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沙恩霍斯特军事改革思想述评

2016-01-06

军事历史 2016年1期
关键词:普鲁士斯特军官

格哈德·约安·戴维德·冯·沙恩霍斯特(1755—1813)是德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家之一,是近代普鲁士军事改革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当时的普鲁士军队中首创了现代总参谋部制度和配套的军事教育、人才选拔培养制度,为普鲁士(德国)军队此后100多年的强大奠定了基础,对近代以来世界军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总参谋部之父”,克劳塞维茨也尊称他为“导师”。为纪念他的功绩,历史上和现代德国军队都有军舰、奖章、基金等以他命名,今天的联邦德国国防军也选择在他诞辰200周年那天成立。沙恩霍斯特对军事改革的论述和实践都很丰富,这些论述和实践中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军事改革必须顺应人类解放发展的社会历史潮流

沙恩霍斯特的这一认识与他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有关。在1793年至1795年,沙恩霍斯特还在汉诺威军队服役。在“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军队与法国军队几次交手后,沙恩霍斯特敏锐地意识到,法国军队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军事领域的改变”。他认为,法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源泉在于,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解放。经济上,人民不再忍受腐败、奢靡的教会和王室的双重剥削压迫,成为自由的劳动力;政治上,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取代了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倡导人人平等,赋予了普通民众参与国家行政事务的权利。这就将国家、军队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人民愿意付出自己的财产乃至生命来支持军队,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表现出极高的参战热情。正是这种热情成就了法国军队在战场上的积极主动和勇敢顽强。相比之下,当时的德意志诸邦军队虽然训练严格,却都是为谋生计而参军的雇佣兵,思想呆板,缺乏斗志,只能靠残暴严苛、以体罚和肉刑为主的军纪来维持军内的秩序。士兵在军队中地位极为低下,成为军官的奴仆,“被当作动物一样对待”,军官可以肆意殴打甚至处死士兵。人民对腓特烈大帝以来长期“以军为国”带来的沉重税赋早已不堪重负,也毫无爱国热情可言。1805年普鲁士军队在耶拿-奥尔斯达特会战中败北后,人民并没有对横行境内的法军自发组织抵抗。因为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法国军队的到来,对他们而言,只是换了一个收税的。

为此,沙恩霍斯特在筹划普鲁士军事改革时,并没有拘泥于军事领域,而是与当时负责普鲁士政治改革的施泰因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积极向国王威廉三世游说,参照英法的制度,实施政治改革,并顺势推动军事领导指挥体制改革和兵役制度改革。

一方面,作为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成立战争部,限制王权,将此前纯粹由国王一人决断的军事事务纳入民选议会监督的范围。尽管此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军政大事依然是由国王一人决定——由于不愿意其他人插手军队事务,普鲁士的第一任战争部长就是国王自己——但这种体制毕竟保证了人民大众的呼声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向上反映,国王虽然不情愿,但必须有所顾忌。战争部下设3个局,分别负责人事、作战(即后来的总参谋部的前身)以及炮兵和工程,由一批锐意革新、通晓军事事务、年富力强的参谋人员组成,负责进行筹划和建议,辅佐国王管理军事事务,提高其决策水平。

另一方面废除封建农奴制度,赋权于民。在1807年10月9日即发表宣言,宣称从1810年11月11日起,普鲁士国内都是“平等的公民”*Martin Kitchen: A Military History Of German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5, p.39.。这就为优化军队的兵员构成创造了条件。此前,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的束缚下,普鲁士国内大量精壮贫农和雇工无法参军。在此基础上,普鲁士解散了雇佣军队,采取普遍义务兵役制,将“国王的军队”改造为“民众的军队”。

以上这两项改革措施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以人的解放来带动军队战斗力的提升,成为此后多个国家改革效仿的对象。

