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学分的实施
——以蚌埠学院为例
2016-01-08杨晓翠蚌埠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系安徽蚌埠233030
杨晓翠(蚌埠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系,安徽 蚌埠 233030)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学分的实施
——以蚌埠学院为例
杨晓翠
(蚌埠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系,安徽 蚌埠 233030)
目前“创新学分”的实施已经成为国内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各个高校纷纷实施学分制改革,并且将创新学分制作为学分制改革的新切入点。本文以蚌埠学院设置和落实创新学分为个案,通过对蚌埠学院实施创新学分制实际情况的分析,尝试阐明创新学分制的涵义,探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创新教育的开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学分;大学生
1 创新学分的概念
目前,我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加大,面临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创新创业推动经济的转型发展,全面深入推进改革,推动经济走集约、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发展之路,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和活力。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015年6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并审议通过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其实,我国历来重视学生的创新教育,早在上个世纪末,高校就开始实施创新学分,至今已达300多所。对于“创新学分”,各高校的称呼各异,有“创新实践学分”“奖励学分”“课外素质学分”“科研学分”“三创学分”等,蚌埠学院称之为“科技文化创新学分”。由此可见,各个高校的定义不尽相同,所包含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创新学分,是指学生在教学计划之外参加科研和实践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果,所获得的学分。总之,创新学分具有创新性、计划学时之外、有成果、需认定等四个特点。
作为新晋的地方应用性本科院校,蚌埠学院2011年出台了《蚌埠学院本科学生科技文化创新学分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从2011级本科生开始实施创新学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该校的创新学分的实施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对学生进行跟踪分析,需要对细则进行调整、修改,逐步使该管理办法科学化、规范化。
2 创新学分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般而言,创新学分体系包含创新学分的范围、学分的记录、申报、认定以及归档等五部分。学校制订创新学分的管理办法,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实践锻炼,院系和班级由专人进行记录,待创新实践形成成果后,由学生本人进行学分申报,学校成立专门的认定小组,对学生的创新学分进行认定,成绩有学校教务部门审核后归档,作为毕业的审核指标之一。此五部分前后衔接,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蚌埠学院在实行创新学分时,考虑到创新学分的范围以及学分认定是该体系的实质内容,较为重要。因此,公开咨询了专家、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力求该体系能更加完善。该校的创新学分范围包括科研活动、学科竞赛、创新型实验、文体活动、专利发明、行业证书、社会实践活动等7大类项目,每一类项目又有分成不同的子项目,构成一个复杂的体系。在学分认定方面,该校制定了详细的创新学分计算标准与办法,对上述的7大类项目以及繁杂的子项目进行界定,合理分配分值,强化导向功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全面地开展科技文化创新活动。
3 创新学分实施的特点
3.1创新学分内容模块化
创新学分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造发明、科技开发、学科(技能)竞赛、文学艺术创作、社会实践等创新实践活动,整合教学主渠道外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资源。目前,蚌埠学院创新学分内容采取模块化,主要包括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技能培训、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几大结构模块。通过模块化的分类,可对原本复杂繁多的科技文化创新内容进行归类和简化,这样就便于活动的开展,也便于于后期的学分认定等工作。
3.2创新学分的量化
蚌埠学院明文规定,要求各系部和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结合本单位的专业特点、优势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等情况,在学校所列举的创新学分范围及计算办法基础之上再增添新的项目,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这样就明确了创新学分作为大学生在校必修的内容和毕业必备的条件。对于在校生拿到多少创新学分方可达标,不同的学校要求不同,一般在6~10分之间。对于不同级别和层次的活动可以得到多少学分,各学校的规定也不同。蚌埠学院创新学分模块中的各活动项目都对应了不同的分值,按照规定,学生参加不同的活动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学院规定学生拿满8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如学生独立承担了校级科研项目,且在毕业前结项者,则可得4个学分,毕业前未结项者,则学分数减半。这样,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创新学分则一目了然,既便于对学生所参加的科技文化活动的成绩进行量化,也便于学校对学生进行跟踪和总结。
3.3创新活动的多样化
蚌埠学院所规定的可获得创新学分的活动内容丰富,既考虑到科研、创新能力强的学生的需求,也考虑到科研创新能力一般但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的需求。对于科研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引导他们独立承担科研项目,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公开发表论文,参加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以及数学建模、大小挑战杯等学科或技能竞赛,开展设计型、研究型实验,这样可以利用课外科研活动的平台,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而且这些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或训练技巧,而是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科研活动过程,作为一个主体来完成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获得感悟和改进,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对科研能力较弱的学生,学校引导他们开展各级各类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申请发明专利、参加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试获得证书,开展各类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但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更提高了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帮助他们形成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意识。
