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DUCAUSE年度十大IT议题之核心议题研究

2016-01-06陈强赵鑫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5年11期

陈强++赵鑫

摘 要:作为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权威组织,EDUCAUSE所发布的当年十大IT议题(Top 10 Issues)涵盖了该领域的关注焦点和前沿问题,并对业界的重大关切进行回应,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上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对EDUCAUSE在2000年至2015年发布的年度十大IT议题进行汇总分析,选取了其中长期在列的议题进行研究,这些议题内容涵盖了资源保障、体制建设和服务教学三个方面,分别代表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根本基础、制度保证和核心任务。本文认为,这些议题反映了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关切,在信息化工作更好地服务学校使命和师生需求,加强物质和制度环境保障方面的长远规划和有效措施等方面,对我国高等院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信息化;EDUCAUSE;资源保障;体制建设;服务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1-0016-04

EDUCAUSE是面向高等教育领域的IT领导者和专业人士的非营利协会组织,其使命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EDUCAUSE的前身是分别成立于1962 年的高等院校系统交流组织(College And University Systems Exchange,简称CAUSE)和成立于1964年的大学校际通信理事会(Interuniversity Communications Council,简称Educom)。1998年,CAUSE与Educom合并成为EDUCAUSE,目前会员包括了1800多所高等学校、300多家IT服务企业以及其他一些相关机构。[1]

在CAUSE和Educom时期,如何对高等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进行管理是业界主要研究的问题。EDUCAUSE建立后,关注点开始转变为如何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学教学和学习进行管理,出现了从技术本位向教育本位的变迁。为了向高等教育信息化业界提供智力支撑和知识保障,EDUCAUSE开展了大量的教育信息化研究,并以培训项目、学术会议、研讨班、学术刊物、研究文献和报告等方式实现其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实践的广泛指导[2]。

自2000年开始,EDUCAUSE每年发布年度 “十大IT议题”(Top 10 IT Issues)的报告。这些议题是EDUCAUSE的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代表共同征集和研讨而确定。作为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权威组织,EDUCAUSE关于年度十大IT议题的报告涵盖了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中的关注焦点和前沿问题,对业界的重大关切进行回应,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上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

EDUCAUSE对2000-2015年发布的年度十大IT议题进行了汇总和可视化的描述,以展现出各议题随着年份的变化趋势[4]。本文选取了2000-2015年发布的年度十大IT议题[5-20]中长期在列且在近几年来仍然频繁出现的几项议题进行分析研究,这些议题能多年经久不衰,应当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问题。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各个议题内容的演变以及产生这些演变的社会和技术环境,以为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IT经费投入及使用策略

IT经费投入及使用策略是唯一一个16年来每年出现的共同议题。2010年以前,该议题聚焦点在于学校IT领导者如何争取更多的预算以满足技术迅速发展拉动的需求。近年来,经济增速放缓和财政紧张的局面已成为长期趋势,IT预算持平甚至下降已经成为定局,业界的关注逐渐转向如何将有限的预算发挥更好的效果上。

在经费保障方面,IT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改进和更新需求客观上会导致高等院校IT经费支出持续增长。当今社会日益成为一个IT技术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的数字化社会,随之成长起来的学生已经习惯于信息化的日常生活,也必然会期望学校的IT服务达到社会的普遍标准。高等院校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其服务于学校核心职能的IT业务的持续发展必然要得到保障,对应的IT投入也必须要考虑发展的需要。

在经费利用方面,高等院校中IT技术的作用发挥和IT资源的利用不仅仅是在IT部门内部,而是广泛分布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核心职能的运转和创新中。IT投入可以显著促进学校核心职能的创新发展,通过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创新模式和方法,或者通过管理流程再造带来效率提升和风险降低。但是,这些收益往往是难以量化的或者是无形的,如果不能被合理地考虑,那么在预算紧张的环境下,IT经费会倾向于更多投入有明确产出的资产性投入(如购买设备和商业软件等),而操作性投入(如人员培训和业务改进等)将会被忽略。这种错误的投入倾向反而不利于学校核心职能的创新发展。

因此,高等院校的IT领导者应当建立一个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IT经费模型,协助院校领导层全面准确衡量IT项目的成本和收益,以维持学校的核心服务、支持创新和促进增长。在宏观层面上,IT经费的使用应当与院校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对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行政管理等不同职能,分别确定信息化目标是领先、维持还是中等水平,以提高IT经费使用的绩效。在微观层面上,IT项目的实施应当进行全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核算,利用各种新的技术和服务模式(云服务、开源软件等)实现成本节约的目的。

二、教学技术和在线学习

教学技术和在线学习相关的议题内容不断发生变化,从“数字化学习和分布式教学”(E-learning/Distributed Teaching and Learning),“技术参与的教学”(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到“在线学习的角色定位及可持续发展战略”(Determining the Role of Online Learning and Developing a Sustainable Strategy for That Role),直到2015年的“与学术领袖协作优化技术应用并认识技术应用的适当程度”(Optimizing the Use of Technology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ollaboration with Academic Leadership, Including Understanding the Appropriate Level of Technology to Use)。

