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积极视角探讨视频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2016-01-07张珊珊张野陈萌萌吕晓敏
张珊珊 张野 陈萌萌 吕晓敏
〔摘要〕视频游戏普遍存在于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其给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一直困扰着家长和教育学者。然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和普及,视频游戏的积极意义也逐渐显现,并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适时、合理的视频游戏能够促进童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儿童情绪情感、认知、社会及动机四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视频游戏;积极视角;儿童发展;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24-0011-03
游戏是个体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开展的活动,带有明确的秩序性和规则性。如追逐摔打、过家家酒、单人填字和多人拔河游戏等。与传统游戏相比,视频游戏是具有一定剧情的、以视听设备为媒介的、可进行操作并与之互动的游戏模式[1]。因此,视频游戏除了具备传统游戏的特征,其自身还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即游戏者在互动性环节中不可以被动放弃环环相扣的游戏情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视频游戏的主题、种类、游戏方式等的发展也呈现多元化。具体来说,游戏者不仅可以单独进行游戏,还可以进行多人合作或是竞争式的游戏;游戏服务器也从开始的电脑变为现在的多种便携使用终端。以往研究表明,视频游戏可引发儿童的消极行为,如攻击行为、网络成瘾、情绪抑郁等[2]。虽然这一问题很早就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也使得早期的视频游戏研究大多着眼于消极心理学视角。然而,近来受到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影响,研究者又将研究视角转向亲社会性视频游戏及其带来的积极影响。在积极心理学框架下,儿童视频游戏研究应该聚焦于如何在儿童玩视频游戏的同时促进和优化儿童的发展,提高儿童整体的心理健康与幸福感水平。因此,本文着眼于视频游戏的积极面,从情绪情感(情绪管理)、认知(注意力)、社会(亲社会行为)和动机(心理弹性)四方面总结视频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益处。
一、视频游戏对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积极影响
积极情绪是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其有助于增强儿童的幸福感,帮助儿童构建积极的社会关系,从而有效地追求目标、处理失败,消除不利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加儿童的积极行为,如在学校的高学业成就、高内部动机和低考试焦虑等。大量研究表明,视频游戏能够有效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尤其是益智类游戏(例如“愤怒的小鸟”“宝石迷阵”),其能有效调节儿童情绪,促使其放松,防止焦虑情绪的产生。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主要有两种:第一是益智类游戏的回报期较短,儿童可以很快通关,通关时产生的自豪感和得到奖励时的满足感都会让其在短时间内得到情绪改善、增加积极情感;第二是游戏中的固定奖励会激发个体强烈的控制感,引发游戏者自我意识的损失,使游戏者拥有另一种积极情绪体验:流畅/传输感(Flow or transportation)。
视频游戏对儿童情感发展的积极影响还体现在情绪调节方面,它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视频游戏经常为儿童提供新的挑战,因此儿童需转变已有观念重新进行评估以完成游戏目标。如在角色扮演类游戏中,儿童需要在医生、战士、巫师等符号系列中进行相应的身份转变,使自己适应独特的社会和情感目标。每当规则改变后,儿童都需要进行新的探索,这一过程可能给他们带来沮丧、焦虑等情绪,然而儿童可以通过继续完成游戏任务的方式进行情绪调节。具体来说,儿童在完成游戏引导的目标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暂时抑制自己的消极情绪,进而控制或调节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情绪,降低自身的抑郁情绪。视频游戏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类似于情绪调节策略中的认知重评策略(一种“习惯”认知涉及了对刺激或处理情境的能力的重新评估),其调节作用与游戏目标的完成息息相关。
二、视频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积极影响
视频游戏可以提高儿童的认知技能,这一观点已得到多方研究的重复性证实。如一项fMRI研究发现,与控制组儿童相比,实验组儿童(定期玩视频游戏)的额、顶叶——控制注意分配的脑机制,在模式-检测任务(pattern-detection task)中表现出较少的活动[3],原因在于视频游戏会使儿童展现明显的认知优势,尤其是在神经加工和神经效能方面,能增强儿童过滤干扰信息的能力,合理有效地分配注意力。即使在游戏活动停止后,处于现实情境中的儿童仍会受游戏影响,出现即时或延时性的迁移学习。这种迁移学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射击类游戏能提高儿童的注意分配和空间分辨能力。Green和Bavelier[4]以很少或不玩射击游戏的儿童为研究对象,考察射击类游戏与儿童注意分配、空间分配能力的关系。在研究中,实验者将儿童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射击游戏)与控制组,并对实验组儿童进行射击训练。结果发现,实验组儿童在注意分配、空间分配及心理旋转能力上明显强于控制组儿童。并且这种短期的射击训练可以使儿童永久获得空间技能,并将其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值得注意的是,空间认知能力的提高更多依赖于闲暇时从事的视频游戏活动,而并非学校教学环节中刻意的培养。
