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狢剌”再释*
2016-01-06武玉芳
武玉芳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临汾 041004)
一、引 言
《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词话》)二十五回:妇人道:“呸,怪囚根子!那个没个娘老子?就是石头狢剌儿里迸出来,也有个窝巢儿;枣胡儿生的,也有个仁儿;……为人就没个亲戚六眷?”其中“狢剌”一词,董遵章(1985:157)释为“角落”,白维国(1991:175)释为“旮旯儿,角落”,李申(1992:153)释为“旮旯,狭窄偏僻的地方”。《汉语方言大词典》(1999:4307)释为“角落”。《汉语大词典》没有收录该词。雷汉卿(2005)不同意以上几家的注释,他引证青海乐都方言,认为“狢剌”相当于一些汉语官话方言的“坷垃”或“土坷垃”,“石头狢剌儿”意思是“石头块儿”。赵红梅(2007)不赞同雷氏的解释,她认为“《金瓶梅词话》产于山东,山东的方言当与其中词语有较贴近的古今对应。在冀鲁官话和胶辽官话中,表示土块的‘坷垃’和表示角落的‘旮旯’都存在,但目前无法确认《金瓶梅词话》的‘狢剌’与哪一个对应。”陆书伟(2011)从语音上探究了“狢剌”一词的意义,认为“对‘狢剌’的理解关键是‘狢’的读音,‘狢’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 版中未收,而‘貉’字给出了三个读音,即hé、háo、mò,但是后两个发音和‘剌’音组合不词,所以只能选取hé 音。但是这样一来,就和‘旮旯’二字发音不合。”他还指出,“狢剌儿”应该就是现今方言中的“合拉儿”,“石头狢剌儿”就是“石头缝儿”。但他没有进一步解释“狢剌”为何具有了“缝隙”义。谷向伟(2012)结合河南林州方言材料将“狢剌”解释为“两个物体之间的间隙”,并特别强调“狢剌”具有“两个物体中间”这一语义特征。
笔者以为上述诸家之说或解释不当或释义依据不足,故不揣愚陋,提出自己对“狢剌”一词的解释,就教于方家。
我们结合现代北方方言材料和数据库语料认为,《词话》里“石头狢剌儿”中的“狢剌”是个分音词,本词是“罅”,意思是“裂缝”。“石头狢剌儿”的意思是“石头(裂)缝儿”。“狢”和“剌”都是记音字,本身没有意义。下面我们试从语音对应、句法及语义搭配三方面说明。
二、语音对应
现代北方很多方言仍保留着“狢剌”一词,不过学界一般记作“黑拉”。为了讨论方便,我们下文写作“狢剌”。在山西方言里,“狢剌”作为词根,既可以加后缀“儿”构成“狢剌儿”,也可加后缀“子”构成“狢剌子”,还可以将后一音节重叠构成“狢剌剌”等。[1]如:晋北的大同、怀仁、山阴、右玉、应县、灵丘等方言说“狢剌儿[xlar]”;平鲁、朔城区、偏关、代县等方言说“狢剌剌[xla la]”;原平、定襄等方言说“狢剌子[xla t]”;晋南的临猗、河津方言说“狢剌[xla]”。内蒙察右前旗汉语方言说“狢剌[xla]”等。
分音词在北方方言尤其在山西方言中分布广泛,且数量不少。侯精一先生(1999:23—24)认为:“分音词指在口语中把一个词分成两个音节来说。分音词的第一音节与本词双声,第二音节与本词叠韵。后一音节均为边音[l]声母。”“罅”,《广韵·麻韵》呼讶切,属假开二去晓母麻韵,王力等先生为其构拟的中古音为[xa]。[2]“狢剌”的第一音节“狢”的声母是[x],与本词“罅”双声;第二音节的韵母是[a],与本词“罅”叠韵,且其声母为边音[l]。“狢剌”和“罅”的语音形式符合分音词和本词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
北方方言中还有一种和“狢剌”相当的说法,学界一般记作“圪拉”。“圪拉”作为词根可构成“圪剌儿”“圪剌子”“圪剌剌”等形式。如晋北的河曲、五寨方言说“圪拉拉[kla la]”;晋中的太原、榆次、太谷、平遥、古交、阳曲方言说“圪拉拉[kla la]”;晋东南的沁县方言说“圪拉拉[kla la]”,武乡方言说“圪拉[kla]”,壶关方言说“圪拉子[kla t]”;晋西北的柳林、临县、兴县方言说“圪拉拉[kla la]”;晋南的临汾、洪洞、襄汾、乡宁、夏县等方言说“圪拉拉[kla la]”。陕北神木方言也说“圪拉[kla ]”。(邢向东2002:255)山东的枣庄、泰安等方言中说“圪拉儿[klar]”。
