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视域下高职思政课综合性成绩评价模式研究
2016-01-08陈丽琼孙勇
陈丽琼 孙勇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评价模式的利弊,然后根据高职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心、以素质为标向的理念,结合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成绩评价改革的启示,研究形成围绕学生“知、情、意、行”四方面素质提升的科学合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综合性成绩评价模式。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综合性成绩评价模式
成绩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习收获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它具有评定、诊断、反馈、预测和激励等功能,不仅会引导学生如何“学”,也会影响到教师如何“教”。《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课程。《基础》课程究竟多大程度上被学生接受和认可,并内化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成了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评价模式相对统一,较少按照各门课程教学目标的差异性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价模式,造成了目前相当部分大学生只看重学习成绩,轻视行为养成,形成思想道德修养上的知行脱节的矛盾,影响和制约了《基础》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评价改革现状分析
一是从理论上论证了改革思政课考试的现实意义。关于改革思政课考试的现实意义,学界主要是围绕这四个层面来加以研究的:改革思政课考试有利于消解传统考试的弊端;改革思政课考试有利于发挥考试的多种功能;改革思政课考试有利于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改革思政课考试有利于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是针对传统思政课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从现有研究来看,论者们普遍认为,传统思政课考试环节积累了许多好经验,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概括地说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命题内容呆板;考试形式单一;成绩评定失当;考后分析缺位。
三是研究了改革思政课考试的原则与对策。论者们普遍认为为了积极而稳妥地推动思政课考试改革,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将理论知识考试与实际表现考核相结合;期末测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考试目标与培养目标要一致;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相协调;坚持有利于培养人才、提高素质、转变学风、丰富实践和适应社会的原则;坚持分层次与分阶段地进行教学改革。
四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课程考核方式及评价模式进行了设计,探索了一些有效的成绩评价模式。如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化教学考核评价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考核方式创新探索;高职特色思政理论课考核体系的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法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结构性考核方法,把结构性考核内容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
二、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评价改革的反思
学界现有研究为推进思政课成绩评价模式的改革提供了良好基础,但也存在不完善之处,很多学者都谈到应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评价体系的构建,但是目前的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解决。例如:(1)部分学者针对成绩评价模式的研究几乎都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部课程的宏观层面来谈,缺乏根据各门课程的不同属性制定差异性的评价标准,因此,现有的研究成果带有很强的共性;(2)针对《基础》课程构建的综合性成绩评价模式还有待深入研究,如对“综合性”下一个准确的定义;(3)针对《基础》课综合性成绩评价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研究很少;(4)现有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上以规范研究为主,较少进行实证研究。
三、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教学观对《基础》课成绩评价改革的启示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认知、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重视学生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制约作用,激发起其认知、情感以及行为的相互作用。在教育方式上,人本主义教学观主张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将学生所学的课程和个人意义联系起来。根据《基础》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有属性,检验其教学效果的成绩评价模式也应以学生为中心,不仅注重对其“知”的状况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对“行”的状况进行评价,使整个评价体现“知”与“行”的统一。
四、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视域下《基础》课综合性成绩评价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多元的成绩评价主体
反思传统的《基础》课成绩评价模式,教师习惯于将学生作为一个评价的客体,而忽略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主观感受评价,这就导致评价的主观性强,而且缺少对评价结果的监督和信息反馈。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创建平等的师生地位,教育本身应把握学生的发展性特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因此,《基础》课程授课教师、辅导员、学生本人、学习小组成员都可参与成绩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1.授课教师与辅导员成绩评价相结合。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的教育理想就在于培养既用情感也用认知来行事的知情合一的人。
授课教师的成绩评价可以覆盖学生的课堂出勤、课堂表现(纪律、笔记、参与教学)、实践教学、理论考核等方面,主要突出对学生课堂综合表现和理论知识掌握及运用两方面的考核。课堂综合表现的考核是达成《基础》课教学目标之德育的关键,理论知识掌握及运用方面是检验学生“知”方面的考核,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关于“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认知”实现的具体途径,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因此,授课教师对《基础》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方面的考核,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形成科学合理的认知。根据《基础》课教学目标的要求,为检验学生“认知”掌握的效果,学生日常道德行为实践的表现也需纳入成绩评价体系之中,班级辅导员作为学生平时生活的观察和引导者,需为每个学生一学期的日常道德行为实际表现评分。例如,某学生一学期受到违纪处分,根据处分轻重,辅导员成绩评价一项可扣分或记为不合格。
2.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相结合。人本主义的教学评价观认为,学习的程度和价值应由学习者自己来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关注学生自己的感受,从操作上讲,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学习评价,在实践教学环节可给予学生一定的评分权重,建立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机制。
(二)构建多元的成绩评价环节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主张意义学习,认为学习的意义在于要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结合兴趣与需要探寻学习的价值,学以致用,以此促进个人的发展。这对《基础》课程评价环节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传统的《基础》课成绩评价环节较为单一,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违背了意义学习这一主张。完善成绩评价环节应包含评价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注重评价理论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日常道德行为实践相结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设置多元的评价环节,考核课程学习对于学生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帮助大学生完成自我实现这一价值需求。
授课教师可根据《基础》课每章节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设置不同的任务环节,学生可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各环节的任务。为加强各环节的管理,学习小组可建立本小组“学习管理卡”,并安排组长负责,把成绩评价贯穿于各个任务环节,学生能实时检查自己的学习进度,教师也能随时掌握学生各环节的学习情况。例如,绪论部分可以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任务环节,让学习小组收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案例,学习小组对收集的案例进行研讨,以PPT的形式展示研讨成果。学习小组选择一名同学以汇报的形式做成果展示,教师根据小组汇报的内容及该项目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点进行提问,全组成员参与答辩,实现该环节的成绩评价。
(三)构建多样的成绩评价方式
传统的《基础》课程成绩评价主要以教材为评价依据,一般采用考试或是完成实践报告、小论文等单一的形式。这种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化特征和学生之间的差异,很难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按照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意义学习及学生的自我实现的观点,《基础》课程的成绩评价可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可依托上述的多元评价环节完成,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在实践环节中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该评价可通过授课教师按照每章节布置的任务来完成,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既突出学生的实际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又淡化以机械记忆内容为主的考试。
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是检验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效途径。传统的社会实践教学通常是提交小论文或者调查报告,以评分制的形式考核学生完成情况,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也难以检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效果。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可以保留传统的作业评分制,增添更为丰富的评价形式。例如,可以要求学生把社会实践教学的完成成果上传至相关网站或制作宣传展板展示,学生可参与评价,形成相互学习的氛围。
综上所述,在人本主义视域下构建的《基础》课综合性成绩评价模式是突出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特色,将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核融合于各环节的任务完成过程之中,关注对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发展规律及交互作用的评价,重视学生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这种构建在“以学生为中心”基础上的综合性成绩评价模式,就是把过去终结性的评价分解为多次评价,把以前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向多元评价主体发展,把结果考核转变为过程考核,变单一的考核为综合性的考核,既保留了我国传统考试中的合理因素,同时又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运用综合性成绩评价可激励学生发挥内在学习动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最终实现促进人的发展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于伟彪.浅析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河北企业,2015(6).
[2]罗杰斯.罗杰斯著作精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邱晓云.谈应用型本科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评价改革[J]. 教育探索,2013(2).
[4]邢飞儿.人本主义教育的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