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情

2016-01-07刘华荣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接纳有效沟通共情

摘 要:当前,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表现为:自卑心强,自信心弱,学习目标不明确,厌学风气较普遍,自律观念较弱,行为规范较差。很显然,面对这样一群学生,与其建立有效的连接,弄清楚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帮助其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动力和能力,会更有效的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关键词:高职教育;有效沟通;共情;接纳

很多老师发现,现在高职学生的教育工作越来越难做,老师们觉得自己已经够有耐心了,可学生却一点都不买账,甚至可能面上敷衍,行为上变本加厉。对于学生,就教育的真谛而言,惩处只是手段,其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教。在教育的过程中使用共情,是有效实现引导学生主动改正错误的一种重要方式。

1 共情的使用误区

1.1 使用共情而不是讲道理、说教 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在工作中,很多老师已经发现,单纯批评教育只是短期有效,长期使用不仅会将学生推到自己的对立面,还会降低自己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讲道理,听上去比批评教育好多了,可为什么还是难以和学生建立连接呢?这首先是因为,当学生陷入负面情绪中时,大脑负责思考的部分已经无法有效进行工作。这时,老师说道理,学生往往很难听进去,即使听到了,也很难理解和消化,更别说心悦诚服地执行。其次高职学生往往是已经懂道理的成年人,一旦开始说教,极容易让学生觉得“你根本不理解我”,激起学生的反感。因此,说教会将学生与错误的矛盾转移成学生与老师的矛盾。

1.2 使用共情而不是同情 同情的本质是怜悯。如果老师对学生施以同情,那么双方在地位上不对等。这种将对方放在了一个较低的位置上,其自我振作的力量会受到挫伤。

1.3 使用共情而不是比惨 共情既然不是同情,那有些老师在看到学生自甘堕落的时候,为了激励他们,会把自己的陈年旧账拎出来:“你这个不算什么,我那时……” 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会觉得,明明在说我的事情,怎么转移到你的事情上去了。此时,沟通关注点依然不在学生身上,无法帮助其解決问题。

1.4 共情并不等于给建议 许多老师为了尽快解决问题,来不及问清楚情况,就已给了一堆的建议。若这些建议学生不予理会,老师就会陷入评判,要么否定学生:“这学生怎么这么不识好歹”,要么自我否定:“我怎么连这种小事都搞不定”。很多老师甚至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启动批评指责的模式,讲道理、说教、比惨各种方式混打,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其实并没有诚意要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前面所有的努力都会功亏一篑。

1.5 共情不代表立刻解决行为问题 老师们常常会觉得:我是连接了学生的情绪,可是问题并没有解决啊!又或者,我已经共情了,可学生还是那样干怎么办?所以,共情不是直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不是直接告诉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接纳学生的情绪和状态,帮助其主动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2 如何做到真正的共情

共情(empathy),也称神入、同理心,其概念最早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卡尔·罗杰斯提出的,主要涉及的是对他人想法、情绪的体会和理解,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的能力。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

共情要求老师放下自己的评判和情绪,全然地和学生在一起,进入学生的世界,去体会学生的感受。在感受中,老师会对学生的情绪反应有觉察。带着这样的觉察,老师需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稳定的容器,装下学生所有的情绪。在接纳中,学生相信自己是安全的,不需要担心自己被否定或被指责。通过接纳,学生和老师的情绪就可以对接并流动起来。接下来老师就可以向学生传递理解,让学生知道,你是被看见的。在这样的传递中,学生得以充分体验自己的情绪,并确认自己被理解。

3 实例分析

学院最近查课查的很紧,而D学生旷课已经一周了,主动来找我解释其旷课的原因。经过耐心的倾听与引导,学生确定和我交流不会受到指责后才缓缓道出原委,大一就一直担心自己的专业毕业时不好找工作,接触到了一些没学过的应用软件后,觉得那些会更有利于今后的工作,于是便想旷课去学习,而且在自学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通过之前的接触,我已经知道该学生家庭状况不太好。在沟通的过程中,我能察觉到该生对旷课本身是愧疚的,主动找老师聊其实是基于对老师的信任,希望能帮其梳理。会旷课是因为很没有安全感对未来一片迷茫。于是引导学生意识到,其浮躁不安的情绪是因为害怕自己的未来没有着落,如果能找到平衡,既可以不旷课,又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好了,说不定在没有抵触情绪下听讲,会发现,上老师的课会帮助自己更高效的学习别的软件。

在沟通过程中,学生已经发自真心的表示:“那我可以试着好好去上课,只是我不能保证我上课的时候一定会听老师讲课。” 可以发现,当我们能够做到不带评判的倾听,去进入学生的世界,与学生同在,学生就能将能量转化为自己主动思考解决问题,教育就实现了真正的“授人以渔”。

然而就当这次谈话即将完成的时候,中途进来听了一半的A老师坐不住了,对D学生说:“哎呀,其实,你们老师的意思就是说,你旷课就旷课,找一大堆理由干什么。”在A老师说这段话的过程中,D学生立刻紧张起来,对谈话也开始抵触。当老师一开始指责或讲道理,激起学生负面情绪时,无意中就已切断了与学生连接的桥梁。

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共情,我们还需要经常问回自己:我对学生是否有不带评判的尊重?我是否承认学生是独立于我的个体?我是否在心底承认我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在共情之前,我是否已擦亮我心灵的镜子?

这对于老师的要求非常高,还好,这也是可以学习的。老师可以学习如何擦亮自己的这面镜子,在需要的时候不但可以照亮自己,还可以照亮学生。

参考文献:

[1]王健康.高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2007.

[2]刘聪慧.共情的相关理论评述及动态模型探析[J].里进展科学,2009.

[3]郭小兵.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

[4]秦文佳.共情在高校职业咨询中的运用及其有效性的提升[J].生涯发展教育研究,2013.

作者简介:刘华荣(1987-06),女,本科,武汉人,主要从事OFFICE高级应用,工程制图与AUTO CAD等课程的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接纳有效沟通共情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运用叙事疗法使问题学生在问题中成长
农村小学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技巧的研究分析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学生的爱
浅谈触觉形象设计下的有效沟通
领导干部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和学生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