二、军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推进军官人事制度的改革

军事改革涉及诸多领域,核心的任务是什么?在将德意志诸邦的军队同法国军队对比后,沙恩霍斯特指出,军事改革最核心和最紧要的任务是推进军官人事制度的改革。

沙恩霍斯特认为,法国军队战术的机动灵活,不仅仅是由于拿破仑本人的军事天才,关键在于从拿破仑本人往下,整个军官团队都年轻、富于活力和进取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他们的选拔和晋升根据的是其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勇敢和才华,而不是出身和门第。*Charles Edward White: The Enlightened Soldier, Westport, 1989, p.19.相反,当时的德意志诸邦军队中,军官的任命基本上都采取贵族世袭的方式。这就导致军官队伍不仅老龄化严重,而且很多都是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沙恩霍斯特这样描述当时的普鲁士军队军官队伍的状况:“高级将领都在70岁以上,身体臃肿,耳聋眼花,穿在一套紧身的制服中显得滑稽可笑”,下级军官则大多是“可怜、懦弱和愚蠢之辈”。*Martin Kitchen: A Military History Of German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5, p.37.甚至,“一个年纪12岁、对军事一无所知的孩童,就可以凭借其贵族血统获得一个团长的任命”*HansjürgenUsczeck and Christa Guzent, Gehard von Sharnhorst: AusgewähltemilitärischeSchriften, Miliärverlag der DeutschenDemokartischen, t1986,p.17.。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只看重门第和出身的用人制度,导致有才华但出身低微的人不断遭受排挤。沙恩霍斯特本人也是这种排挤的受害者。尽管他在“第一次反法联盟”的对法作战中表现出色,却因出身低微,没有贵族头衔,在汉诺威军队中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只好投身相对开明的普鲁士军队。

为此,在推行普鲁士军事改革的过程中,沙恩霍斯特将主要精力放在普鲁士军官选拔制度的重建上。做法是将世袭制改革为公开、公平、规范、严格的考核任用制。团以下各级指挥官的考核任命由新成立的战争部统一组织实施。任何通过考核的人、任何在战场上表现出优异才能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可以得到相应的任命。

同时,为了保持军官队伍的纯洁性,沙恩霍斯特力主严格控制军官数量,特别是高层统帅机关的人数,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浮于事和能力素质低下的人混入军官队伍。这些措施在以后的普鲁士和德意志军队中都得到了坚决执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军总人数已上升到200余万,但其总参谋部仅100人。对此,当时北洋政府派往德国的观战武官、在德军考察6年的吴光杰评价道:“彼国机关部用人原则,务从减少。盖人多事鲜,转生意见,及有不负责任、挫折精神等弊也。观彼邦陆军之伟大,与参谋军官数目之比较,可见一般。”*吴光杰:《德国军事调查记》,29页,北京,军学编辑局,1921。

三、军事改革的过程中要善于对守旧势力进行改造和妥协

军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人,改革的最大阻力也是来自于人。在一支封建传统深厚、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军队中推行改革,出身低微的沙恩霍斯特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为此,他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改造守旧势力。

加入普鲁士军队后不久,他就在柏林创建了“军事社团”,印发各类讨论军事改革的小册子,在旧军官队伍中鼓吹传播改革思想,寻找志同道合者配合、支持改革。博因、布劳恩、戈罗曼、康特·道纳、提德曼、克劳塞维茨等年富力强的青年军官都是在这一时期与沙恩霍斯特建立了密切关系,并在1806年后的改革中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干将,分别在战争部、柏林军官学校、军级参谋机关等对改革起到重要作用的岗位任职。这也保证了1813年沙恩霍斯特去世后,普鲁士军队各项改革政策的延续。

沙恩霍斯特不是一个自命清高的学究,他积极融入贵族圈子,以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国王的赏识。在耶拿-奥尔斯达特失败后撤退的路上,沙恩霍斯把自己的马让给了国王的哥哥,自己则捡起一支滑膛枪,带着伤和殿后的士兵一起徒步撤退。在撤退途中,他加入了由布吕歇尔将军率领的后卫部队,协助布吕歇尔出色地指挥了数次后卫作战。虽然最终布吕歇尔的部队在吕拜克被法军打败,但这支部队已经是整场战争中表现最为抢眼的普鲁士部队。在此后给国王的报告中,布吕歇尔盛赞沙恩霍斯特“极为积极主动,意志坚定,建议正确”,正是因为自己对沙恩霍斯特言听计从,部队才能有如此好的表现。这使沙恩霍斯特赢得了国王的信任和赏识,在战败后立即受命领导“军事改革委员会”,全面负责军事改革。

