势互补。
1.2 计算机专业群校企融合共育人才模式的特征
根据上述提出的定义,计算机专业群校企融合共育人才模式的特征有四点:1)培养主体为企业和学校。与传统的校企共同培养计划不同,新的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地位平等,企业不仅仅提供资金上的支持,还提供其他的支持,如为学生进行实务操作或项目培训等;2)培养对象为计算机类学生;3)企业和学校各自提供自己的优势资源。优势互补才是合作的最佳方式;4)企业有获得回报权。企业的逐利性决定了如果仅仅是提供资源而不享受回报的话,企业是不愿意或不能持久性进行投资的,所以在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中,企业应该有获得一定回报的权利,如人才优先选择权。
2 当前计算机专业群校企融合共育人才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计算机专业群校企融合共育人才模式,作为国家大力发展的一种人才培育模式,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国家宏观政策与指导不足
在当前计算机专业群校企融合共育人才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国家的重视与指导严重不足,缺少相关的文件规定。国家没有实行宏观调控,对试验的范围与规模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导致校企合作取得的成效并不十分明显,缺少一定的权威性,学校针对校企融合共育人才模式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缺乏相关的奖励政策。
2.2 对校企共育人才模式的内涵认识不足
校企共育人才模式应该是一个具有科学性同时又保有先进性的一种育才模式。但是在实践当中,很多机构尤其是企业这种本质上就是为了追求利润而生的“人”对于校企共育人才模式的内涵并不了解,或者只是一知半解。校企共育人才凸显的是将学校的资源与社会的资源进行高效整合,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就是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从微观上讲,是为了既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即校园能力,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即社会能力。我们知道,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是存在很大不同,甚至有时相冲突。校企共育人才模式可以让学生在高校学习的时候就接受一些社会意识与社会生活理念,当他们真正进入到社会工作时能更好地融入到工作环境当中。但是显然,现在的企业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更为关心的是自己能否获利,资本化后的利益是多少。
2.3 企业没有形成正确的教学思想观念
在当前计算机专业群校企融合共育人才模式实施过程中,大多数企业都会在高校毕业生中选择企业自身所需要的人才,对于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很少过问,甚至是不参加任何活动,把培养人才的任务都交给学校。部分企业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对高校学生的培养资金投入甚少。企业通常都会立足自身的长远发展,当企业的短期利益与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企业都会把学生的发展置后。企业向来顾及企业自身发展,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长期下去,学校的基础教育与企业实践脱轨,学生的发展无法得到保障[2]。
2.4 高校与企业的运行机制存在问题
在当前校企融合共育人才模式的合作教学,仍然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层次。由于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没有进行有效的融合,二者之间缺乏深度的联合教学,学生在走向企业就业时,从学生转化为社会人大多会受到很大的阻力。对于企业与学校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依然严重制约了校企融合共育人才模式的顺利实施。
2.5 缺乏相应的规范性文件指导
校企共育人才模式是一个具有深刻社会影响同时也是一项涉及众多参与主体的计划。目前相关计划主要靠民间组织进行发起、促进,其效果将会微乎其微。而如果由政府牵头带动一些企业,甚至给一些企业相应的政策优惠的话,比如说在某个项目上有优先获得权或者给予一些投资性的税收减免,那么企业的积极性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起来,同时企业、高校和政府在人才培养市场上被盘活了。我国现在并没有一部统一的、全国适用的促进校企共育人才模式的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即使是地方性的也很少,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能够发挥自己宏观调控的作用,制定出一个区域乃至全国适用的规范性文件。
3 计算机专业群探讨校企深度融合共育人才模式探究策略
针对当前计算机专业群校企融合共育人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高校、企业、政府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政策,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计算机方面综合水平并。
3.1 充分理解校企共育人才模式的内涵
当前,计算机专业校企融合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内涵需要高校与企业都要理解共育人才模式的共同理解。这是开展相关教学工作的前提。计算机专业培育的学生,是技术性的人才,高校应强化“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与实践深度结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高校要充分利用企业的有效资源,要求学生对口实习实训,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把在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3]。
3.2 制定促进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规范性文件
为促进高校计算机专业群校企融合共育人才,政府要大力支持,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相关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行。如,政府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推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高校实行校企融合共育人才,终期目的是为了形成一个长效合作体,形成合作共赢的良性循环。当然,高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必须明确基本原则,真正促动学生的发展。在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同时还应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积极地将教育与经济和政治结合在一起,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同步发展,相互协调,共同促进。这使得政府、企业与高校联系在一起,可以最大程度的实现我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为国家培养优秀后代的同时并实现经济、政治的稳步提升。
4 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专业群校企融合共育人才模式的顺利实施,是有效促进高校计算机教学发展与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当然如果有政府的参与,那将大大提升该育人模式的深度和广度,计算机技术也会得到一个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新华,王亮.“校企融合、岗课融通、项目引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应用范例——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2] 宣翠仙,龚永坚,王成福等.高职院校SECI-CDIO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
[3] 谭东.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高职计算机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J].华章,20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