邢向东先生(2002:259)明确指出,神木方言中的“圪拉”,有的方言读如“黑拉”,指缝隙,与“罅”对应。可见,“圪拉”是“罅”分音后的另一种说法。“罅”分音后第一个音节的声母在北方有的方言中读[x],有的方言中读[k],和见系开口二等字在北方方言中的语音演变有关。例如假开二去匣母麻韵的“下”,在平遥方言中既可以说[xɑ]也可以说[kɑ]。擦音[x]与塞音[k]可以自由变读。(侯精一1999:390)
《汉语方言大词典》还收录了“合拉儿”和“合栏儿”两个词条。将“合拉儿”解释为:“〈名〉缝儿。(一)冀鲁官话。山东聊城[xe lar],我的针掉到桌子~里去了。(二)中原官话。山东济宁[xlɑr],手~手指头缝儿|脚~脚指头缝儿|腿~胯下。”将“合栏儿”解释为:“〈名〉指两件东西之间狭窄处所。晋语。河南安阳。把笤帚掉到床~里去了|腿~里生了一个疮,一走一疼。”(许宝华等 1999:2115)另据陆书伟(2011),山东的肥城、汶上、聊城,河北唐山、河南舞钢、南阳等地皆有“合拉儿”表“缝隙”的用法。“合拉儿”“合栏儿”都与“狢剌儿”的读音相近。依据分音词和本词的语音对应,我们认为,北方方言中的“合拉儿”和“合栏儿”等词也是“罅”分音后的记音形式。
以上方言材料表明,表“缝隙”义的“狢剌”“黑拉”“合拉”“合栏”“圪拉”等词均是方言记音词,是“罅”分音后在汉语方言中的实际存在形式。
三、句法及语义搭配
我们主要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 语料库(网络版)为依据(下文如非特别指出,所说语料库均指此语料库),对“石头……里”和“……角落/旮旯里”这两个格式进行了搜索。在搜索的语料中,“角落”或“旮旯”都不能进入“石头……里”这个格式中,即没有“石头角落里”或“石头旮旯里”这样的搭配。能进入这个格式的名词除了《词话》里“狢剌儿”外,语料库中还有一例是“罅剌儿”(见后文),其余大多是“缝”。同时,“石头”也不能出现在“……角落/旮旯里”这一格式中。所以,“狢剌”不可能是“角落”“旮旯”或“坷垃”等意思。且依据大多数人的语感,“石头”和“角落”不能搭配。但“石”和“罅”是可以搭配的。如: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宋苏轼《石钟山记》)
多松,生石罅,皆平顶。(清姚鼐《登泰山记》)
从语义搭配方面来看,在古代汉语语料库中,搜索到和“石头狢剌儿”的同义表达除了上文提到的“石罅”外,其余大多是“石头缝”。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搜索到的同义表达都是“石头缝(儿)”。
从语料库数据看,无论在句法搭配还是语义搭配上,和“狢剌”相对应的词都是“缝”。
《词话》中“石头狢剌儿迸出来的”这句俗语目前在山西各地的老百姓口中还常说。如:
(1)你莫和孙悟空似的,不是你妈养下的,是石头狢剌儿迸出来的?你难道和孙悟空一样,不是你妈生下的,是石头缝里迸出来的?(山阴)
(2)谁也不是石头狢剌剌迸出来哩,能不给老人养老送终啢?谁都不是从石头缝里迸出来的,能不给父母养老送终吗?(平鲁)
值得注意的是,山西方言老派用“狢剌”指较宽的缝隙,如瓮狢剌、柜狢剌、腿狢剌等。细缝如“牙缝”等不能用“狢剌”表示,只能用“缝”表示。在表“缝隙”这一义项上,“狢剌”和“缝”形成“宽”和“窄”的语义对立。但目前山西部分方言的新派大多用“缝”替换了“狢剌”,较宽的缝隙也都用“缝”来表示。如:
(3)a. 我的指头儿狢剌儿可宽哩。我的指缝挺宽的。(老派)
b. 我的指头儿缝子可宽哩。我的指缝挺宽的。(新派)(山阴)
(4)a. 针跌的砖狢剌子啦。针掉在砖缝儿里了。(老派)
b. 针跌的砖缝缝啦。针掉在砖缝儿里了。(新派)(右玉)
(5)a. 你从这个狢剌剌看就能看见。你从这个缝隙中间看就能看见。(老派)
b. 你从这个缝缝看就能看见。你从这个缝隙中间看就能看见。(新派)(平鲁)
山西方言新派能用“缝”替换了“狢剌”,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狢剌”具有“缝隙”义。
从我们收集到的方言材料看,“狢剌”有两个义项:①缝隙,指两个物体之间的间隙。上举(3)、(4)、(5)例均是此义。②裂缝,指一个物体中间裂开的缝隙。如:
(6)没操心住这堵墙□[piE335]开这[tu52]宽道狢剌子。没注意到这堵墙裂开这么宽的一道裂缝。(山阴)
