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精准动员
2016-01-06郭辑山
郭辑山
努力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精准动员
郭辑山
内容提要: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精确作战逐步成为信息化局部战争的基本样式和特征。与之相应,必须深化改革创新,努力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精准动员保障。要精准提报,确保动员需求科学合理;精准调查,确保动员潜力底数清楚;精准对接,确保动员任务物化落地;精准管控,确保动员指挥快捷高效。
国防动员局部战争精确作战精准动员
作者:郭辑山,湖南省军区参谋长,少将
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以精确计算、精确打击、精确控制为标志的精确作战,逐步成为信息化局部战争的基本样式和特征。国防动员是为战争服务的,必须积极适应精确作战的要求,努力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精准动员,确保国防动员准备和实施精确高效。
一、精准提报,确保动员需求科学合理
动员需求是平时动员准备和战时动员实施的基本依据。实现精准动员,必须以科学、合理、准确的动员需求为依据。当前,由于主体不明、职责不清、标准模糊等原因,动员需求提报不准确、不规范、非所需等问题比较突出,需要寻求科学的路径予以解决。
要增强需求提报的精准性。实现动员的精准性,前提是要精确测算需求。测算需求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不同作战对象、不同作战任务、不同作战样式、不同作战行动的需求各不相同,需要运用定性分析、定量计算以及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方法进行综合测算。海湾战争中,由于缺乏“精打细算”,仅作战准备阶段,美军就向战区投送各种装备物资700万吨,征用船只200余艘、飞机400多架,而这些物资并未在作战中完全派上用场,美军在战后不得不展开一场持续时间长达1年、被称为“移山”的“沙漠告别行动”,用4.1万个集装箱将余下的价值27亿美元的补给品运回国内,造成了战争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注重精准组织动员保障,战前先后进行“千年挑战-2002”军事演习和“内窥-2003”指挥机关模拟演练,利用其先进的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对伊拉克战争可能的规模、兵器兵力配置、各种物资需求、战斗毁伤评估等各方面进行了精确的推演,预先取得了与战争实际极为相近的各种动员数据。以武装力量动员为例,美国防部宣布总共征召预备役人员212617名,对征召人员数量的描述精确到了个位。这种信息化条件下精准测算、精准动员的结果,大大提高了国防动员的效费比。
要增强需求提报的规范性。目前,动员需求提报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无明确部门和规范程序。《国防动员法》明确:“军事需求由军队有关部门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提出。”落实好这一规定,需要对需求提报过程予以规范,尤其要建立需求提报归口管理机构,负责汇总和论证需求。按照新的军队体制,国家层面应由军委国防动员部归口汇总和论证需求,并通过国家国动委向省一级国动委下达任务;战区层面应由军事需求局和国防动员局负责汇总需求并向军委国防动员部提报,战时经授权也可通过战区国动委向省一级国动委甚至动员单位直接下达任务;省军区层面主要是受领上级动员任务、提出自身防卫作战需求并通过省国动委协调落实。
要增强需求提报的前瞻性。如果习惯用今天的情况来研究确立需求,势必难以跟上战争形态和军队建设发展步伐。提报需求尤其需要前瞻思维,着眼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长远发展,在科学分析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未来可能的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进行科学预测和构想,并以此为基础展开需求研究,确保提出的需求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战争要求。
二、精准调查,确保动员潜力底数清楚
实现精准动员,不仅要清楚作战需要什么,还要清楚自己手中有什么。只有平时搞好国防动员潜力统计调查,对相关动员潜力底数了然于胸,精准动员才能有据可依。按照《国防动员法》和《国防动员潜力统计调查规定》的要求,国防动员潜力统计调查工作应坚持“政府主导、依法实施”的原则,以地方统计部门为主体、国动委办事机构为辅助,充分利用统计部门现有体系和人员进行统计调查,国防动员系统全程跟踪、检查、调控对口指标任务,切实把国防动员各系统各领域潜力底数搞清楚。
要摸清兵员潜力底数。重点掌握现役部队预编人员、预备役部队、基干民兵、地方与军事专业对口人员、服预备役退伍军人等潜力底数。主要由人民武装动员系统牵头负责,会同地方公安、民政等部门,协同复转军人退伍前所在部队,利用其退伍返乡、落户办证、就业安置等时机,采取查看档案、询问本人、与部队核实等办法,抓好兵员潜力调查核对工作,切实把本区域内兵员数量、专业、分布及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搞清楚。
要摸清科技信息资源潜力底数。重点掌握通信光缆线路、通信枢纽、信息通信设备、信息通信资源、信息支援保障装备、移动通信设施、科研机构、科技信息企业等潜力底数。主要由科技信息动员系统牵头负责,依托科技、信息等部门和行业系统,切实把人员类型和联系方式、设施设备数(质)量和管理单位、企业规模和储存生产能力等情况搞清楚。
要摸清物资装备器材潜力底数。重点掌握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机械制造、邮电通信等社会基础性行业潜力底数。主要由经济装备动员系统牵头负责,依托发改委、国防科工、通信管理等部门和行业系统,搞好国家级、战区级和省级经济装备动员中心及军民兼容性、通用性强的企(事)业单位潜力调查统计,切实把各类物资、军地通用装备器材的种类、数量和储备方式、地点以及企业平时库存和战时转(扩)产能力等情况搞清楚。
要摸清重要基础设施潜力底数。重点掌握区域交通、人防工程等基础设施潜力底数。主要由交通战备、人民防空系统牵头负责,依托交通、人防等部门和行业系统,切实把大型桥梁、隧道、服务区、各类干线等交通设施的具体数量、保障能力、分布情况和人防工程的类型、面积、保障和防护能力、分布情况等搞清楚。
