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信仰的力量
2016-01-06岳胜军
于 超 岳胜军
也谈信仰的力量
于 超岳胜军
作者:于超,原沈阳军区驻铁路局军代处会计师,中校;岳胜军,原沈阳军区司令部动员部处长,上校
什么是信仰?《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信仰是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选择和持有,是融入人们内心世界和民族血脉的精神寄托。信仰的力量无形而巨大、持久而弥新,恐惧时促你勇敢担当,徘徊时助你坚定立场,无助时给你前进力量,茫然时为你指明方向,挫败时让你无比坚强。
中国近现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探寻救亡图存、富民兴邦之路,然而维新变法、君主立宪等政策主张和制度模式都没有成功,是中国共产党信奉和推崇的共产主义最终取得了胜利,把劳苦大众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党员仅有50多人,出席一大的代表才13人,二大召开时全国党员也只有195名。就是这样一个党,历经围剿杀戮和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先锋党和执政党,靠的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和先进理论的武装引领,靠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革命理想的不懈追求。
“疾风知劲草,烈火现真金。”信仰如金,唯有淘尽杂质才更加纯真耀眼。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芜的人,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前程暗淡的民族,而一支政治坚定、作风顽强的军队必定是战无不胜的军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红军为什么没有在敌五次“围剿”中被消灭、为什么能够在围堵打压中生存壮大?始终坚定信念便是最好的答案。
红军长征途经11个省区,渡过22条大江大河,翻越20余条山脉,进行重要战斗600多次,几乎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在这样艰苦的斗争环境中,红军能够浴火重生,是信仰之光在引领他们前行,是信仰的无穷力量战胜了敌人、战胜了自己、战胜了恶劣环境。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以伤亡1.2万人的代价,先后击退“联合国军”冲击678次,毙伤敌人2.5万人,击落击伤敌机274架,上甘岭山头的石土被炮弹炸成了1米多厚的粉末。在十五军战后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中有这样一段话:“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上甘岭战役与其说是一场兵力火力的较量,不如说是一场信念意志和战斗精神的对抗。信仰是“精神高地”,始终坚守它,就能攻坚克难、屡战屡胜,永远不会败下阵来。
泰戈尔说过:信仰是个报晓的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向着曙光而讴歌了。一个人拥有信仰,就可以“为之生,为之死,而不畏危”;一支军队拥有信仰,就能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责任编辑:何 荷)
中图分类号:E2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ISSN1002-4484(2016)01-00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