《汉语大字典》(1990:2939)将“罅”释为:①裂,裂开。《说文·缶部》:“罅,裂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裂之称。”②裂缝;缝隙。
“罅”的词义经历了这样的演变途径:本义是动词“裂,裂开”,后引申为名词“裂缝”,词义再进一步扩大,泛指“缝隙”。演变轨迹是:裂(开)→裂缝→缝隙。目前“缝隙”是其基本义。“罅”的词义演变符合汉语词义演变的一般规律。
“罅”分音后,其动词义消失,分音词“狢剌”等变成了一个名词,意思是“缝隙”“裂缝”。“裂缝”是“狢剌”的本义,“缝隙”是“裂缝”词义扩大的结果。可见,分音词“狢剌”等的词义演变途径和其本词“罅”的演变途径是一致的。
据此我们认为,《词话》中的“石头狢剌”是“石头缝”的意思,但这个“缝隙”,不是“两块儿石头间的缝隙”,而是一块儿石头中间迸开的“裂缝”。也只有石头“迸裂”,才会有人(如孙悟空)从“裂缝”中“迸(蹦)”出来的可能。“迸(蹦)”和“裂缝”在语义上是相配的。
另,《词话》二十五回里的这句话在北大古代汉语语料库中的《金瓶梅》(崇祯本)里是这样写的:
妇人道:“呸!怪囚根子,那个没个娘老子,就是石头罅剌儿里迸出来,也有个窝巢儿,为人就没个亲戚六眷?”
谷向伟(2012)在讨论为什么同一个词在两个不同的版本里选用了不同的字时认为,词话本选用“狢”字是基于方言读音的考虑,崇祯本《金瓶梅》选用“罅”字应该是基于意义的考虑。我们赞同这一看法。我们认为,崇祯本《金瓶梅》中的“石头罅剌儿”用的是本字,而《词话》里用了一个记音字。同一个词在这两个版本中的不同用字其实更清楚地显示出“狢剌”和“罅”在语音、语义上的对应关系。
综上,我们认为,《词话》中的“狢剌”是个分音词,本词是“罅”,意思是“裂缝、缝隙”。“石头狢剌儿”是“石头(裂)缝”的意思。
我们不排除“角落”“旮旯”或“坷垃”等义在汉语方言中的读音和“狢剌”读音相似的可能,但给近代汉语词语释义时,不论是否依据方言,或依据哪种方言,除了要注意古今语音对应以外,还必须考虑句法搭配的习惯和语义搭配的合理。
附 注
[1]这些形式有的方言只有其中一种,有的方言三种都有,但语义上是有分别的。一般说来,三种形式都有的话,“狢剌儿”较“狢剌子”和“狢剌剌”的缝隙细窄一些。文中材料除特别说明外,均为笔者亲自调查所得。标音时因调值不影响文中所述内容,故略去。
[2] 东方语言学(http://www. eastling. org/)中古音查询。
1.白维国. 金瓶梅词典. 北京:中华书局,1991.
2.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 语料库,网址http://ccl.pku.edu.cn.
3.董遵章. 元明清白话著作中山东方言释例.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4.谷向伟. 《金瓶梅词话》词语释义商榷. 语文研究,2012(2).
5.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6.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字典.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0.
7.侯精一. 现代晋语的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兰陵笑笑生(明)著,戴鸿森校点. 金瓶梅词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9.雷汉卿.《金瓶梅词话》方言词拾零. 方言,2005(1).
10.李申. 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11.陆书伟. 释“狢剌儿”. 汉字文化,2011(4).
12.邢向东. 神木方言研究. 北京:中华书局,2002.
13.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 汉语方言大词典. 北京:中华书局,1999.
14.许慎(汉)撰,段玉裁(清)注. 说文解字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5.赵红梅. 利用方言考证近代汉语词义商兑三则. 方言,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