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补偿机制实验带的创建路径初探
2016-01-08赵红亮王佳楠周生豪贺研
赵红亮 王佳楠 周生豪 贺研
摘 要:通过对南渡江流域的实地调查及河域检测,发现作为海南人民的母亲河——南渡江河域近年来由于地方偏重追逐GDP经济效益目标,使得南渡江及其河域生态环境遭受了极大的破坏。该文从课题项目的现状、现状缘由分析等入手,明确提出了淡水河域生态补偿机制实验带创建的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良性循环互动,以此来真正实现生态海南的绿色崛起。
关键词:南渡江;河域;生态补偿机制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95-04
Abstract:Through surveying and detecting the Nandu River which is our mother river, there are a lot of damages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cause of only laying particular stress on GDP economic benefit goal for a long time. The paper abiding by the present situations,proposes the path to create the fresh water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E.B,to make the economy, the society and the ecological system circulate and development effectively. With the help of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E.B, we will realize the soaring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Nandu river;River basin;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生态学上所讲的河域主指河水源头至其入海口形成的湿地系,不仅包括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同时也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或低湖时水深超过6m的水域。并且所有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地段,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滩涂、珊瑚礁、红树林、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水深浅于6m的海岸带等。这些范围的划定,在生态学范畴内是非常科学和及时的。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常态,生态系统地位逐步显现,并且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评判的重要指标。以Co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为基礎,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刘建博士研究团队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分类(见图1)。该分类体现了一种以人类自我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这应该说是与人类在经历传统走向文明过程中各种“冲突”碰撞中相伴而生的。
1 问题导入
本研究课题项目以海南岛南渡江(淡水)河域,以Co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为指导,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进行拓展,通过课题组成员实地调研与河域检测,结合当前我国乃至世界上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展示一个真正的淡水河域应该而且必须面对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以及亟待破解的严峻事实。
海南岛处于热带和干湿季风气候的过渡带上,地形四周环海,从中部山体向四周沿海逐级降低,构成了一个由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组成的近似环形的层状地形。海南淡水资源以地表水(雨水占85%)为主,由于海南降雨受地形和时空的影响,形成了海南岛季节性的东湿西干地带分布。淡水资源对于人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有母亲河之称的南渡江对于四面环海的海南人民来说,其作用和功能不言而喻。然而,在海南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特别是从1988年建省以后,由于当地政府长期深受见物不见人的经济GDP拜物教思维方式的浸渍及当地群众急于摆脱贫困(经济方面)思想的牵引与影响,配以落后的生产方式的导入,出现了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不协调局面。由此,本课题项目对母亲河南渡江河域现状进行了多层面透析,以点带面,在生态补偿层面上提出了积极创建淡水河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战略性命题。
1.1 偏重于经济GDP视域下的南渡江河域现状
1.1.1 海南省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调查分析 以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采用监测点水样进行检测,进行导入式SPSS分析,结果共抽查210份水样,仅有49.05%的水样符合《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规定的1~3级水标准,其中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超标率分别为30.95%和22.38%。
1.1.2 南渡江源头及淡水流入琼州海峡沿途迎水坡地带 该区域依然在经历着由原始生态林向人工经济林木和水田转变,也就是说河水所经流域,原有的原始热带森林(沟谷雨林、山地雨林、热带季雨林等)特别是水源的迎水坡不断萎缩,而人工经济林在潜移默化的滋长。
1.1.3 中部山坡(水源迎水坡) 该区域坡度大于45°,地表原生植被种类及厚度减少,加之山坡坡体植被破坏,泥石流滑坡的发生,土壤有机质进一步地流失,使得中部山坡原有植物承载能力下降,地表植被减少反过来又使得地层蓄水能力降低,并且出现恶性循环。
