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分析
2016-01-07许文波刘慧珠
许文波+刘慧珠
【摘要】目的:评估髋关节置换术(HA)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为临床上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一2015年2月发生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住院的高龄患者50例,25例行髋关节置换术(A组),另25例行侧方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术(B组),对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6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经统计对比分析,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6月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高于B组、并发症、死亡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疗效优于钢板内固定术,疗效确定,值得临床上推广采用。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高龄;转子间骨折;不稳定
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普遍开展前,治疗此类疾病主要有保守治疗及内固定术治疗,对于高龄患者,该病死亡率及致残率高,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此类疾病上得到普及后,给患者的预后及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下面我就根据我院近几年采用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随访疗效,对该疾病有效治疗方式进行探讨。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1)年龄在70岁以上且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医师为同一术者,(2)均为单一、单侧的股骨转子间骨折,骨折类型为不稳定型,(3)能够按时完成随访。排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2)合并有其它部位骨折,或存在颅脑外伤、胸腹部外伤等,(3)除骨质疏松外,有病理性骨折或陈旧性骨折,(4)依从性差,无法完成随访者。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发生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住院的高龄患者50例,A组(髋关节置换术组),B组(内固定术组),病例数各25例,50例患者中28例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脏病,12例合并有糖尿病,合并肺部疾病有33例。A组中8例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7例行半髋关节置换术,骨水泥型6例,生物型19例,B组均行行侧方加压钢板固定。
1 2手术方法
1.2.1髋关节置换术
常规消毒、铺巾,取大腿外侧作一合适切口,电刀切开皮下、皮下筋膜、阔筋膜张肌,分离股外侧肌及臀中肌,显露骨折断端,清除血肿及肉芽组织,取出股骨头,判断大转子及小转子完整性,如出现较大块的大小转子骨折分离移位,则采用钢丝捆绑固定再进行扩髓,股骨髓腔扩至合适大小号后,根据骨质量选用骨水泥或生物型股骨假体柄。安装好假体柄后,如术中患者基础条件差,生命体征不平稳,则复位髋关节,尽早结束手术,如患者一般情况可、生命体征平稳、髋臼骨性关节炎严重,则进一步行髋臼置换术,由小至大号打磨髋臼至合适号,安装生物型髋臼假体。复位髋关节,各方向活动髋关节检查髋关节假体安装稳定性,置入负压引流管一根,大量冲洗水冲洗术区,逐层缝合伤口,术毕.
1.2.2内固定术
常规消毒、铺巾,取大腿外侧作一合适切口,电刀切开皮下、皮下筋膜、阔筋膜张肌,显露骨折断端,清除血肿及肉芽组织,复位骨折断端,沿股骨颈方向打入克氏针临时固定,C臂透视见骨折对位、对线可,克氏针固定在位,维持复位下,予锁定钢板1块,沿股骨颈方向打入3至4枚空心螺钉,远端锁定螺钉牢固固定,根据骨缺损情况选择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大量冲洗水冲洗术区,逐层缝合伤口,无菌纱布覆盖,术毕。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定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P 2、结果 对50例患者进行6个月-30个月的随访,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6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分析。A组中1例出现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1例于术后13月因心脏病发作死亡。B组中3例因肺栓塞、心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死亡,2例出现再发骨折,1例术后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再次行人工髋关节置换。采用Harris评分法:总分100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小于70分为差,A组术后6月平均Harris评分为88.4分,其中优11例,良10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4.0%,B组术后6月平均Harris评分为77.4分,其中优8例,良10例,可1例,差6例,优良率72.0%。 3、讨论 高龄患者发生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在临床上得到良好的愈后一直是所有骨科医师的梦想。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开展前,此类疾病主要有保守治疗及内固定手术治疗。从本研究中可以得出:HA在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疗效优于内固定术,能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基层医院应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