早年间,该议题主要关注如何更好地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协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以及推动教师们深入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和潜力。近年来,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引发了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教师们的普遍积极参与使得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实践不断推陈出新。这些都是从信息化教学技术发展的微观实践层面上的内容。

同时,该议题也开始关注从宏观角度审视教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认为高等院校在采用新的教育技术时,要注重以自身的教育目标和战略作为出发点。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相当多的高等院校和教师,在创新和推广教学技术的热潮中盲目跟风,缺乏宏观的战略考量。不同院校有不同的教师和学生群体特点,不同的学科背景和技术,不同的国际化特征,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传统,也必然会有不同的教育技术需求。如果缺乏这种宏观角度的指引,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会出现自发的“端到端”(end-to-end)的驱动模式,即教师的个别需求和技术专业人士的努力支持互相协调推动的零散的进步,这对于发挥教育技术促使院校使命实现的意义非常有限。

三、信息基础设施、云和服务交付战略

2008年及以前的“IT基础设施管理”(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for IT)内容是关于校园网络、服务器、应用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更新、监控、性能、安全等技术问题,以及维持基础设施长期稳定发展的预算安排等管理问题,用以指导高等院校IT部门满足对IT服务的安全、可靠、及时获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要求。

2009年,“信息基础设施”(Cyberinfrastructure)的概念出现,高速网络、服务外包、开放源代码运动的发展,改变了学校在自有服务器上运行特许应用程序并通过校园网络提供IT服务的普遍状况,使校园IT技术和服务的实施和交付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2012年起,该议题开始以“云”(Cloud)为题,明确指出云模式是大势所趋。高等院校应制订适当的云战略,尤其是关注系统架构、应急计划、安全、隐私和合规性等问题。2014年,该议题进一步提升了认识高度,关注如何适应现有业界生态,建议采取IT服务和系统中心化、集团采购或联合采购、外包服务及标准化业务流程等具体的措施,利用规模效应降低高等院校的运维成本。

四、灵活性、开放性和安全性的平衡

该议题早期关注网络安全的技术措施,比如确保网络的授权使用、防范入侵和攻击的安全手段等。2007年后,信息安全更加重视体系化,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管理制度保障,调整适应新的信息安全相关法律,实施全校范围内的隐私和安全策略,制定安全事件响应计划,开展风险评估,排查安全隐患,建设安全基础设施和培训人员,等等。

2013年起,人的因素在该议题中受到了更大的重视。业界意识到在云技术、消费电子和自带设备(BYOD,Bring-Your-Own-Device)的趋势下,信息安全不能仅依靠IT部门来实现,而有赖于整个学校和社群(Community,与学校相关联且以社会关系互相关联的人群)的协作配合。信息技术和高等院校的使命和职能已经紧密结合在一起,信息安全已经成为高等院校达成使命和维持各项职能正常运转的必需保障。为应对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挑战,学校IT领导者和IT部门在承担更加繁重的任务的同时,也承担着与师生和社群建立更加密切协作关系的职责。学术研究的情况更加特殊,一方面学术研究同样严重依赖信息技术和数据,必须要保障信息安全;另一方面,学术研究的特点就是探索未知领域,从而使IT部门面临大量未知环境中的信息安全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平衡灵活性、开放性和安全性,将是高等院校信息化领域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全新问题。

五、IT治理、组织和领导

IT治理、组织和领导议题主要研究高等院校的IT组织结构和程序,IT决策和实施过程,以及IT相关资源的配置。其中,CIO作为IT部门的领导者的工作使命和在院校决策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格外受到重视。2011年,这一议题和“投资与项目管理”合并,更加强调CIO要在院校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形成更高效的IT治理结构和投资管理模式,以适应云服务等在新兴技术的发展形势。

2015年,该议题进一步指出,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能为高等教育创造新价值。MOOC等新的信息化教育形式的蓬勃发展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信息技术不仅有提升现有业务的效率和自动化程度以降低成本的能力,而且有推动变革产生重大价值的潜力,IT部门应该并且能够为高等院校达成使命发挥更大作用。为此,IT领导者必须对学校发展全局有准确把握和战略洞察,能寻求适当的技术路线,并推动学校领导层深入探讨和理解信息技术的潜在影响。IT领导者及其团队不仅要促使IT部门的高效运作,而且要积极联合业务和学术单位进行创新,以保持IT技术的发展重点与院校使命保持一致。构建良好的IT治理体制和投资管理模式,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服务为高等院校产生新的价值,这对于高等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至关重要。

六、改进人才使用模式

传统上,高等院校IT部门在人才使用上主要关注如何招募合格技术人才并防止人才流失,如何为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前景。现在,高等院校IT部门和人员面临着许多新事物的挑战。云服务、自带设备、IT治理、分析、效率驱动、信息安全等新的技术、环境和需求层出不穷。IT部门在继续为现有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传统环境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还要为各种物理或虚拟的教学环境持续开发并集成新的教学技术。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科学计算等支持学术研究的服务领域。

