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技术在深静脉置管的应用
2016-01-06吴利东
周 颖,吴利东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a.手术室; b.急诊科,南昌 330006)
超声引导技术在深静脉置管的应用
周颖a,吴利东b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a.手术室; b.急诊科,南昌 330006)
摘要:目的对超声引导技术用于深静脉置管应用的临床评价。方法预行深静脉静脉置管治疗的患者4 5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每组1 500例。A组超声动态引导下穿刺, B组超声定位后穿刺,C组(传统方法)盲探穿刺。记录各组穿刺成功例数、插管所需次数、并发症等。结果C组更换穿刺位置33例,15例穿刺失败放弃置管;A、B、C组一次穿刺成功分别为1 493(99.5%)例、1 471(98.1%)例和1 109(73.9%)例,穿刺成功次数分别为1 512次、1 545次和2 597次,一次成功置管及所需次数C组明显多于A、B组(P<0.05);C组有2例患者出现气胸,26例颈部血肿,7例误入动脉,3例出现神经损伤。结论超声引导下行深静脉置管提高了穿刺成功率,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超声; 深静脉置管; 推广
深静脉置管作为重要静脉通路已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传统的置管方法是依靠解剖标志来预测静脉的位置进行盲探。近年来随着便携式超声设备的发展使得超声引导技术在临床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笔者于近3年在江西省30余家医院选择需行深静脉置管的患者4 500余例,将超声引导用于深静脉置管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选择需行深静脉置管的患者4 500例,男2 559例,女1 941例,年龄2~96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各1 500例,其中4 459例选择右颈内静脉途径、41例行股静脉穿刺置管。A组超声引导(动态)下进行穿刺,B组超声定位(静态)后穿刺,C组(传统方法)盲探穿刺法,3组患者年龄、性别、路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置管方法
体位:右颈内静脉置管患者,头轻微转离置管部位,背部稍垫高或者头低脚高位;股静脉置管患者大腿稍外展。A组超声探头消毒后使用超声进行深静脉定位,在超声指引下纵向进针,进针距探头边缘0.5~1.0 cm,进针方向与探头成同一平面,穿刺针与皮肤成30°,横向进针探头与皮肤垂直,横切将目标血管放在视野正中,穿刺针与探头小于30°;B组用非消毒的超声探头探测深静脉并定位,超声下在皮肤上做标记,然后沿定位标记穿刺置管;C组依靠体表解剖标志及动脉的解剖关系来判断静脉的路径,据临床穿刺经验进行盲探穿刺置管。
1.3观察指标和统计学处理
记录一次穿刺成功例数、成功置管所需次数、穿刺并发症(刺破动脉、穿刺部位血肿、气胸、神经损伤等)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C组更换穿刺位置33例,5例穿刺失败,A、B组均在原位穿刺成功;C组更换穿刺部位及穿刺失败与穿刺操作者熟练程度、患者肥胖、短颈及局部疤痕等有关;A、B、C组一次穿刺成功分别为1 493(99.5%)例、1 471(98.1%)例和1 109(73.9%)例,穿刺成功总次数分别为1 512次、1 545次和2 597次,一次即成功置管及所需次数A、B组明显少于C组(P<0.05);C组有2例病人出现气胸,26例颈部血肿,7例误入动脉,3例出现神经损伤,A、B组各有2例和3例出现局部血肿并发症,见表1。
表1 各组一次穿刺成功数、成功插管所需次数、穿刺并发症
*P<0.05与C组比较。
3讨论
深静脉置管在临床麻醉、危重症病人救治及血液透析等方面已被广泛采用,一般选择右侧颈内静脉,也可选择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但锁骨下静脉发生穿刺并发症的可能性更大。深静脉穿刺是一项侵入性和损伤性操作,在穿刺过程中易误伤静脉周围组织,从而引起一些并发症,严重者可至患者死亡[1]。既往传统的穿刺方法主要是依靠体表解剖标志,包括血管周围组织,动脉的搏动等解剖关系来选择进针点进行盲探,但由于血管解剖变异及体型等原因,给盲探穿刺带来一定困难和危险,并可能导致误入动脉、穿刺部位血肿、气胸、血胸等一系列并发症[2-3]。近些年随着便携式超声设备及超声应用发展,使得将超声应用于深静脉置管成为可能,超声可清楚辨别动、静脉位置及周围组织解剖结构,并证实目标静脉的通畅,给操作的医生装上了眼睛,避免了穿刺的盲目性。笔者于2006年开始将超声技术应用于深静脉置管,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并将此技术在江西省基层医院进行推广应用。
笔者将二维超声引导技术应用于颈内静脉置管及部分股静脉共计3 000例,并与传统的穿刺方法进行比较。统计结果显示,借助超声技术法在穿刺成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的穿刺方法(P<0.05);传统方法造成的穿刺并发症38例也明显多于超声引导下的穿刺的5例,与之前报道[3-4]基本一致,但不管是哪种方法,还与操作者的穿刺熟练程度以及对超声技术的掌握有关。通过对比,超声(静态引导和动态引导)对目标血管的定位和穿刺使得深静脉静脉置管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减少了深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尤其对初学者、解剖条件(肥胖、恶病质、短颈以及局部疤痕等)差以及小儿等患者非常有益。
总之,通过大量病例实际操作分析,超声指引能为操作者提供客观依据,能很好地提高深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为临床更好地救治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方法,具较大地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余守章,岳云.临床监测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1-43.
[2]张秦,马海平,李鑫,等.实时二维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安全性与有效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15(2):188-193.
[3]吴利东,周丘.超声引导在颈内静脉置管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08,9(7):51-52.
[4]张庆,钱林学,龚海马,等.彩超引导锁骨下静脉穿刺对重复置管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安全性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0):850-852.
(责任编辑:刘大仁)
收稿日期:2015-03-20
基金项目:江西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20112BBI90020)
通信作者:吴利东,主任医师,E-mail:dongguawu89@163.com。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194(2015)07-0091-02
DOI:10.13764/j.cnki.lcsy.2015.07.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