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官员配偶子女,国外怎么管

2016-01-06

环球时报 2016-01-06
关键词:家属腐败子女

环球时报/2016-01-06/ 第07版面/记者调查

腐败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尽管国家间政治制度和社会传统有所差异,滋生腐败的一些路径却是共通的,比如裙带关系,特别是官员家属借公权力谋私利。这类行为难以防范且易激发社会不满情绪。《环球时报》记者调查发现,主要的大国中,让官员家属回避利益冲突,有的做得好,有的也很头痛。

德国:“第一先生”不敢与默克尔同机

“德国联邦内政部采购部门的一名官员,为妻子的公司谋取订单。为让妻子获得更多利益,该官员操纵招标程序、虚开发票,导致政府损失至少65万欧元。这名官员和妻子目前因涉嫌职业欺诈、贪污、伪造证明等,接受调查。”

这是德国《焦点》周刊近日报道的一个案件。无独有偶,德国巴伐利亚州议会基社盟党团前主席施密特,两年前因聘请妻子担任秘书的事被曝光而辞职。据称,其妻月工资高达5500欧元。巴伐利亚州议会预算委员会前主席温特尔此前也雇用两个儿子从事电脑工作。2013年,巴伐利亚州议会92名基社盟议员中,竟有17人聘请家属担任下属。根据法律,自2000年起,巴伐利亚州议员不允许雇配偶或子女为自己工作。但该法律也有一个例外,2000年以前存在的工作合同不受影响。

2002年元旦,时任德国央行行长韦尔特克接受捷能银行邀请,参加在柏林举行的欧元面世庆祝活动时,带了家属,住在阿德隆豪华酒店并游玩4天,花去主办方7600欧元。事件曝光后,韦尔特克迅速偿还了家属所花费的一半费用,但在舆论压力下他最终不得不辞职。

“德国官员群体较为廉洁,但家属违法问题屡禁不止。”德国社会和法律学者马塞尔对《环球时报》表示,根据德国联邦刑事调查局近几年的数据,德国受调查的腐败案件总数在1000起左右,其中1/3与家属或朋友等第三方有关。

为打击腐败,德国各联邦州都有专门的反腐部门。如人口最多的北威州有4个反腐重点检察机关,警察局也设有两个专门单位来反腐,官员家属腐败是重点调查方向。德国反腐败的主要法律依据有《刑法典》《反腐败法》《联邦惩戒法》《公务员法》等,这些法律都明确规定官员不能为家属等第三方谋利。

2012年,下萨克森州汉诺威检察院向德国联邦议院提出申请,以利用职务谋取私利、涉嫌接受商人提供的好处为由,要求取消时任总统武尔夫的豁免权。这直接导致武尔夫辞职。其中一个证据是,2008年武尔夫夫妇在复活节假期到慕尼黑拜访制片人格勒内沃尔德,其间的部分开销由格勒内沃尔德支付。

“为了证明官员的清廉,德国大多数官员家属都恪守规则。”马塞尔说,德国“第一先生”绍尔每次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到意大利度假,都是分开旅行。默克尔一个人免费搭乘政府专机,而他则乘坐廉价航空单独旅行。按照规定,如果绍尔同乘专机,要支付1300欧元费用。▲(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青木)

美国:裙带毒瘤难破

和很多国家一样,美国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公职人员与其家属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根据美国联邦法典,公职人员如果知道有利益冲突,应立即回避。美国《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准则》规定,禁止公职人员以官方身份,参与他知道对自己或其他关联人(包括配偶、未成年子女等)有经济利益的任何特定事项,否则将受到严厉处罚。此外,美国联邦法律禁止政府工作人员雇用家属;财产申报也不限于申报者本人,还包括配偶、受抚养子女。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强对《环球时报》说,美国有一整套系统来监督官员。除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国会、党派政治和媒体监督也是有效预防和打击机制。信强说,很多高级官员要经过参议院任命,有听证会机制,被任命的官员要公开财产及来源;如果个人或家庭经济上有瑕疵,反对党会拼命做文章;媒体无孔不入,当某官员要平步青云时,媒体会找他的朋友想方设法挖掘私人信息。