第二,视频游戏可培养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有研究显示,视频游戏与问题解决能力——感官反应(如,通过讨论收集信息、评估各种选择、规划计划、在行动前考虑策略和目标的变化)存在相关性。通常,视频游戏的核心内容就是解决问题,以猜数字游戏(只给出开头、结尾的数字)为例,该游戏不提供问题解决的说明,儿童需要通过试误、递推等方式自行找出游戏答案,正是这种依据经验和直觉,以自我探索形式找寻问题答案的方式,使儿童无形中成为了“数字居民”,提高了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另外,一项纵向研究显示,策略类游戏的参与频率与青少年被追踪研究一年后的问题解决能力呈正相关,即青少年越多参与策略类游戏,其之后的问题解决能力越高[5]。然而这种预测作用仅存在于策略类游戏中,赛马、格斗等竞速类游戏并未有这种积极的预测作用。
第三,视频游戏与儿童的创造力呈显著正相关。但目前的实证研究还无法为二者的相关性提供有利的支持,到底是视频游戏能够有效促进儿童的创造力发展,还是具有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儿童偏好玩视频游戏,这都是有关游戏与儿童创造力关系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视频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
视频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一直是视频游戏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其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是起积极还是消极作用取决于视频游戏的类型。通常来说,亲社会性内容的视频游戏能增加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降低其反社会行为倾向。从大量关于亲社会视频游戏的研究中可以归纳出以下两个共同结论:
第一,亲社会性视频游戏能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性视频游戏除会使儿童出现短期助人行为,也会对他们产生长期的影响,如在新学期初玩较多亲社会游戏的儿童在下一学年会出现更多的助人行为。可能是视频游戏中的合作、支持和助人等积极品质促进了儿童亲社会行为技能的获得。在虚拟社会环境中,儿童会快速地学习社会技能和亲社会行为,并将其迁移到现实环境中的同伴关系和家庭关系中。
第二,亲社会性视频游戏对个体的攻击性认知具有抑制作用,即儿童越多接触亲社会视频游戏,越少出现攻击性行为,敌意归因偏差也越少。有国内学者运用亲社会性视频游戏和IAT测验,从内隐社会认知角度研究亲社会性视频游戏对儿童晚期(高中生)内隐攻击性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亲社会性视频游戏对儿童晚期内隐攻击性认知的抑制效应显著。反之,视频游戏中的暴力内容却可提高游戏者的攻击行为倾向,降低其亲社会行为倾向。值得一提的是,暴力游戏并非一定会引发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倾向主要取决于游戏中的合作或竞争程度。参与鼓励合作的暴力游戏的儿童更可能在游戏内外出现助人行为,且频率明显多于那些玩非暴力游戏的儿童;组队参与暴力视频游戏的儿童相比单独参与暴力游戏的儿童体验较少的敌意感;合作参与暴力视频游戏的儿童的攻击性认知会减少。与参与竞争性游戏的儿童相比,参与合作性暴力视频游戏能够增加其之后的合作行为。不仅如此,视频游戏还可以促进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提高儿童参与公共活动的热情,并更多地参与公益活动(慈善募捐)。
四、视频游戏对儿童动机发展的积极影响
视频游戏的魅力在于能够“诱惑”各年龄层的人进入虚拟情境,并努力完成游戏目标,即使面对失败也依然坚持。究竟是什么让游戏者那么着迷呢?近十年来的研究发现,个体坚持参与游戏的动机才是个体成功的关键。其中,引发儿童坚持参与游戏的最直接原因是视频游戏中的直接反馈(例如,得分、游戏币、迷宫的出口),它使儿童的发展处于“最近发展区”内。具体来说,游戏难度不断调整,如提高策略难度、缩短游戏时间和增加问题复杂度等,从而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使儿童不断地形成平衡挑战与挫折间关系的动机。另一方面,视频游戏与儿童的信念有关,其中信念是动机形成的基础。研究表明,带有特质特点的夸奖语句(如“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会使儿童形成固定的智力观念,即智力是固定不变、不可提高的先天特质。而被夸奖具有努力特质的儿童(如“你真是好努力地解决问题呀!”)会使他们形成智力发展观念,即智力是可塑造的,可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得到发展。儿童对智力发展论的接受度越高,其在挑战环境中的坚持性越好。游戏正是以第二种智力发展观念为基础,依据游戏者的挑战程度向游戏者提供具体且直接的反馈。因此,从这一观点来看,视频游戏是儿童获取智力发展信念的重要活动。视频游戏中的失败行为也可促进儿童动机的发展。失败时,儿童会拥有重新争取胜利的强烈动机及完成目标的“乐观”态度。虽然儿童在游戏中偶尔感受到消极情绪,但这些失败体验并没导致儿童出现愤怒、失望或伤心等负面情绪,相反地却让他们表现出兴奋、兴趣或愉悦等积极情绪。
有国外研究者运用构词迷任务(anagram-riddle task)考察视频游戏中的坚持性与现实中解决问题的持续时间两者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在视频游戏中的坚持性对儿童在游戏外解决困难谜题的持续时间具有预测作用,进一步证实了视频游戏对个体动机发展的促进作用。虽然视频游戏常被认为是一种无聊的消遣活动,然而,大量研究证实,游戏能培养儿童坚持不懈的良好动机,这种动机还可泛化到学校情境中。那么,具体哪种游戏能培养这些良好的动机?还是儿童的人格和偏好影响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动机的形成?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析。