1.1.4 水源流域的工厂等企事业单位 依然固守于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模式,无科学的排水、净化设施,采用明排水口与暗排污口相结合的恶性循环方式,加以一些单位以大型容器蓄积工厂废水,在海南雨期到来时,废水与雨水一起排出,借雨水排污,这无形中都加大了海南岛南渡江河域地表承载能力,长此以往,必然会严重影响海南人民的宜居环境。
1.2 南渡江河域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1)南渡江淡水资源源头及沿途迎水坡多为少数民族(黎、苗)居住的边远山区,传统的“刀耕火种”农业生产方式,偏重于土地的开发量与使用量。同时,在近年来当地人口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农业用地扩张,捕捞、狩猎、砍伐、采挖等过量。经过实地调研:传统的漫灌方式,淡水的利用率相当低,只有20%~40%。加之海南炎热天气,蒸发量大,极易导致土地地表层次生盐渍化。海南工业(轻工业)用水量大且用水效率很低。(2)河域流经市县重用轻养,生态保护政策疲软,政府行政力度时有反弹,对土地及淡水缺少保护意识,特别是海南南渡江流域淡水资源随季节差异出现的不均衡性,使得该区域长期处于超负荷生产与入不敷出的状态,并且有机肥用量明显缩小,而现代工业肥料却飞速扩散。(3)市场经济优惠政策的刺激,临海周围企业的注入及落户,一些地方,特别是源头及沿岸迎水坡带(中部交通不便的山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无形中也承接“污染转移”或间接“污染转移”的困境,加之行政主管部门偏重于于企业见物不见人的GDP增值,就会或多或少对其社会责任的不作为行为有所庇护。(4)源头及沿途迎水坡水质、土壤及植被监管人员和专业人员较少,经费不足,水质、土壤质量信息处理与管理系统平台尚未建立。大量原始生态林面积缩减,取而代之的却是大面积的短期人工经济林。
1.3 产生的后果 (1)河域原生态不同程度遭受的破坏,天然湿地日益减少,生态植被及净化功能等受损,由此引起各种潜在的次生灾害,已经威助到群众的生产生活。如东方某些村镇饮用水严重不达标,就是南渡江源头的白沙黎族自治县的很多镇村,由于近年来河域破坏,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等)发生数量在逐年增加。经过卫星监测及数据统计显示:南渡江这座“淡水水塔”河域面积正在不同地段、不同流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面积萎缩。(2)源头及沿途迎水坡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及涵养净化能力下降,陪以集中的强降暴雨季节,造成土坯下滑、泥石流、滑坡,水质污染面积扩大,大分子化学元素混入,同时实现有害物质的累积过程。地表水受到污染,地下水水位下降,海水倒灌,井水变苦,高氟水、高砷水和苦咸水,已经危及到部分村镇淡水饮用安全。(3)源头及沿途迎水坡土壤侵蚀剧增,严重减弱了海南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原始生态林(沟谷雨林、山地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浓密的冠层减少而不能中和暴雨势能及缓冲暴雨对源头及沿途迎水坡地势表层的打击,造成平均现实土壤侵蚀量与平均潜在土壤侵蚀量的增大,从而使得河域水土流失加剧,生态功能严重受损。(4)干湿热带季风气候下的雨季与旱季过渡影响,地域降水量减少,使得河段水体稀释及自我净化能力降低,加之人居环境范围拓展使得生活污水及受污面源扩大,水质下降。经过对不同河域流域地段化学分子追踪监测,发现这也在不同程度上导致近海海域污染,触发次生灾害的发生,如水域水产污染,已经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存秩序。
2 淡水河域生态补偿机制实验带的创建路径
2.1 建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的综合机制 由于河域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所涉及的相关部门较多、内容复杂,并且直到今天还无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加之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因而必须积极建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的综合机制(协调机制和监管机制二者統一)(如图2),这样才能在共同遵循的战略规划和行动指南一盘棋的状态下形成联动。
科学调研测量海南南渡江源头及沿途迎水坡湿地现状,相关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存为海南省生态补偿科学管理工程信息储备库。与此同时,制定《海南江河源头及迎水坡湿地生态补偿机制》规章,逐步建立起海南地方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此作为海南省生态补偿科学管理工程图实体联动可依必依、生态执法可循的法律与规章。即以省主管部门为主导,联合个相关单位执法力度,建立完善区域保护政策和法制体系;建立保护管理协调机制;减缓区域湿地退化,加强对其的综合保护治理;开展公共宣传教育与人材培训体系;持续性的开展区域内的资源调查、监测及科学研究;成立专项行动组织及国际合作小组。加大南渡江源头及沿途迎水坡湿地,特别是沿途水库边缘,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法制的宣传与文明生态经商的宣传。南渡江源头及沿途迎水坡流经市县规划并划区定界,上报省政府,并根据生态补偿机制获得不等的补偿。依据是事故处理系统进行的相关“预案”、“控制”及“重建”等相关程序。
2.2 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 加大林业部门专业化、职能化建设,积极配建专业化、职能化及区域质量监管人员建设,搭建全省大江大河信息处理与管理系统平台及预警预报和有效监管体系。对尚未划定为生态公益林河段全面的调查,将流域有水源涵养作用的迎水坡地域,纳入政府生态公益林建设范围,并严格设立标签,对已经开发的经济林的迎水坡,要以政府收购的方式(同时做到退经济林为生态林),伴之当地居民退经济林入公益林的股份制模式。针对源头及沿途迎水坡现状,可根据生态补偿机制给予居民以怎么补、补多少列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即让作出牺牲的农民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同时持股方式的公益林模式并入基本保障体系,相对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图3)。地方政府,特别是河流流经市县,在经济发展规划中,坚决退出以往经济发展优于环境保护的规划,河流流经市县要成为保护各自市县河段的主力,并对流出自己市县出水口水质,含沙量作出数据记录,与此同时还要加大资金技术等投入,认真、长远地规划好淡水资源保护范围区及居民的饮水工程。整治南渡江源头及沿途迎水坡企事业科技净化机制,把工业、生活水回收机制及植被保护并入税收增减偏向机制和企事业单位品牌评价机制,形成真正的良性激励机制,体现作为公共产品的生产环境的功能;真正让边远中部待发展的山区在承担了较多生态保护任务的地区,不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牺牲者”,社会成果分享的“弱者”。
