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般均衡到稳定匹配的经济思想辨析

2016-01-06李杏江晴

财经问题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实证主义

李杏++江晴

摘 要: 自由市场机制下的一般均衡结果,是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追求的终极目标。实验经济学认为仅以价格功能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并非可靠。如果说一般均衡只是一种在严格假说前提下的理论推导结果,那么通过市场设计达到资源的稳定匹配才是一种更符合现实的均衡状况。本文对实证主义的一般均衡和实验经济学的稳定匹配的基石性假说、研究方法和政策导向进行辨析。研究结果显示,稳定匹配理论是经济学真正从解释性学科走向应用性学科的里程碑。

关键词: 稳定匹配;市场设计;一般均衡;实证主义;实验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F0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76X(2015)09001506

一、引 言

19世纪70年代发生的“边际革命” 边际分析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数学分析方法,也就是运用数学中的微积分去观察经济问题。后又相继衍生出了边际生产力、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替代率和边际消费倾向等研究范畴。

使新古典经济学登上了主流经济学的宝座。由此,数理逻辑推演及定量化在经济学的应用程度,被认为是检验经济学科学化的重要量度,甚至是唯一量度。实证主义传统就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研究范式。 新古典经济学派中虽然存在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预测主义”(也称实证主义)和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描述主义”(也称规范主义)之间的“休谟铡刀”,但二者只是对波普尔“证伪原则”的理解不同,实质都是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认为,理论的目的是发现预测良好的假说,而现实性与理论的有效性无关 见:“F-twist”。 ,即更信奉理论的“言之有理”,而不必绞缠于繁杂的客观现实。实证主义标准的确立对经济学影响深远,数学在其中被赋予了决定性的角色。因此,市场机制被视为一个“精密的机械系统”,无形之手具有至高无上的制衡法力。然而精致的数学模型具有天然的对任何模型外因素(哪怕是有显著影响的因素)的排他性。如果这些因素难以用数学形式描述,而不能进入分析模型,就势必出现看似逻辑严谨的数据分析结果与现实大相径庭的情况。数理越发复杂和精致,经济学理论就越发陷入了远离现实的自我循环逻辑演绎之中。

持续的经济危机连同黯然失色的实证主义政策,使人们再次开始了对经济学真谛的反思。2002年和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两次颁发给了实验经济学学者,明确传达了重视经济理论可操作性的信号。实验经济学是在有显性或隐含规则的社会背景下,应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相互作用决策行为的经济学方法,是一种在价格资源配置功能受限的市场中,通过市场设计达到资源稳定匹配目标的政策工具。显然这是一个基于两只手思维的经济学派。如果实验经济学是经济理论在长期的“无形之手”还是“有形之手”争论背后的另一条出路,那就意味着现有的政策规则和理论依据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

本文从基石性假说、研究方法和政策导向三个层面探讨实证主义的一般均衡与实验经济学的稳定匹配的理论内涵、特征和差异。

二、基石性假说

一般均衡和纳什均衡被视为新古典经济理论发展的两个最大成就。计算出经济系统最优且唯一的均衡点,俨然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终极任务。

实验经济学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对几乎所有实证主义理论的基石性假说进行检验。许多检验成果直接成为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根据。在此我们仅列举与实验经济学形成稳定匹配理论密切相关的三个基石性假说。

1有限理性

一般均衡理论的基石之一是理性经济人假说,即人具有精密机器般的完美认知能力和不受任何干扰的冷静和理性,总是能精明地计算出市场机制这一“精密的机械系统”运转的均衡点。实验经济学的大量研究结果显示,经济行为过程中的人,具有复杂的情感和多层次的欲望。他们也不像理性经济人那样冷静和精明,而经常表现出冲动和成瘾等异常行为。一般均衡和纳什均衡都只是静态的不动点,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经验系统中是不可能实时计算出来的,这种不动点甚至不可能被唯一地识别出来。

实验经济学认为经济人只具备有限理性,即由于参与人受有限计算能力和不完美定义目标的约束,无法对外部事件形成完全正确的信念,无法做出与信念一致的正确选择,所以不同个体(或群体)往往会做出差异化的认知结论和适应性的选择,因而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一般均衡不是总能达到的。