五、视频游戏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视频游戏对儿童形成新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并且较多地应用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干预方面。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视频游戏具有较高的知识性。视频游戏本身会承载很多知识,例如“三国志”等一些以历史题材为背景的游戏,能让儿童间接了解到众多的三国知识,即使是一些枪战类的射击游戏,也可以让儿童通过观察和试误的方式了解各种武器和工具。视频游戏不仅可以承载理论知识,还可以承载道德观念方面的知识,如“超级阳光马里奥”等亲社会视频游戏可以显著抑制儿童的内隐攻击性认知,从而使儿童展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其次,视频游戏能有效激发儿童和青少年的积极信念,使个体主动探索、了解游戏所必需的知识内容。因此,如果能将书本知识或需传授的道德观念融入到视频游戏中,让这些成为通关所需要的知识,这将大大提高儿童学习的自主性,消除儿童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厌烦心理。
再次,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尤其是在接受行为治疗时,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而适当的游戏可以减缓这些消极情绪。
最后,儿童期个体正处在认知、智力等的发展阶段,适当的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空间分辨、问题解决等认知机能的发展,提高儿童的创造力。除此,视频游戏还可以培养儿童坚持不懈的品质,这也是成功所必需的品质。视频游戏不仅有益于普通儿童的心理健康,对出现心理问题需要治疗干预的儿童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如视频游戏可以解决评估干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存在心理问题的儿童经常需要特殊照顾,因此可能会有一段时间难以进行评估治疗,或者在治疗期间他们可能要到其他的地方生活、工作和学习。而专门为心理健康干预设计的游戏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不论被干预者居住在什么地方,关于他们的信息都可以方便快捷地传递出来。而且,相较于常规治疗,游戏治疗可能存在较少的社会评价效应,易于被个体接受。另外,大部分学校和家庭难以负担昂贵的个人或团体治疗费用,这时可采用视频游戏的形式对儿童进行干预治疗。因为,视频游戏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治疗训练时间,也不需要租赁设备,显著降低了心理干预治疗的成本。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承认视频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积极影响。因此,未来在预防和干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减少其危害方面,应转变观念,重视视频游戏对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作用。目前,以促进儿童发展为目标的视频游戏数量较少,未来可以在这方面进行深入探究,结合游戏设计团队的精细设计,运用视频游戏更简洁、有效地对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
注:本文系辽宁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中学生传统欺凌与网络欺凌结构特征的比较”(JG15DB007)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吴四兰,周宗奎,牛更枫等.视频游戏迁移现象:类型·表现及作用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6):1041-1051.
[2]Lemola S,Brand S,Vogler N,et al. Habitual computer game playing at night is related to depressive symptom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1(51):117-122.
[3]Bavelier D,Achtman R L Mani M,et al.Neural bases of selective attention in action video game players[J]. Vision Research,2012(61):132–143.
[4]Green C S,Bavelier D. Learning,attentional control,and action video games[J]. Current Biology,2012 (22):197–206.
[5]Adachi P J,Willoughby T. More than just fun and games:The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rategic video games,selfreported problem solving skills,and academic grades[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13(42):1041–1052.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沈阳,110034)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