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形势下应用小语种语专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6-01-07陈丽刘莉王博
陈丽 刘莉 王博
【摘要】中国至2001加入后WTO后全民掀起了学习外语的热潮,特别是小语种日语、德语、法语三个专业一度成为外语类专业学生的首选。日、德、法三个专业以他100%的就业率和一直以来高居不下的高工资,稳居外语类专业的“鳌头”。但是,10年后的今天,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日、德、法三个专业已经丧失的他最初的优势。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曾经的“香饽饽”变成了现在的“冷馍馍”?找出问题,寻求解决的对策,不但是外语类高校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也是在当今形势下为培养符合于市场需要的人才的紧急任务和责任。
【关键词】应用小语种 现状 对策
随着 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合作渗透到了各行各业。语言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等各个因素的综合体现。一个国家要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的窗口。语言又是开启这道“门”,打开这扇“窗”最便利的钥匙。中国和日本、德国、法国是长期贸易合作伙伴,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大量的日、德、法小语种人才。可是一方面是:各大涉外企业总在为招不到理想的人才而苦恼另一方面又是:“大量的日、德、法专业的毕业生正在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
一、何为小语种
在我国,广义上将英语以外的语种称之为“小语种”或非通用语种。泛指日语、德语、法语、韩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政府通用语种。“小语种”里日、德、法三个专业,是仅次于英语的三大外语类专业,也是目前面临最大挑战的小语种专业。
二、高校小语种专业的开设现状(以日、德、法三个专业为例)
在小语种专业里,日语是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种,含各类二级院校及高职在内,共有418所院校开设了日语专业。每年的毕业生高达近23000人,而毕业生仅对于日本工作(仅有日本使用日语)。
德语是德国、奥地利的官方语言,也是瑞士、比利时、卢森堡的官方语言之一。全国有70多所大学开设了德语专业,每一年的毕业生接近15000万人(除德国外只有3个国家使用德语)。
法语是小语种专业里仅次于日语的大语种。法语也是使用国家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语种。目前,讲法语的人42%生活在欧洲,39%在非洲。全球讲法语人数超过两亿,学习法语的人数也明显增加,已接近11000万人。
三、小语种专业的现状(以日、德、法三个专业为例)
1.近十年,小语种日、德、法三个专业的学生数量,过分饱和,超出了市场需求。在小语种专业里,日、德、法三个语种已经不能称其为“小语种”了。在英语广为普及的今天,它们是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种,每年的毕业生高达近55000人,而毕业生又因为专业知识不过硬,基础文化素养欠缺等因素找不到对口的工作。
2.目前高校小语种专业面临生源不足,教师处境“尴尬”的局面(以应用日语专业为例)。2012年自钓鱼岛争端等各种问题,使中日关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紧张时期”。受“安倍经济学”、仇日情绪、日本经济衰退的影响;从而导致选择学习日语专业的学生人数剧减。
3.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生源,普遍底子薄,理解能力差,缺乏学习主动性,动手能力弱。在这种情况下,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拒绝“高、大、上”。
4.过分注重专业语言的学习,忽略“专门”语言的学习。语言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单纯的语言学习,使得很多外语类的学生都面临着专业知识不扎实,“专门语言”缺失,技术、技能缺乏的尴尬局面。
四、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对策
1.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应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符合国务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溅射规划(2014-2020年)精神,符合中国战略实施发展的需求。
2.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应体现在实际综合技能的水平上,而不是单纯的体现在语言应用的能力上。其人才的培养应服务于定位的水平,要结合市场的需求从社会服务、技术应用,学习深造三个维度,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才是“小语种专业”发展的根本。
3.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应紧密结合各大高校的自身优势,培养出更多的“特色”人才,“专门”人才。通过优化课程设置,联合校企合作办学,创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倡“双兼职”师资队伍的整合,通过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使实践教学和理论课程建设紧密结合,为社会更多地,培育出更具特色、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最终目标。
4.通过探索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有效提高就业率,并促进小语种专业的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5.延长学制,最好从初中开设小语种专业,不但要“走出去”,更要“请进来”。加强母语的学习,使汉语“走出去”,鼓励继续深造,扩充高端复合型、涉外翻译人才的队伍。
五、结论
我们一定要全面看待问题,在面对小语种“热”的同时,也要保持冷静,找出高校小语种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为我国新型战略经济的实施,培养更多的复合型,高素质的涉外翻译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沈骑.小语种,冷热之间[N].光明日报,2014,12,015.
[2]张历历.百年中日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3]曹刚明.中国高校法语专业发展报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