2双曲线贴现

指数贴现是新古典经济学定价理论的基础原理。Samuelson\[1\]提出了的贴现效用模型假设:人们从他们经历的每个片刻都得到一个瞬间效用,因而他们在做选择时,力求使这些瞬间效用的现值总和最大化。该模型假设瞬间效用仅仅取决于在那个时间的消费。从一系列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是以指数方式贴现的现值总和,贴现率在每个时期是相同的。指数形式表述为:d(t)=δt(0<δ<1),指数贴现因子δ=1/(1+r),r是贴现率。

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证实,指数贴现理论只将时间因素与价值联系起来(贴现因子仅为δt),强调效用在即时和未来之间的差异。事实上贴现因子除了时间外,还应该考虑人们对即时“享受”偏好程度的差异β,因而贴现因子应为βδt。Thaler\[2\] 和Horowitz\[3\]通过大量实验研究结果证实,效用价值存在一种即时效应现象,即当一个本来可以立刻得到的消费被延迟时,这时的贴现率最大,随后贴现率会随延迟时间的增长而呈线性下降趋势。由此行为经济学提出了双曲线贴现理论。

双曲线贴现理论指如果所有的成本和收益都发生在未来,人们的决策会是相对有远见的结果。但如果成本和收益发生在眼前,人们就会做出相对短视的决策。这就形成了双曲线贴现率,它导致了跨期决策中的不一致性。简单双曲线贴现函数表述为:d(t)=1/(1+kt)。双曲线贴现比指数贴现更符合实验数据,这种客观存在的双曲线贴现率现象,在指数贴现模型中是无法反映的。Laibson\[4\]进一步提出拟双曲线时间贴现函数。拟双曲线近似于带有两个参数β和δ的双曲线函数,其中当前的效用权重是1,在时刻t瞬间的效用函数权重为βδt,t>0。参数β衡量即时效用。如果β=1,模型就退化为主流经济学的指数贴现模型。当比较延迟溢价时,即时溢价β便被分离,使贴现效用的比率完全由δt确定。因此,拟双曲线时间贴现模型 基本上是幂数时间贴现模型中加上一个即时效用因子。这个函数形式 为描述即时满足的偏好提供了一个更符合现实且具有操作性的方案。总而言之,指数贴现只是双曲线贴现的一种特殊情况。

3参照点依赖

主流经济学对经济人偏好的设定是同质性和对称性。同质性指偏好独立于参照点,即不受个人短暂财富状况影响,偏好不会随各项选择的表面描述差异而改变。无差异曲线不包括现行禀赋情况,偏好独立于所有权。对称性指收益区域中效用函数的凹度是损失区域中凸度的镜面反映,即人们对某一单位商品的最大支付意愿与对同等权利的最小补偿要求没有区别,商品价值对卖者和买者是相同的。因此,收益和风险是机械对称的,偏好是绝对同质的。

然而现实中的许多事实显示,人们对已经获得的收益遭受损失的厌恶,远远大于新增加同等收益的快感。这就是普遍存在的损失厌恶现象,即在对交易估值过程中,人们赋予损失的权重明显比等量收益大。大量实验结果证实,无差异曲线上位于初始禀赋处存在一个拐点,即人们的偏好与初始禀赋有关,称为禀赋效应。禀赋效应和损失厌恶是偏好的基本特征。

禀赋效应导致人们对商品的估价发生变化。当商品A是已经拥有的初始禀赋的一部分时,损失一个单位商品A的估价会比新获得一个单位商品A的估价高。偏好依赖于参照点,尤其是个人的现有禀赋。参照点依赖论使许多原本无法解释的现场数据得到了较好解释。例如,需求弹性在价格增加和降低之后所表现的非对称性现象;“股权溢价之谜”,即比股权风险低得多的债权的风险溢价,并不比股权溢价低相应多。这些主流经济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都在参照点依赖理论中找到答案。

Kahneman 和 Tversky\[5\]提出的前景理论对参照点依赖做了更严谨的理论描述。前景理论认为效用为∑iπ(Piμ(Xi-r)),即人们会将他们的经验放入对权重的决定中,因而收益与损失的涨消并非线性的,且存在偏好点r,因而不是简单的概率总和。前景理论将选择过程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编辑信息过程,第二阶段是对编辑好的前景进行选择。该理论的核心思想为:(1)由收益或损失的某种结果所产生的效用,是相对参照点而言的。效用不取决于它带来的财富绝对水平,而取决于相对参照点是收益还是损失。(2)收益部分是凹的,损失部分是凸的,且损失区域内更陡峭。(3)分段编辑,且离参照点越远编辑变化的心理影响越小。参照点依赖用价值函数取代了新古典经济学派的效用函数。