随着新的技术实施和服务交付模式的成熟,高等院校IT部门现在在传统的技术角色以外,还要适应新的“服务中介”角色。一方面,外部服务和设施在高等院校中得到普遍应用,技术支持必须由内部和外部人员共同提供,而且外部服务提供商随时可能实施技术变革。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不断采用社会上各种新的技术,拥有新的设备、服务和应用,并且期望这些技术可以与学校的服务相集成。为随时应对新的问题和需要,学校IT部门的组织结构、岗位设置必须更有弹性。IT团队不仅没有因为服务外包的普遍应用而缩小,反而需要有更多的专业人员。

近年来,IT技术领域人才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高等院校的IT部门及其领导者必须与人事部门密切合作改进人才使用模式,才能在与工业界的竞争中吸引、培养和保留必要的技术人才。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变革,引发了高等教育中教学、研究模式和方法的不断创新。高等院校的IT部门必须与学校师生社群的深入紧密配合,不仅对现有的IT岗位职责进行更新,而且要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新岗位,以利用新技术创造和支持新的教学和研究模式。IT部门要确保其团队不仅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还要有创新能力;不仅有技术能力基础,而还要提升有效沟通、项目管理、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影响力、适应能力等“软”技能。

七、结论及启示

EDUCAUSE年度十大议题中的持续关注问题反映了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关切。上述六个议题中基本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一是资源保障,包括人才、经费、基础设施,这些都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基础;二是体制建设,包括治理结构和安全,这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制度保证;三是服务教学,即教学技术与在线教育,这代表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任务。这些议题都确立了围绕高等院校使命、面向高等教育需求的方针,在内容的演变上也呈现出技术驱动到使命驱动、需求驱动的特点。我国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工作目前仍然呈现出以技术导向为主的特点,对于服务于学校使命和师生需求的重要性认识有待加强,资源保障和体制建设刚刚起步,在物质和制度环境方面也缺少系统性措施和长远规划。因而,这些议题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长远发展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EDUCAUSE.ROOTS OF EDUCAUSE[EB/OL].[2015-08-18].http://www.educause.edu/about/mission-and-organization/roots-educause.

[2]郑旭东,桑新民.透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窗口——EDUCAUSE的使命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8(4):99-104.

[3]D. Oblinger.Ten Reasons to Tackle the Top 10 IT Issues[J].Educause Review,2015,50(1):4-6.

[4]EDUCAUSE. TOP TEN ISSUES: 2000-2015[EB/OL]. 2015[2015-09-10]. http://www.educause.edu/visuals/it-issues/trends/index.html.

[5]S. Grajek.Top 10 IT Issues, 2015: Inflection Point[J].Educause Review,2015:10-48.

[6]S. Grajek.Top 10 IT issues, 2014 be the change you see[J].Educause Review,2014,49(2):10-46.

[7]S. Grajek.Welcome to the Connected Age: Top-Ten IT Issues, 2013[J].Educause Review,2013,48(3):30-77.

[8]S. Grajek,J. A. Pirani.Top-ten IT issues, 2012[J].Educause Review,2012,47(3):36-53.

[9]B. L. Ingerman,C. Yang.Top-ten IT issues 2011[J].Educause Review,2011,46(3):24-40.

[10]B. L. Ingerman,C. Yang.Top-10 IT Issues 2010[J].Educause Review,2010,45(3):46-60.

[11]A. S. Agee, C. Yang,E. C. I. Committee.Top-ten IT issues, 2009[J].Educause Review,2009,44(4):44-59.

[12]D. H. Allison,P. B. DeBlois.Top-Ten IT Issues, 2008[J].Educause Review,2008,43(3):36.

[13]J. S. Camp,P. B. DeBlois.Top 10 IT Issues, 2007[J].Educause Review,2007,42(3)

[14]B. I. Dewey,P. B. DeBlois.Top-ten IT issues, 2006[J].Educause Review,2006,41(3):58.

[15]L. Maltz,P. D. DeBlois.Top-ten IT issues, 2005[J].Educause Review,2005,40(3):15.

[16]D. Z. Spicer,P. B. DeBlois.Current IT issues: 2004[J].Educause Review,2004,39:12-27.

[17]current IT issues[J].Educause Quarterly,2003,26(2):12-27.

[18]G. Crawford,J. A. Rudy.Fourth annual EDUCAUSE survey identifies P. Kobulnicky,J. A. Rudy.Third annual EDUCAUSE survey identifies current IT issues[J].Educause Quarterly,2002,25(2):8-21.

[19]R. L. Lembke,J. A. Rudy.Top campus IT challenges for 2001[J].Educause Quarterly,2001,24(2):4-19.

[20]P. Gandel,E. C. I. Committee.Top 10 IT challenges of 2000[J].Educause Quarterly,2000,23(2):10-16.

(编辑: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