在实施军事改革的过程中,沙恩霍斯特对旧军官团的改造也颇费苦心,没有不分青红皂白的裁撤,而是成立了“最高审查委员会”。该委员会根据军官在战争中的表现,用了近4年时间对所有旧军官进行了深入、细致、客观的审查,形成了606卷、每卷约700页的详尽审查材料。除了有叛国情节的,绝大多数不称职的旧军官都得到了“荣誉退役”的待遇,其中的精英则得以保留。这些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小了改革的阻力。

总参谋部的成立其实也是对旧军官势力妥协的结果。沙恩霍斯特发现,与团以下的职务相比,要想解除一个将军的职务实在困难,因为他们之间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帮扶关系。*Martin Kitchen: A Military History Of German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5, p.49.只能在保留他们原有职位的同时,设置总参谋部,在军、师各级设立总参谋部的分部,由总参谋部统一任命参谋军官,为从国王到师长的高级指挥官的决策提供正确的咨询建议。由于这些参谋军官都是采取同样的选拔标准和培养模式培育出来的,而且都有在总参谋部工作的经历,这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这些军官能够按照同样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进而为上下各级准确把握最高统帅的意图,积极主动、协调一致地实施作战行动奠定了基础。

四、军事改革中不变的追求是培育知识健全、人格独立的军人

沙恩霍斯特曾经长期从事军事教育工作,他对德意志诸邦军队中文化的缺乏无比痛恨,指出“无知是国家和军队的最大耻辱”。他认为,军官能力的提升是培养教育和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其他。“弗里德里希、古斯塔夫·阿道夫、凯撒、亚历山大大帝等历史上的杰出统帅如果没有实现学习过军事理论和作战原则,仅凭从军的经历是无法指挥军队打赢战争,实现征服的。如果只是凭借服役时间长就能造就优秀统帅的话,那么军队里的老中士和士兵更有资格。”不仅如此,必须在军官年轻时候就给他们足够的教育,使他们掌握进行现代战争的全部知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职务的不断提升,他们就会忙于应付繁杂的日常事务,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精力。

因此,沙恩霍斯特军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革新了普鲁士原有的军事教育体系,特别是在1810年成立了新的普鲁士战争学院,作为培育选拔年轻军官的摇篮。此前的普鲁士军事教育只重视队列、行军等军事实践教学,但沙恩霍斯特则认为:“如果一个未来的军官不能够运用头脑、数学和战争理论,正确地做出判断,那么任何所谓的‘从军经验’也将无济于事”。因此,他将原来只传授简单技能和教条的军校,转变为培养知识全面的军官的殿堂。军官不仅要掌握全面扎实的数学、工程等自然科学知识,也要求广泛涉猎哲学、历史、音乐等人文和社会科学。

除了知识的教育,沙恩霍斯特非常重视在军校学习中对军官性格的挑选和锤炼。他深受文艺复兴带来的开明、开化风气的影响,格外强调军官人格的独立性。他指出,“需要选拔‘有见地’的人来担任军官,因为只有这种人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挺身而出。”在教学中注重通过引导式教学激发军官自我完善的积极性,而不是单纯灌输知识和概念;在军事实践教学中,要求军官能够独立做出判断,而不是无原则地服从命令。

沙恩霍斯特培育军官的理念成为贯穿“普鲁士-德国”军队各个发展阶段的灵魂。尽管他在1813年就因伤病逝,但他身后的“普鲁士-德国”军队能够“江山代有才人出”,都能积极主动适应武器装备和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地实施改革,使德国军事一直走在世界军事发展的前列。

猜你喜欢

普鲁士斯特军官
跳伞
军官队伍演化仿真系统设计研究
普法战争的起因及影响分析
哥伦比亚 军官
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越努力越幸福
越努力越幸福
普鲁士18世纪对华贸易银币初探
寻根消失的普鲁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