要摸清政治动员潜力底数。重点掌握宣传媒体、宣传设备器材、专业保障力量、宣传设备生产企业、监狱等潜力底数。主要由政治动员系统牵头负责,依托宣传、文化、电视台等部门和行业系统,切实把媒体人员实力和管理单位、设备器材数量种类和管理单位、保障力量专业数量和联系方式、企业主营产品和年生产能力、监狱管理力量和可关押人员数量等情况搞清楚。
三、精准对接,确保动员任务物化落地
精准组织供需对接,是促进动员任务落实的基本途径,是实现精准动员的重要环节。按照“军队提需求、国动委搞协调、政府抓落实”的工作原则,国动委作为“协调方”,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协调“需求方”军队和“供给方”政府搞好对接,确保动员任务有效落实。
要搞好动员需求与动员潜力的对接。在需求与潜力基本掌握的基础上,国动委要发挥牵头组织作用,协调需求方和供给方,根据潜力底数、动员准备程度、经济承受能力等情况,对动员需求进行研究论证,对动员任务进行细化区分,形成比较科学、符合实际的动员需求量化任务表。要按照《国防动员法》有关规定,根据动员潜力状况和动员需求编制国防动员计划和国防动员实施方案,对需要与可能进行充分协商,依据动员潜力变化、需求落实进展情况及时进行调整。要在联合战役演习、部队跨区机动、国防动员演习、非战争军事行动等重大活动中,结合动员行动检验需求和计划的科学性,确保动员需求始终与任务需要对接、与动员潜力实际相符。
要搞好任务部队与动员单位的对接。建立规划纳入制度,政府相关部门在编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军民融合发展规划、专项建设规划时,主动征求任务部队、军事机关的意见建议,把国防动员建设作为专项内容编入规划。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任务部队、政府相关部门、军事机关、国动委办事机构参加的军地联席会议,总结工作,部署任务,研究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贯彻国防要求的措施办法,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联合考评制度,各级国动委协调任务部队、政府相关部门,定期组织对动员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联合检查评估,并向军地双方通报检查考评结果,为军地双方实施奖惩提供依据。
要搞好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对接。搞好军民两用技术对接,是实现动员潜力更加高效地转化为战争实力的有力保障。目前,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通用性越来越强、结合面越来越广,但由于标准体系不统一,先进技术相互转化利用不够。国家层面应加强军民通用标准体系建设,建立起军用和民用统一的标准体系,解决好“军标”与“国标”的衔接问题,实现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无缝对接。军队要结合实际,撤销地方技术领先领域的军用标准规范和军用标准,采纳民用标准,降低民营企业准入门槛,鼓励民营企业最大限度采用能够满足军用要求的民用标准。政府要建立资金补偿政策、制定优惠奖励政策,鼓励“军转民”“民参军”,增强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的内在动力。
四、精准管控,确保动员指挥快捷高效
有效管控动员资源,是精准动员能否实现的关键。当前,要善于借鉴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手段,结合地方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推进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不断改进信息管控和动员指挥手段,逐步实现动员信息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动员决策智能化。
要加强国防动员信息数字化管理。国防动员数据分类广泛、项目繁多,需要一个标准的指标体系和一个系统的数据库来规范管理。目前,各地各动员系统各自为政,动员潜力调查指标体系不统一、信息系统不兼容,不利于国家全面系统地掌握动员信息数据。因此,国家层面应加强顶层设计,搞好总体统筹,抓紧研究制定动员信息指标体系,形成动员需求和潜力调查目录,为提报动员需求、开展潜力调查提供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此基础上,尽快研制和开发具有军民通用功能的国防动员潜力数据库、动员信息管理和辅助决策系统,构建不同作战规模、不同作战地域、不同作战样式、不同动员规模、不同动员形式的数学模型,逐步实现国防动员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要求,提高精准动员能力。
要加强国防动员信息网络化管理。军队有指挥网、310网等,地方有电子政务外网和内网、高速公路通信网等,但由于受保密、不兼容、难对接等因素影响无法整合,致使国防动员信息网络难以向政府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社区(村庄)及企(事)业单位等动员系统和末端延伸。因此,需要国家层面加强技术手段保障,整合现有军地网系,统一构建各级国防动员机构之间、军队与地方之间、国防动员与保障对象之间互联互通的信息链,实现国防动员信息收集、处理传递网络化,提高动员指挥效能。
要加强国防动员信息动态化管理。国防动员对象大多是动态变化的,如人员会流动、物资会调进调出、装备会消耗损耗等,需要实行动态化监控,以保证掌握的动员信息实时、精准。可利用微信、QQ等信息手段,以连排为单位建立民兵预备役人员管理群,定期查点人员去向,定期组织动态调整,实现人员动态化管控;利用数字化、3G/4G移动网络、GPS等信息技术,加强国防动员资源可视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国防动员物资装备征集、储备、调运三个环节可视化,达到精准化动员、精准化保障的要求。
要加强国防动员信息融合化管理。国防动员信息蕴藏于社会诸多领域,需要凝聚军地力量、融合军地资源共同管理。目前,国家已经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各地正在展开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国防动员系统要抢抓先机,将国防动员内容纳入智慧城市建设框架,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形成的数据中心、系统应用等基础,运用信息技术对国防动员全要素进行智慧的感知、分析、集成和调用,实现城市内部和各个城市之间数据共享、信息互通,形成全国体系化智慧国防动员系统,确保满足组织精准动员行动的要求。
(责任编辑:徐永汉)
E25
A
ISSN1002-4484(2016)09-0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