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盗墓”文学母题的重构

2016-01-07刘嘉任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盗墓缺憾

摘 要:以《盗墓笔记》为代表的网络盗墓小说重构了“盗墓”文学母题,不再追求内容的深度,不再注重对现实的影射、批判、讽喻、对民众的教化等功能,更加注重小说的娱乐消遣功能。

关键词:盗墓小说;娱乐消遣;缺憾

1 作为文学母题的“盗墓”

盗墓题材的文学作品古而有之,只不过依照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盗墓并非高尚行为,为世人所不齿,在古代文学中很少被书写,但翻阅古籍,我们还是能够看到有关盗墓故事的蛛丝马迹。例如:与古代正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相适应,《西京杂记·广川王发古冢》、《异苑》卷七之“王士燮墓”、《博异志·杨知春》、《录异记》卷八“武相公墓”、《稽神录》佚文《张绍军卒》叙述了因盗墓而报应不爽,表达了作者善恶有报的价值观、是非观;《独异志》卷《曹操凶残》、《李婆墓》中描述乱世盗墓猖獗的现象,对盗墓背德乖世行为进行抨击,认为盗墓是对伦理价值的蔑视或颠覆;《玉堂闲话·发冢盗》、《避暑录话》之“内府尚古器”中写了因盗墓而引发吏治问题,通过对吏治的抨击表达作者对百姓民生的关怀;《搜神记》卷二一《李娥》中叙述死者因盗墓者盗墓死而复生,旨在“明神道之不诬”,证明鬼神之说的正确性;《搜神记》卷二一《河间男女》中对因情发墓使死者复生的叙述,旨在彰显能起死回生的爱情;《西京杂记·广川王发古冢》、《录异记》之“曹王墓”中展示了盗墓奇遇,古代众多盗墓故事在采集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加工创作,作者利用神奇诡异的情节吸引读者,更多的旨在抨击盗墓或因盗墓带来的社会现象,表达作者正统的伦理价值观念,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

2 《盗墓笔记》:悬念叠置,娱乐大众

与“盗墓”文学母题不同,以《盗墓笔记》为代表的网络盗墓小说不再追求内容的深度,不再注重对现实的影射、批判、讽喻、对民众的教化等功能,更多的是注重小说的娱乐消遣功能,重视创作者和读者个性心理补偿和白日梦的满足。作者经常通过一个人物讲述或插叙引起巨大的悬念,然后让第二人物出场解开谜团,读者原以为真相大白,不料第三人物与之前的颠覆性叙述又使故事在反复之中迷雾重重。小说悬念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不仅每一部中都有具体悬念的设置,更有一个随着故事的渐进逐渐展现出来的巨大阴谋以及随之产生的层层谜团。

小说所有的悬念都围绕“终极”展开,探寻“终极秘密”已经成为盗墓的主要任务。悬念包括阴谋类的悬念与古墓类的悬念。阴谋类的悬念包括三叔吴三省与谢连环的互换身份、1956年由身份扑朔迷离的老九门组建的考古队以及之后不辨真假的考古队的关系,盗墓中相互斗争的几股隐藏势力、张起灵的身世之谜和真正使命、相距千里却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多处古墓等。众多悬念中,张起灵的身世之谜贯穿始终,带动着剧情的发展。张起灵(闷油瓶)不仅身手敏捷、会缩骨功、擅长易容术、对各种古墓机关了若指掌,还会多门语言,熟知大部分民族的历史民俗。他的血还能够驱虫辟邪、威慑粽子,几乎每次都能解救同伴于危难中。张起灵肩部的麒麟文身平时隐没,在体温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会逐渐显现。在极端剧烈的搏斗后,纹身可蔓延到整个上半身,形成鹿角麒麟焚风浴火的复杂图案。张起灵身世复杂神秘,在盗墓过程中一直寻找自己遗忘的记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谜团的破解,他的身世及长生不老的特质逐渐浮出水面,后来进入张家古楼召回了失去的记忆并结束了自己未知的一切。最终,小说也随着张起灵与吴邪定下了十年之约,回到长白山天宫代替本应守门的吴邪进入青铜门守护“终极”的秘密而结束全书。古墓类的悬念包括青铜树的存在与作用、什么是终极、鲁王与铁面王的关系与最后的结局、汪藏海的千年计划、蛇眉铜鱼以及张氏家族等问题。全书最大的谜团是关于“永生”的追求。“永生”最后与“终极”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暗藏在盗墓剧情之下,推动盗墓活动开展,吸引读者的眼球。

3 《盗墓笔记》的意义及缺憾

不可否认,《盗墓笔记》的出现与发展具有的一定积极意义。它不仅丰富了当代文坛的文学类型,而且带动了漫画、影视、游戏等一整条文化产业链。小说曾在2011年申报了矛盾文学奖,这标志着网络文学已进入茅盾文学奖的视野,但因各种原因未能成功。个人认为,《盗墓笔记》文本结构欠缺严密、缺少文学深度是它未能获奖的客观原因。作者南派三叔为展现他极强的悬念设置能力,在每一个段落中都留下线索,埋下伏笔,但由于缺少系统的梳理,导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容易混淆从而产生阅读疲劳和混乱。这或许是因作者在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和文学修养上的欠缺造成的。再者,南派三叔的写作基本没有提纲,带有随意性,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即兴发挥,网络的特性也使读者能够参与小说的故事发展,他在网上定期更新的同时也会根据读者的评论和给出的写作意见决定故事的发展脉络。《盗墓笔记》的小说连载时间长达五年之久,在这五年中隨着作者个人的成长以及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与读者的互动,每个阶段的作品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因此缺少贯穿始终的文风,使小说缺乏系统性。当然,很多读者也是抱着释放生活压力、游戏娱乐的态度阅读,寻求刺激,对小说的质量要求也不高。

综上,《盗墓笔记》呈现出不同于“盗墓”文学母题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功能,缺少传统文学中普遍的道德、价值和政治关怀,更多的是在故事中设置重重悬念来满足广大读者的好奇心,具有典型的消费文化的特质。

参考文献:

[1]袁武.略谈中国的盗墓小说[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16-121.

[2]张文联.玄幻小说刍议[J].文艺争鸣,2008(8):32-35.

[3]王姝.网络玄幻小说的历史母题与价值观审视[J].理论与创作,2008(3):42-45.

作者简介:刘嘉任(1982- ),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化工学院党委宣传部编辑,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新闻采编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盗墓缺憾
缺憾之美
缺憾之美
真实的盗墓,是这个样子的……
缺憾也是一种美
缺憾也是一种美
盗墓黑历史上最有名的摸金校尉们
盗墓与盗火
OF TOMB S,TRAPS&THE INTREPID 盗墓口语大观
中国军事学史研究的缺憾及对策
“渡江第一船”的光荣与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