理性经济人、指数贴现和效用函数假说是一般均衡理论的基石性假说。实验经济学证伪了这些假说,由此提出了经济行为的目的是达到一种稳定匹配结果,而一般均衡只是其中的一个特殊匹配结果。可见一般均衡的基石性假说只是这些情景中的一个特例。因此,一般均衡结果只是一个在极端情况下存在的特殊点。

三、研究方法

人类经济活动如同布朗运动中的花粉微粒,受到某种跟左右花粉运动一样神秘的原因的驱动,人类经济活动同样是一种连续的运动。不同的是,代之于受到微小而不可见的原子的撞击,人类经济活动是被转化成一系列任务、责任和动机的不可见的神经元的颤动所驱使的\[6\]。人类如此这般的复杂活动是不能够用简单化的实证统计完全概括的,且实证统计工具本身存在作为描述人类行为工具的局限性。

1 序列自相关问题

在众多统计分析工具中,线性回归模型无疑是实践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普通最小二乘估计(OLS)的估计结果被认为是模型参数的最优无偏估计。OLS的假设较为严格,通常要求线性回归模型中的随机误差项满足独立性和同方差性,即能够排除自变量之间多重共线性和与随机误差项的相关性。然而,通常实证过程中,在线性回归模型中运用时间序列数据或横截面数据时,自变量的前期水平经常对后期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即模型前后随机误差项可能存在自相关性,因而不满足假设条件,难以保证估计结果是最优无偏的。

当模型中的随机误差项存在自相关性时,可以证明OLS的估计结果仍然是无偏的,但估计量不具有最小方差性,因而估计结果不再是最优无偏估计。当这种自相关性是正自相关性时,误差项方差可能被低估,估计精度被夸大,置信区间变窄,最终导致以较高的置信水平拒绝原假设;而当这种自相关性是负自相关性时,误差项方差可能被高估,最终导致检验失效。

例如,股票收益率变量在有效市场假说下的弱有效市场中,应该不存在自相关性,因为只有在这种前提下,股票的市场价格才能反映过去所有的交易信息,从而技术分析不可能获得利润。但到目前为止的实证研究仍然难以证明这个前提,恰恰相反,Fisher[7]指出证券收益率存在序列自相关性,Cohen等[8]总结出股票收益率序列存在弱的负自相关性,而股票组合收益率和股指却存在正自相关性。当股票出现价格达到涨跌停板限制、因故停牌甚至交易不活跃等情况时,可能造成非同时交易,此时股票的一阶回归系数为负数,而股票组合的一阶回归系数为正数,并且随着组合中股票个数的增加,自回归系数将会增大。这种偏差(尤其是时间段较小时)会对市场有效理论和证券组合理论的运用产生影响。

2 贝叶斯概率规则问题

贝叶斯概率规则是指当不能准确知悉一个事物的本质时,可以依靠与事物特定本质相关的事件出现的多少去判断其本质属性,当分析样本大到接近总体数时,样本中事件发生的概率将接近于总体中事件发生的概率。贝叶斯概率规则是实证主义的重要分析工具。

新古典经济学的期望效用理论认为,从有风险分布的结果中所获得的效用,等于各个结果的效用概率加权平均值。其效用为∑iPiμ(Xi),即效用系列结果Xi与概率Pi乘积的总和。然而大量实验结果证实,以贝叶斯概率法则为基础的期望效用理论存在致命缺陷:(1)贝叶斯更新原则要求对新的信息评价完全独立于已有的概率判断。然而现实中许多认知都依赖于已有信息,用已有信息来过滤或理解新观察到的信息,因而贝叶斯更新原则的独立原则不符合现实。(2)贝叶斯更新原则要求有一个先验概率,认为任一未知参数θ都可看做随机变量,通过概率分布加以描述,称为未知参数的先验概率分布。显然贝叶斯概率规则强调的是先验分布选择。由于自然状态的不确定,人们对不确定的决策对象往往并没有太多了解,因而获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仅仅通过设定一个先验分布来描述不确定性与现实结果必然相去甚远。(3)贝叶斯更新原则认为,信息获得的先后顺序对预测结果没有影响 ,即“程序不变”(procedure invariance)和“描述不变”(description invariance) 。事实上次序记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认知往往是按照后来者居上的顺序排列的,即最新信息对决策的影响最大 ,这就是“确认”认知的偏差现象,称为“确定性偏见”(Confirmation bias)。“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s)、“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s)、“共同效应”(common consequence effects)、“偏好逆转”(preference reversal)等研究成果都显示:信息排序会扭曲对概率的判断 。