3.4创新学分认定的规范化
创新学分的认定工作繁琐而重要,目前已成为蚌埠学院的常规化工作。进行创新学分的认定时,涉及学生面广,数据量大,学生也非常关注。学生随时将自己所参加的有可能获得创新学分的活动报班级学习委员,学习委员对其进行初步核实后,报辅导员教师,由辅导员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核实,并记录在案。在第八学期前四周,由学分本人提出书面申请,辅导员汇总后,由教学单位成立创新学分评定小组,对学生的创新学分进行审核,结果公示后报教务处存档。由于每个学生所参加的活动各不相同,为减小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学校开始实行创新学分的网络管理,将活动的记录、学分的申报、考核小组审核、公示、以及教务处存档等一系列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减少了以往纸质数据层层上报,提高了工作效率。
4 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师生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努力,成绩很好,但是在就业市场上却显得竞争力不足。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开始实施科技文化创新学分,目的就是发掘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一些大学生的实践技术能力得到“释放和认证”,这样,当他们面临就业时,就可以增加就业竞争力,增宽就业面。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师生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首先,创新学分的虽然列入学生的培养方案,但往往与主体教学内容相割裂,呈现碎片化的独立体系。其次,部分教师对创新学分漠不关心,甚至不知创新学分为何物,认为这是教学管理部门和辅导员班主任的事,与自己无关,导致学生的某些创新活动需要指导的时候却找不到指导教师。另外,部分学生把创新学分当成是一项任务甚至是一种负担,一心只想参加某些容易获得学分的项目,而难度较大的科研项目,很少有人愿意涉及。而且学生才加活动的过程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存在着凑学分的问题,随意参加几个实践活动或竞赛,找单位开证明,这就背离了设立创新学分的初衷。
4.2培养方案设置不尽合理
设置创新学分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种科技文化活动,这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但部分教学单位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创新学分的实施,计划内学时数过多,必修课学分过高,导致学生的课程学习压力过大,参加科技文化活动的时间有限,严重影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3学分认定范围有待完善
对于很多高校来说,创新学分认定范围的界定都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蚌埠学院也是如此。蚌埠学院的科技文化创新学分的主要内容包括科研活动、学科竞赛、创新型实验、文体活动、专利发明、行业证书、社会实践活动等7大类项目,内容纷繁复杂,在对其进行界定时,容易权威性和科学性不足,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学校所制订的“科技文化创新学分的范围”,所包含的项目偏少,认定规则不够细化,项目分值分配不合理,在进行界定时,容易导致人为因素的问题。
4.4管理规章制度有待健全
目前,蚌埠学院虽然在创新学分方面有管理办法,但是这些办法较为粗糙,很难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另外,学校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如计算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对管理人员进行一定的奖励,将学生的创新学分与各类评先评优相挂钩,学生缩获得创新学分给予学分绩点记分,教学计划外的研究类创新学分绩点按考试成绩获取对应绩点,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各类人员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都能尽其能、施其责。另外,创新学分的施行,还需要图书馆、实验室、文体活动场所等各部门的配合,施行资源共享,为学生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对这些部门之间如何进行协调配合,还无章可循。
4.5对创新学分的认知歧义
如前文所说,一般对创新学分的定义是指学生在教学计划之外参加科研和实践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果,所获得的学分。所以一般人看到创新学分首先想到的是科研、创新、实验等,而很难将社会实践与职业资格证书等归结到创新里,导致困惑的产生,甚至排斥。就蚌埠学院近几年来的实际操作来看,能获得科研创新学分的学生极少,大多数学生更有可能获得的是社会实践项目或职业资格证书项目的学分。而社会实践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密切相关,因此,如将“科技文化创新学分”改称“科技文化实践素质学分”,更能体现创新学分的内涵,更好地促进此教学活动的进行。
5 结 语
对于我国而言,“创新学分”是一个较新的事物,创新学分的完善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像蚌埠学院这样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施行创新学分时,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模式,而需要根据各自校情,采取合理的创新学分管理方法,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加强宣传,提高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深化教学改革,为创新学分的实施提供便利条件,建设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加强配套措施建设,为大学生们的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以此促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田海林,李庆福.实施创新实践学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2]赵环宇.大学“创新学分"制的内涵及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
[3]杨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学分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11).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75
G640
A
1673-0194(2015)24-0230-02
2015-10-19
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质量工程项目(2013zy080);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4jyxm390);蚌埠学院工程化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2013gcjd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