2.3 设立生态补偿机制专项基金 省、市、县各级政府要设出生态补偿机制专项基金,特别是要倾向于南渡江集雨区、源头、水库等“大水缸”地方;针对南渡江上游经济发展现状,沿途市县受益区要给上游源头及沿途迎水坡民众以生态补偿贡献资金,为保护“大水缸”注入新的活力。并且专项资金多少要作到前期的论证规划,中期的编制和报批,后期的反馈与公开的主要依据,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开展与有关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和团体基金组织及其友好人士的合作与交流,经验与举措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生态区可有效获得生态补偿资金,立足“谁受益、谁补偿”的运作方式,从制度上调动源头及沿途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同时河段区域市县乡镇干部的考核中,提高生态保护的政绩指标。关闭迁出规划区的企事业单位,税收及产值仍归原市县。
参考文献
[1]欧阳志云,郑华,岳平.建立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路与举措[J].生态学报,2013(2):686-692.
[2]曲富国,孙宇飞.基于政府间博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83-88.
[3]王军锋,侯超波.中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框架与补偿模式——基于补偿资金来源的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23-29.
[4]刘春腊,刘卫东,徐美.基于生态价值当量的中国省域生态补偿额度研究[J].资源科学,2014(36):148-155.
[5]刘世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实践综述[J].求实,2011(3):49-52.
[6]汪劲.中国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历程展望[J].环境保护,2014(15):18-22.
[7]李小云,靳乐山,左停,等.生态补偿机制:市场与政府的作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魏楚,沉满洪.基于污染权角度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型及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35-141.
[9]陈挺.五位一体框架下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构建[J].贵州民族研究,2015(9):16-19.
[10]完善山西省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9):122-128.
[11]史树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初浅理解[J].法制博览,2015(9):298.
[12]习近平.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Z].习近平谈治国理政,2014,10.
[13]吕植,顾垒,闻丞,等.中国自然观察2014:一份关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独立报告[J].生物多样性,2015,23(5):570-574.
[14]陈思,杨广,何新林,等.干旱区荒漠植被茎干液流影响因素研究[J].节水灌溉,2015(9):7-13.
[15]谭凯兴,唐洪.留住青山留住“金山银山”[J].美丽广西,2015(18):46.
[16]斯萍,谢屹,王昌海,等.我国自然保护区集体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林业经济,2015(9):101-105.
[17]柳洋.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5(6):90.
[18]喬永波.企业环保投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8):48-53.
[19]熊学海.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研究[J].学术理论,2015,8:227.
[20]赵光州,陈妍竹.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0,1.
[21]贾学军.从生态伦理观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论西方生态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J].伦理与现代化,2015(5):66-71.
[22]罗德里克·纳什.大自然的权利[M].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2015:36-37.
[23]王雨辰.当代生态文明理论的三个争论及其价值[J].哲学动态,2012(8):24-30.
[24]王女杰,刘建,吴大千,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区域生态补偿——以山东省为例[J].生态学报,2010,30(23):6646-6653.
[25]李晓光,苗鸿,郑华,等.生态补偿标准确定的主要方法及其应用[J].生态学报,2009(8):4431-4440.
[26]赵雪雁,李巍,王学良.生态补偿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1-7.
[27]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北京:科技出版社,2007.
[28]徐大伟,等.基于WTP和WTA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以辽河为例[J].资源科学,2012(7):1354-1361.
[29]孟浩,白杨,黄宇驰,等.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0):86-93.
[30]杨光梅,闵庆文,李文华,等.我国生态补偿研究中的科学问题[J].生态学报,2007(10):4289-4300.
[31]赵翠薇,王世杰.生态补偿效益、标准—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地理研究,2010(4):597-606.
[32]李怀恩,庞敏,肖艳.基于水资源价值的陕西水资源区生态补偿量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1):149-154.
[33]刘强,彭晓春,周丽旋,等.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与资金分配研究——以广东省东江流域为例[J].生态经济,2012(1):33-37.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