不过,在崇尚法律、信奉法律的美国,裙带主义仍堪称其政治之瘤。日前,一家名为“责任和公民信任基金会”的监督机构向美国政府道德办公室投诉称,希拉里曾在2012年给一家名为“海神矿业”的公司与美国政府部门接触的特殊机会,而“海神矿业”与希拉里的女婿马克·梅兹文斯基密切相关。2004—2007年,“海神矿业”的投资人哈里·希克拉斯曾和梅兹文斯基同在高盛集团工作。

无独有偶,乌克兰天然气公司Buris?ma高薪聘请美国副总统拜登的儿子担任高管,让白宫不得不为此发声解释:“亨特·拜登和其他拜登家族成员显然是代表个人的公民……”不是所有美国政要后代都能像小拜登一样毫无忌讳,有些政要后代不方便自己出马,而是选择代理人。

在美国,“官二代”可以很方便地利用现成的人脉获取利益。在美国著名的游说业,不少大企业聘请的游说者正是国会议员的妻子、儿女或者近亲。比如共和党资深议员科特·韦尔顿的女儿卡伦·韦尔顿,甚至都没有职业证书,但其与人合伙创办的游说公司“北美咨询解答”开张没多久,就有合同送上门。

作为一直以崇尚个人奋斗自我标榜的美国,的确出现了像克林顿和奥巴马这样从一文不名成长为总统的事例,但错综复杂的裙带关系在美国各界无所不在,并影响深远。即便是1992年击败老布什给裙带资本主义一记“响亮耳光”的克林顿,如今其家族俨然成为美国几大“政治王朝”之一。▲(本报驻美国特派记者高石本报记者吴志伟)

印度:条法不少,独缺“管好家属”法

印度近年曝光的腐败大案中,许多都有官员家属的影子。

2010年,令印度人大为震惊的“电信腐败案”曝光。原电信部长拉贾大肆贱卖2G手机运营牌照,导致印度政府损失390亿美元。此案中,拉贾的兄弟、妻子、侄子等扮演一定角色。目前,该案仍在审理中。

拉贾的家族式贪腐由来已久。早在2003-2004年担任卫生部长及环境部长时,拉贾的哥哥和侄子开办的贸易公司就在其“关照”下发展起来。在拉贾的家乡,他的亲属们掌管着一个以拉贾母亲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会,名下有数家教育机构,拉贾的妻子、兄弟、侄子都是董事会成员。

“电信腐败案”被曝光的同期,还有一个案件在印度激起民愤: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席部长阿肖克·恰范利用职权将该邦首府孟买专为印军阵亡士兵家属或遗孀修建的安居房,分给其他官员以及自己的亲属。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北方邦大型弊案中,迄今已有近50名涉案人员离奇丧命,里面有原北方邦首席部长亚达夫之子。

其实,印度自独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反腐败,各种反腐败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并完善。早在1947年,印度就通过《防止腐败法》,此外还有1964年的《中央文官行为准则》,旨在遏制和打击高层腐败的2003年《洛克帕尔法案》,以及2005年通过并生效的确保民众知情权的《信息权利法》等。印度还有严格的财产申报制。但在这一系列堪称严格和完备的法律法规中,并没有针对官员家属的预防性反腐法规。

从印度的实际情况看,除了司法体系的拖沓低效、选举政治的“黑金”需求,印度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维定式和价值观也是官员家属腐败多发的重要原因。在印度,人们传统上首先是效忠家庭、部落和宗派,其次才是国家、民族。对小集团的忠诚强化了裙带关系,使得官员一旦掌权,便为家人、亲朋谋福利。有研究称,印度公职人员普遍面临一个冲突性抉择:一方面是对国家和政府的忠诚,一方面是对家族亲朋的忠诚。而“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总是趋向于让“传统忠诚观”在他们心目中占主导地位。也许,这种文化层面上的因子,才是印度反腐斗争中最艰难的一个环节。▲(本报特约记者王海英)

法国:制定详细“回避”原则

法国有关预防官员腐败的法律法规,通常建立在避免利益冲突这一大基础上。根据欧洲理事会部长委员会制定的R(2000)指令和法国法庭有关政界人士与公立部门人员中立原则条文,必须预防政界、权力部门、公立部门有关负责人与其执行权力时发生的利益冲突,避免因其执行这些权力而导致其本人、家庭成员、亲属以及朋友获得非法利益。