贝叶斯概率规则的缺陷显而易见,于是人们开始思考更贴近现实的研究方法,拟贝叶斯方法就是这种思考的结果之一。它舍弃唯一先验分布,用凸集先验分布表示主观概率设定中的不严密性。这种对主观概率不严密性因素的修正,理论上是对完美性假设的放弃。

实际生活中很少出现完全符合贝叶斯模型的情况,如在给定状态θ和期望效用E(·)下考虑决策f1和决策f2的优劣。在先验概率分布p1下,二者期望效用值分别为E1(f1)和E1(f2);在先验概率分布p2下,二者期望效用值分别为E2(f1)和E2(f2)。若存在E1(f1)

对满足Giron-Rios公理的偏好模型fg,存在概率分布的凸集K,使得:

fgEp(f)≥Ep(g),p∈K (1)

这个定理表明在多个先验分布的情况下,决策可以通过比较它们的期望效用来建立优先关系,但前提条件是对先验分布集中的所有分布都有Ep(f)≥Ep(g)。如果存在一个p′∈K,使Ep(f)

3 能量守恒与“休谟问题”

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经济系统如同机械系统,是一个完全均衡、封闭和无淘汰的自循环系统,因而同样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他们用静力学的均衡观点对待一切经济问题,要求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来建造经济学体系,用理论的经验证实原则,并用逻辑检验原则。

这恰恰与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相悖:人类社会是典型的生物系统,是一个不完全均衡、开放和有淘汰的循环系统,人们的认知只是非常有限的一部分。

休谟指出由于无知领域的存在,从有限数量的特殊事实是无法得出普遍性结论的。结论要具有合理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观察数量很大;二是观察必须可重复(实证主义方法论使用的通常是二手数据,具有滞后性且难以重复);三是任何个人的观察命题都不可出现冲突现象。显然当实证检验结果与理论假设一致时,不能简单地认定理论被证实了,因为仍有很多事实并没有得到验证。当检验结果与理论有偏差时,也不能简单地认定原先的理论错误,因为不能仅仅基于少量或局部的数据直接推翻,这就是实证主义无法克服的 “休谟问题”逻辑缺陷。

实验经济学以合作博弈为分析工具,充分关注经济人的社会性属性。合作博弈的基本形式是联盟博弈,它隐含的假设是存在一个在参与者之间可以自由转移的交换媒介(货币),每个参与者的效用是线性的。这些博弈被称为可转移效用联盟博弈,在数学形式上,可转移效用联盟博弈可用一个有序对偶(N,v)定义,其中N= 1,2,…,n 表示由n个局中人组成的有限(非空)集合,局中人i∈N表示该局中人来自集合N,通过计算可知这n个局中人可组成的所有子联盟(总联盟和空联盟是特殊的子联盟)个数为2n,记该子联盟的集合为2N。另外,v:2N→R(实数)是反映联盟财富的极值函数,在联盟博弈中也被称为特征函数,对于每一个子联盟S∈2N,通过S中成员的共同努力可得到的最大共同财富为v(S)。通常以特征函数v来确定博弈,特征函数构成的集合记为GN,v∈GN表示有序对偶(N,v)。

