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中体验
2016-01-05宋文渊
宋文渊
一、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思”数学
积极思维始于对问题的质疑,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常会遇到障碍,出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此时,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质疑情境,以拨动学生心弦。
例如,学习了“圆的面积”之后,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目:“下图中,已知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求大圆的面积。”
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一直认为: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半径。本题中,由于圆的半径未知且无法顺利求出来,学生个个抓耳挠腮,眉头紧锁。有的说,“到底哪个数的平方等于15呢?”有的说,“如果正方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或25平方厘米就好了。”还有的直接“撂挑子”:“老师,这道题条件不充分,不能做!”
由于学生都把目光集中到了该怎样求出圆的半径这一问题上,所以解题思路中断了。这时,教师提示他们:“圆中正方形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小组之间围绕这个问题开始讨论,并很快得出结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15平方厘米,圆的面积=πr2=π×r×r,因此正方形的边长正好等于圆的半径,即边长×边长=15平方厘米=r×r ,所以这个圆的面积就等于πr2=π×r×r=π×15=47.1平方厘米
上述片段,教师适时在学生思维的“终结”处点拨,帮助他们冲破了“知道圆的半径是求圆的面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这一思维定势,使教学收到了“柳暗花明”的效果。
二、创设试误情境,让学生“评”数学
受表象影响,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往往似是而非。教师适时创设试误情境,让学生在相互反思和评价中,逐步梳理内化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走出思维误区。
经过讨论,学生自主发现了计算“两数和的倒数”时,应该先求和,再乘倒数的算理,从而提升了对“乘法分配律”在除法算式中推广运用的再认识。
上述片段中,教师抓住学生易出错、易混淆的地方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对比,把学生的思维从肤浅引向深入,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作者单位:赤壁市官塘镇小学)
实习编辑 孙爱蓉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