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6-01-08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24期
关键词:县域湖南经济

曾 辉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湖南 株洲 412011)

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曾 辉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湖南 株洲 412011)

文章首先界定了县域经济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从3个方面分析了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6个方面提出发展湖南县域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特色

1 县域经济的概念界定

我国“县域经济”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县域经济”首次出现在党政文件则要追溯到党的十六大报告中。

关于“县域经济”的概念,目前有很多版本。有些学者认为,县域经济是以县域为中心,通过城镇纽带和农村腹地将不同层次经济要素联系起来的一种基本结构。县域经济是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是一种依靠人、财、物和信息的双向流动来实现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此外,部分学者认为县域经济的中心在城镇,但农村是其基础,同时他们强调县域经济的区域性,并指出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调控与市场的导向两种力量。尽管对县域经济的概念表述各异。不难看出他们都强调县域经济的区域性特征,认同县域经济术语特定的地理空间,有特定的地域特色。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是一个开放性的、完备的经济体系。综上所述,县域经济是以县、市地域范为地理空间,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外围乡镇为腹地,以三次产业综合发展为基础,以县级财政为调控主体,与区域内外进行广泛联系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2 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新问题

近年来,湖南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质量趋好、总量扩张、民生改善、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取得了较好较快的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湖南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贫富差距较大等。

2.1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湖南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问题目前比较严重,具体来讲,第一产业技术含量低,优势地位不明显,第二产业不强,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所占GDP的比重不大。以2009年为例,第一产业占GDP比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而且,在第一产业中,经济附加值较低,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所占比重较大,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异质性弱,严重影响“三农问题”的发展。近年来,第三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信息传输等占服务业的发展低于全国水平,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也未达到预期。此外,科技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湖南县域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湖南省推出“四化两型”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涌现除了建材、石化等十大千亿产业,第二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落后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此外,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不高。一些欠发达县域,工业以县属中小企业为主,技术与工艺落后、规模小、劳动力素质底下,缺少核心竞争力。

2.2县域发展不平衡

2009年,全省统计的86个县(县级市)中,GDP总量最大的长沙县的水平是总量最小的古丈县的54.9倍,人均GDP最高的为长沙县的水平是最低的桂东县的10.4倍;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长沙县的水平是最低的古丈县的52.5倍,农民入均纯收入最高的长沙县的水平是最低的新晃县的4.3倍。总体而言,湖南省中等水平的县域综合实力不足沿海发达地区先进县市的10%。

2.3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基尼系数是用来反映贫富差距的国际公认指标,0.4是其“警戒线”,近年来,湖南县域经济的基尼系数水平一直维持在0.4以上,县域经济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的现象日趋明显。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2005年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额为6 406元,到2010年这一数字达到10 174元;二是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明显。2010年人均GDP水平最高的是长沙市,最低的是邵阳市,两地收入差距已超过6倍;三是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明显。2010年收入最高的三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收入是收入最低的三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收入的三倍之多。

3 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县域经济现代化水平较低,大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化比较落后,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较差的劳动力素质、糟糕的县级财政状况都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应该从推进新型工业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发展新兴产业、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县级财政状况、加强对务工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等方面着手,推进其又好又快的发展。

3.1重视县域特色发展

湖南各县域经济资源禀赋贫富不均,发展的区位条件千差万别,各有优势,发展各具特色、因此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应根据各县域的特点出发,从政策指导、发展规划、分类支持等方面区别对待。首先,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从全省的高度出发,根据各县的实际特点,如资源禀赋、传统优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对其进行定性分类,并据此出台相关的政策性文件,鼓励县域经济的差异化、错位发展。其次,县域经济的发展要重视长期发展规划,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一方面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与特色,另一方面又要突出其主导产业。最后,政府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3.2重点推进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来讲,政府应重视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政府项目拉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工业园建设等工业项目建设,加快湖南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首先,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工业园区建设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县级财政要向工业园区建设倾斜,重点建设一批产业集群水平高的工业园区。其次,推进项目建设,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主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作好招商引资与项目规划,加快引进一批投入产出比率大、集约用地水平高、财税增长快、技术支撑强的项目。最后,大力科技创新,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3.3加快传统农业升级

传统农业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传统农业的升级就显得十分重要,其中,提高粗略代表农业现代化的农机化率就是有效的手段之一。政府应着力于规模化建设,农业工业化、完善农业资源流转市场化、加快产业升级。首先,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建设经验,促进县域农业工业化发展。其次,总结推广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经验,促产业规模化经营与城乡统筹发展。

3.4突破县域发展的资源限制

湖南县域经济发展发展水平不高,财力和人力资源上的制约是其发展瓶颈,因此,县级政府一方面应在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建设县级融资平台,另一方面又要加强县级政府人才队伍建设,增加县域经济活力和效率。政府应进一步调整省、市、县的财权、事权分配格局,推进行政扁平化发展,合理增加划给县域的增值税、所得税比例,重新确定利益分配关系,适当扩大县级的税收规模,增强县级财力。针对融资难的问题,政府应制定县域融资政策,大力建设县级融资平台,强化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对县域干部的选拔、任用、培养;二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大胆使用“季节性人才”;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切实培育县域技能型人才。

3.5营造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

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建设,还应将生态建设纳入到建设规划中。首先,县级政府要大力改善经济发展硬环境,加快道路、水利、通信等方面的建设,改善投资硬环境。其次,加强治理与保护,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目前,生态建设已纳入国家下一个五年计划,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生态建设不可忽视。最后,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

3.6完善县级体制机制创新

首先,全面推进省直管县体制,赋予县域推进经济发展的权力。其次,修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一是拓宽考评范围,将考核指标体系扩大到涵盖县域经济发展的全部方面。二是要营地之一,对不同模式的县实施不同的考核标准。再次,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一是奖励经济发展优秀的县市;二是县市干部任用与选拔要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挂钩。最后,建议按照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主体功能区要求对一些县、乡、村进行适度合并,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主要参考文献

[1]宋效中,贾谋,骆宏伟.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J].河北学刊,2010(3).

[2]冯湘勇,彭建刚.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6).

[3]凌耀初.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31

F127

A

1673-0194(2015)24-0170-02

2015-11-02

猜你喜欢

县域湖南经济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