由于在合作博弈中,理性的个人会关心通过合作获取自己能得到的最大收益值。因此 合作博弈的一个最基本问题是n个局中人联盟间盈利分配问题。要解决这个基本问题,就需要找到“博弈的解”。所谓“博弈的解”,就是需要指派至少一个收益向量x=(xi),i∈N∈Rn,其中xi是分配给局中人i的收益。鉴于如果“蛋糕”不能彻底分配殆尽,就会引起局中人不满的假设,分配方案应满足有效性特征,即分配给n个局中人的收益之和恰好等于这些局中人的合作所得(∑i∈Nxi=v(N))。同时,考虑到局中人的积极性,对每个局中人都应该满足xi≥v(i),这个需要满足的性质称为个人理性,博弈中的每个局中人都是理性的。如果收益向量x=(xi),i∈N∈Rn满足有效性和个人理性,就称x是博弈v∈GN的一个分配,博弈v∈GN的所有分配组成的集合记为I(v)。为了维系联盟的合作,联盟必须具有一定的内聚力。即对所有局中人构成的集合N,关于它的每一种划分(S1,…,Sk),N中的每一个局中人i都能感觉到,大联盟N存在一个分配,分配给它的收益,至少与该局中人i所属的联盟Sj创造的收益能分配给它的一样多,联盟S不能改善x。即对于每一种划分(S1,…,Sk),v(S1)+v(S2)+…+v(Sk)≤v(N)成立。因此,人们必须从可行的分配集合I(v)中选出合理的分配以达到维系大联盟的合作。满足这种想法的分配全体构成了“博弈的解”,它是I(v)的一个子集, 定义为博弈的核C(v),C(v)={x∈I(v)∣∑i∈Sxi≥v(S),S∈2N\{φ}}。

显然合作博弈强调通过联盟与合作来获取最大收益。这种合作行为就会受到诸如记忆、学习和信息限制等诸多被新古典经济模型排除在外的因素的影响。

四、政策导向

实验经济学一反实证主义主张依靠“无形之手”来达到一般均衡状态的经济政策,提出通过市场设计达到资源的稳定匹配是更有效的经济政策,并且付诸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1政策工具

在合作博弈中有一类重要的博弈为凸博弈。即一个博弈的特征函数v如果是超模函数,那么这个博弈就是凸博弈。可表述为:

v(S∪T)+v (S∩T)≥v(S)+v(T),SN,TN (2)

式(2)表明,随着联盟规模增大,局中人加入联盟的激励增加。

在凸博弈核核包含了许许多多个解(因为n!个边际收益向量mδ(v)的凸包(凸组合)可以有无限多的形式),在这么多似乎合理的解中究竟哪一个才是最优的解呢?对此, Shapley\[10\]认为在凸博弈中核的中心位置就是最优解,被称为沙普利值。沙普利值的方程表达式如下:

Shi (N,v)=∑SN ( S -1)!( N - S )! N ! × v (S)-v (S\ i ) (3)

v(S)-v(S\ i )是局中人i对联盟S的边际贡献,Shi(N,v)表示通过沙普利值分配给局中人i的收益,其为局中人i所有边际贡献的加权平均值,每一边际贡献的权重均与局中人所有可能的排列相关。

具体来说,博弈v∈GN的沙普利值是边际收益向量的算术平均:

Sh(N,v)= 1 n! ∑δ∈π(N)mδ(v) (4)

沙普利值为实现特殊市场的稳定匹配提供了理论工具,如可帮助企业根据边际贡献进行分配。由于沙普利值的直观吸引力和数学上的易处理性,它已被应用于大型经济模型中,如交换经济模型,其中该值主要解答的概念是竞争均衡。沙普利值在经济理论上的其他应用还有税收模型。此外,确定沙普利值的那些公理可以方便地转换成适合于解决诸如以一种公平的方式考察配置联合成本的问题。

2市场设计

稳定匹配结果是实验经济学进行市场设计的目标。这里的“稳定”指参与匹配的各方主体,都不再有激励做出偏离已达成的均衡配置行为的状态。因此,所产生的匹配结果是稳定的,这个匹配机制是可持续的,其核心是设计出实现机制。对此,沙普利根据匹配主体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两类:一是彼此具有不同偏好的经济主体间的相互匹配,如男女婚配,也称双边市场匹配;二是有偏好的经济主体与无偏好的客观物体间的相互匹配,如病人与器官移植匹配,亦称单边市场匹配。对应上述两类问题的实现机制,沙普利提出了针对双边市场匹配问题的递延接受算法和针对单边市场匹配问题的顶级交易循环机制,得到了上述两类特殊市场问题的稳定配置解。稳定双边市场匹配是指在匹配的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匹配双方主体需求的满意度,使主体间达成最稳定的配对,即不再有激励寻求其他匹配机会。

值得指出的是,稳定匹配机制是一种借助了“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两只手共同为之的机制,用“有形之手”构造一种博弈局,或称市场机制,目的是获得最优且稳定的配置结果。 市场设计的核心工具是沙普利提出的递延接受算法。 罗斯运用递延接受算法,结合实证研究、计算机模拟和实验室实验,解决了美国实习医生招聘市场、美国大城市(纽约和波士顿等)公立学校招生选择等一系列特殊市场实际问题。

