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2016-01-06赵琳,李志剑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9期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心脑血管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赵琳1,李志剑2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以2013年在小汤山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941例为研究对象,全部受检者控制饮食后进行体检。根据颈动脉彩超将受检者分为正常组,内-中膜增厚组,软斑组,混合斑块组和硬斑组5组。对各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血压、空腹血糖(FBG)、血脂、尿酸(UA)等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组在收缩压、baPWV、UA 3个方面明显低于其他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高于其他组(P<0.05)。软斑组、混合斑块组、硬斑组在年龄、舒张压、FBG、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方面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软斑组和混合斑块组的BMI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软斑组和硬斑组的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aPWV、性别、年龄、FBG与颈动脉血管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baPWV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同时U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影响亦不容忽视。结论年龄、性别、血压、FBG、血脂、UA、BMI、baPWV,同样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发展的危险因素,其中baPWV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关键词:心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踝臂脉搏波速度

中图分类号:R543R256

收稿日期:(2014-11-14)

近年来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对人们的生存质量造成极大的威胁[1]。心脑血管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缺血性脑血管病发作与多种因素存在密切关联,但最重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动脉管腔狭窄,以及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斑块脱落,形成栓子堵塞动脉管腔,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存在着密切联系[3-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预测冠心病的独立因子,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越高,提示罹患冠心病的危险性越大[6]。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系统性、进展性的病理过程,可以发生在全身任何一处血管,最常见于大中动脉的内膜,可以引起血管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颈动脉位置表浅,已被证实可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AS)情况的“窗口”,且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在全身动脉粥样硬化中出现较晚,故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明显特征,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7]。IMT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颈动脉IMT测量因能有效反映血管内中膜的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情况,已成为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指标之一[8]。

1研究对象

2013年在小汤山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941例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检查项目及方法全部受检者控制饮食后在清晨空腹安静状态下采静脉血,检测血尿酸(UA)、空腹血糖(FBG)、血脂,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同时采集既往血压、FBG、血脂、UA情况;测身高和体重,体重以千克(kg)为单位,身高以米(m)为单位,计算体重指数(BMI)。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采用日本欧姆龙科林动脉硬化诊断仪ST-203ATIII-230型机器,于25℃左右的室温下自动测量,取左右两侧baPWV的均值。使用PHILIPS-IE33彩超仪测量受检者IMT,检测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有无粥样硬化斑块,以及斑块的部位、形态、大小和回声特点,以确定其性质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作者单位:1.北京小汤山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北京 100211),E-mail:zhaolin-vip@sina.com;2.北京联合大学校工会

2.2颈动脉彩超分组标准颈动脉IMT是指颈动脉血管内膜上缘与中膜下缘之间的距离。正常颈部血管超声检测图像中2条平行亮线分别代表内膜层和外膜层,居于中间相对较低回声代表中膜层,而亮线间的距离即为IMT。取研究对象在颈动脉不同位点IMT值的最大值作为其颈动脉IMT值。颈动脉超声诊断采用2009年中国医师协会血管超声检查指南定义IMT<1.0 mm为正常,IMT≥1.0 mm,但<1.5 mm为内膜增厚,IMT≥1.5 mm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无论是否存在管腔狭窄)[9]。根据斑块声学特征分为:软斑块、混合性斑块、硬斑块[10]。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测结果,将受检者分为正常组,内膜增厚组,软斑组,混合斑块组和脉硬斑组5组。

3结果

3.1一般资料941例受检者,男性553例,女性388例,年龄21岁~90岁(51.11岁±10.72岁)。 颈动脉彩超正常组401例,占42.61%;内膜增厚组130例,占13.82%;软斑组184例,占19.55%;混合斑块组163例,占17.32%;硬斑组63例,占6.7%。正常组男性比例(42.6%)明显低于受检者整体男性比例(58.8%,P<0.05);内膜增厚组(70.0%)、软斑组(70.1%)、混合斑块组(73.6%)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受检者整体男性比例(P<0.05)。

3.2各组间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比较(见表1)

表1 各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比较( ±s)

3.3颈部血管彩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Enter),显示性别、年龄、FBG、baPWV与颈动脉血管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详见表2。

表2 颈部血管彩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采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方法(Forward:Conditional),显示依次进入回归方程的指标是baPWV、年龄、性别、FBG、UA,说明baPWV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同时表明U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影响不容忽视。详见表3。