法国体制与中国有一定差异:政府部门的运作是公务员制,而领导这些部门的则是根据选举获胜的政党成员。对于公务员,实行中立与避免利益冲突原则,由政府监察部门、检察院等司法机构进行监督。原则上不禁止公务员包括高级公务员的配偶、家庭成员等从事任何经营活动或营利活动,但如果这些家庭成员从事的活动与该公务员权力有利益冲突,有关公务员必须提出申明,由监察机构或其上级来决定是否采取回避措施。如果隐瞒不报,一旦查出即属违法。

对于部长、省长、各级议员等,法国法庭规定了多项原则:一、有关人士必须申报其本人及配偶所从事的所有职务与职业活动;二、作出书面承诺保证在使用有关权力时不发生利益冲突现象;三、签署有关行为准则,规定这些人如从公立部门转到私立部门或从私立部门转到公立部门必须遵守的一系列详细规定;四、任命各机构独立、中立的监督人员;五、每年公布家庭财产。

可以说,法国主要依靠法律规定及一系列申报、核查、监督制度来避免利益冲突。另外,法国主要是私营经济,公法与私法分得很清,政府行政部门与各级权力部门很少拥有直接干预经济的权力,因此压缩了贪腐空间。▲(本报驻法国特约记者姚蒙)

俄罗斯:官二代捅娄子层出不穷

在半个多月前举行的年终记者会上,面对记者提出的“官二代”横行无忌问题,俄罗斯总统普京承诺,任何人的腐败罪行都应由司法系统进行调查并受到严惩。他重申反腐是俄政府的重要使命,对任何人的腐败行为他都不会手下留情。

管下属容易,管孩子难,也是俄罗斯官员面临的困境。俄罗斯的腐败指数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原本就不乏腐败丑闻的高官群体,对自己家属子女仗势敛财、违法乱纪之举免不了会包庇纵容。而与“官二代”有关的话题也往往容易引发猜测。

伊戈尔·罗滕贝格近来成为莫斯科街谈巷议的新闻人物,他是俄天然气公司下属企业等8家大企业的合伙人,他的父亲据说有“通天”之能。作为俄最大一家货车运输道路管理系统公司的大股东,他的公司推出的卡车公路收费新政激起全俄卡车司机强烈抗议。另一起焦点事件的核心人物是现任联邦总检察长尤里·柴卡。据俄媒体透露,柴卡的长子阿尔乔姆经营的一家矿业公司涉及贪腐丑闻。有报道称,去年底普京发表国情咨文提及反腐话题时,俄国家电视台的转播镜头立即切换到了坐在台下的尤里·柴卡身上。

高官子女涉嫌腐败现象引起俄民众的普遍忧虑和不满。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俄高官子女总是行踪诡秘,避免让自己“工作和生活方面的隐私”直面公众。但纸包不住火,一些“官二代”特殊的生活方式常成为报刊热衷炒作的“秘闻”。

事实上,俄罗斯这些年出台了不少直接与公职人员家属相关的法律。2012年8月,普京批准一项法案,禁止官员及其配偶和18岁以上子女在海外拥有财产。2013年1月生效的《俄罗斯政府法》修正案规定,如官员或其家庭购买价值超过家庭3年收入总和的物品,须专门进行申报。2013年5月,普京签署法令,禁止政府官员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拥有外国银行账户。2013年12月,普京下令成立“总统反腐局”,直属总统办公厅,该局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审查俄官员家属子女是否有腐败问题。俄法律规定,政府高官的子女只有在需要支付医药费或学费时才可以在外国银行开账户。日前还有一些杜马议员提议禁止政府官员子女出国留学,但另一些议员认为,那无疑是限制人身自由,杜马不能通过任何违反人权的法律。

俄罗斯地跨欧亚,民族性格中有不少东方因素,包括整个社会充满“人情关系紧密的温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年轻一代“分享老一辈奋斗成果”的观念相当普遍。所以,尽管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官员子女“捅娄子”的事仍不断出现。▲(本报驻俄罗斯特约记者汪嘉波)

猜你喜欢

家属腐败子女
Tomb-sweeping Day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把脉“腐败亚文化”
目睹之现状
腐败至死怎么死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
教育子女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