在价格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特殊市场中,资源的配置主要通过配给或参与者的相互匹配达成,因而本质上是一个合作博弈问题。合作博弈的总支付目标是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至少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即集合的利益有所增加。合作博弈通过合作形成集团或联盟从而使总收益达到最大,这与稳定匹配理论的市场设计目标一致,即找到使集合收益最大化的匹配方式。

五、结 语

从表象上看,从实证主义的一般均衡到实验经济学的稳定匹配是研究方法的变迁。然而在研究方法差异的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经济思想,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政策导向的实质性改变。

如果说一般均衡求证的是一个理论上的精确均衡点的话,稳定匹配则是在努力寻求合意的资源匹配。显然,均衡点是特殊的、偶然的和更多理论意义上的概念。匹配则是普遍的、通常的和更切实际的现实。因此,从一般均衡到稳定匹配意味着经济学思维从追求理论本身的精致,转向探求现实真谛的努力。

一般均衡理论以理性经济人为基石,崇尚自由市场机制的万能性。因此,在屡屡发生的经济危机面前,只能垂手于自由市场的“自愈”。实验经济学看到了经济行为和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看到了影响决策过程的元素并非如实证主义所描述的那般理性和完美,因而现实中的经济结果往往偏离一般均衡,而双向合意的匹配才是可实现的稳定常态。稳定匹配是在有限信息和有限认知条件下的博弈决策结果,从完美到有限,实验经济学带给经济学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新古典经济学崇尚理论对经济问题的精致解释,因而理论往往产生于经济事件之后,经济学由此被看成是解释世界的理论。实验经济学则思考稳定匹配的形成机制,强调弥补市场缺陷的机制设计,使经济学第一次从解释世界走向改造世界。显然,从实证主义的一般均衡到实现经济学的稳定匹配是经济学真正从解释性学科走向应用性学科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 Samuelson, PAA Note on Measurement of Utility\[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37, 4(2): 155-161

[2] Thaler, R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on Dynamic Inconsistency\[J\] Economics Letters , 1981, 8(3): 201-207

[3] Horowitz, J A Test of Intertemporal Consistency\[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92, 17(1): 171-182

[4] Laibson, D Golden Eggs and Hyperbolic Discounting\[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7, 112(2): 443-477

[5] Kahneman, D,Tversky,A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 Econometrica, 1979, 47(2): 263-292

[6] 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 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M\]马慧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17-144

[7] Fisher, L Some New Stock Market Indexes\[J\] Journal of Business, 1966, 39(1): 191-225

[8] Cohen, KJ, Hawawini, G A,Maier,SF, Schwartz,R A,Whitcomb,DK Implications of Microstructure Theory for Empirical Research on Stock Price Behavior\[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80, 35(2): 249-257

[9] Giron,F J, Rios,S Quasi-Bayesian Behavior: A More Realistic Approach to Decision Making?\[M\]Valencia: University of Valencia Press, 1980 17-38

[10] Shapley, LSCores of Convex Gam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 1971, 1(1): 11-26

A Study on the Economic Thoughts from "General Equilibrium" to "Stable Matching"

Li Xing 1,Jiang Qing1

(1Economics andManagement School,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The new classical economic theory with the delegate of positivists endorses the pursuit of general equilibrium under the free market mechanism, while experimental economics argues that it is not reliable to allocate resources only by price function If general equilibrium is just a derivation under strict theoretical premises, the “stable matching” based on “market design” is a more realistic balance This paper discriminates the premises, research methods and economic policy of positivist and experimental economics It shows that the “stable matching” theory of experimental economics is a milestone for economics from an explanatory subject to an applied one

Key words: stable matching; market design; general equilibrium; positivists; experimental economics

(责任编辑:孙 艳)

猜你喜欢

实证主义
包容性法律实证主义、法律解释和价值判断
分析实证主义、法律现实主义和法律方法的未来
美国逃奴案审判中的法律实证主义——以首席大法官莱缪尔·萧的判决为例
《自杀论》及其研究方法探析
审美相对论
浅谈德国实证主义文学研究
自媒体时代的“实证主义”诗学——论《阿库乌雾微博断片选:生命格言(2011—2014)》
试论《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中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可废止性与法律实证主义
排他性法律实证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