表3 颈部血管彩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

4讨论

中老年人身体功能逐渐减弱,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11-13]。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

本研究显示收缩压升高、baPWV增快、UA增高及HDL降低的人群颈动脉内膜增厚程度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而颈动脉形成斑块人群的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baPWV、FBG、胆固醇、TG、LDL-C、UA等方面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HDL-C明显低于正常人群。

本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颈动脉彩超异常人群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受检者整体男性比例。这可能是由于男性的社会压力较大、生活方式不健康、肥胖等,更容易罹患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

本研究表明,血糖升高者颈动脉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者,与罗淞元等[14]研究结果一致,故控制血糖能有效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

baPWV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在评价心血管风险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率的独立评估指标[15]。有前瞻性研究表明,PWV与总死亡率及心血管病死亡率均具有显著相关性[16]。

本研究表明,血尿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影响亦不容忽视。引起高尿酸血症的原因在不同年龄段存在差异,中年时期主要由于代谢紊乱引起[17],老年时期则主要由于肾功能减退引起尿酸排泄障碍所致[18]。传统观念认为,尿酸在人体内无生理功能。然而随着对高尿酸血症的研究逐渐增多,发现尿酸具有氧化应激作用,可以促进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和脂质的过氧化,加速血管的损伤以及斑块的形成,加快及加

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19,20]。侯蕾蕾等[21]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二者相互关联、呈恶性循环。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随尿酸水平的升高,动脉硬化程度呈上升趋势[22]。在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诊治过程中,高尿酸血症应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降低血尿酸水平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有关,有效控制血压、血糖、血脂、UA、BMI、baPWV等指标,可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Kim J,Song TJ,Song D,et al.Nonrelevant cerebral atherosclerosis is a strong prognostic factor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Stroke,2013,44(7):2013-2015.

[2]郭燕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0):1605-1606.

[3]韩蕊.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6-37.

[4]黎红华,陈洪汉,周佩,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0(3):166-169.

[5]焦慧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2):38-40.

[6]元芳芳.中医药防治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08,23(12):2061-2063.

[7]王亚萍.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 (17):123-124.

[8]华键,周其达.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9):1448-1449.

[9]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血管超声检查指南[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9,18(10):919.

[10]康晟.中老年自然人群中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斑块性质的关系[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

[11]张潭,任书堂,秦艳娟,等.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对比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5):702-704.

[12]刘旭升,曾德华.尼莫地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2):47-48.

[13]杨一帆,曾仲,高励.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术后安全性及中长期预后的临床研究[J].四川医学,2013,34(4): 564-565.

[14]罗淞元,李小霞,王喜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76-77.

[15]白小涓,刘强,陈香美.中国北方健康人群心血管衰老生物学标记物定量评价与规律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7,57(34):2355-2359.

[16]Blacher J,Pannier B,Guerin AP,et al.Carotid arterial stiffness as a predictor of cardiovascu lar and all cause mortality in end stage renal disease[J].Hypertension,1998,32(3):570-574.

[17]Oikonen M,Wendelin-Saarenhovi M,Lyytikinen LP,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serum uric acid and markers of subclinical athero sclerosisin young adults.The Cardiovascular Risk in Young Finns Study [J].Atherosclerosis,2012,223(2):497-503.

[18]李葵花,王喜福,李璐,等.高尿酸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4,22(1): 85-86.

[19]Snchez-Lozada LG,Soto V.Role of oxidative stress in the renal abnormalities induced by experimental hyperuricemia[J].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2008,295:134-141.

[20]Gür M,Sahin DY,Elbasan Z,et al.Uric acid and 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are associated with subclinical thoracic aortic atherosclerosis[J].J Cardiol,2013,61(2):144-148.

[21]侯蕾蕾,贺圣文,张东方.高尿酸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Meta 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2,18(2) :81-84.

[22]于峰,姚晓霞,韩伏莅.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8):14-16.

(本文编辑王雅洁)

猜你喜欢

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心脑血管病
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病治未病中的应用初探
沉默的杀手——心脑血管病,5秒要人命,该如何预防?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名单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国入境旅游相关性分析(2002—2016)
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实证分析
淘宝星店成长中的粉丝力量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
高频超声检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检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