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理论思考
2016-01-05康磊
康磊
【关键词】 创新精神;问题意识;环境;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4—0043—01
自从课程改革以来,国家积极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当代学生,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问题意识”似乎是条捷径,可是我们的学生似乎依然没有任何改变,依然不想问、不愿问、不会问,虽然教师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问题与问题意识的定义
问题意识是指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一种新的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者头脑中要进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经过一连串的心理活动,新知识才能同化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只有具备了能与已学知识对应的认知结构,思维过程中才会经常出现“为什么”。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1. 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具有良好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
2. 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切入点。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需要的重要手段。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
3. 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愿望的产生,通过交流,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认识自我,尊重别人,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可以促使学生不迷信书本,敢于质疑,摆脱权威的束缚,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都有重要的价值。
4. 培养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素质。从教育实践来看,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大多有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同时,他们又在积极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只有通过解决问题的练习,才能逐渐学会发现、探究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必然会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 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部分教师认为教学时间紧张,教学内容都还完不成,哪里还有时间让学生发问。其实很多教师不清楚教师的教学任务是什么,在素质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问题,而不是将知识嚼碎了让学生消化,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论学生的问题是否深刻,是否和本节课有必然联系,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2.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反映,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从而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提升认知能力。高中历史课肩负着培养现代公民的教育责任,一名合格的公民必然关心国家的大事,历史就是过去的国家大事。所以历史课要想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要结合时事古为今用,比如五四精神在正常教学中教师主要强调“民主”与“科学”,那么在教学中是否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五四精神是否过时,今天如何理解五四精神,让学生本着一份古今联系,古为今用的观念思考问题、发现问题。
3. 教师自身要有问题意识。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从例行的教学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意志的方式行动;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和再思考。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教学反思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借助课堂教学,不断探索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以优化教学。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