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拼,手机厂商八仙过“红海”
2016-01-05
价格战—疯狂的千元机
每到市场竞争加剧的时候,价格战往往是竞争者们最先想到的招儿。而相对于若干年前那些毫无节操的山寨机们而言,如今有头有面的智能手机厂家们还是要克制得多—他们选择的价格战主战场则是千元机。
可以说,小米的红米Note,是在千元机市场第一个吃螃蟹的。而后华为荣耀、酷派大神、魅族魅蓝、中兴和联想等一派厂商纷纷踏马上阵。而在2015年市场情况更加严峻之后,千元机更是呈现出了刺刀见红的惨烈局面。
2015年6月12日,魅蓝Note 2上市,距离其上一代机型仅仅过去了半年时间,而它已经将价格下探到了799元。两个月后,雷军拿出了红米Note 2还以颜色,这款千元机已经采用了和魅族中高端机型MX5相同型号的CPU,让千元机也有了体面的性能。谁曾想,魅族随后发布的魅蓝metal竟然将金属机身和指纹识别下放到千元机。此时的小米火力全开,在11月底发布了红米Note 3,全金属机身和指纹识别的千元机价格竟然被拉低至899元。而红米Note 2也因此成为了最短命的小米手机,沦为背影。
小米和魅族在千元机市场的搏杀其实只是整个市场的一个缩影。正如前文所说,就连罗永浩也倒腾了一个坚果,来分一杯羹。在如今的智能手机市场内,号称旗舰机配置的乐视手机1s,也只卖1 099元,中兴带指纹识别的手机最低仅需599元。而这在一年前,几乎是大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千元机是魅族今年冲刺2 000万台销量目标的核心力量,也同样将为小米的8 000万台销量立下汗马功劳。拼完配置拼工艺,拼完工艺讲情怀,随着价格的不断下探,疯狂透支产业链的千元机,已经基本触到了透明天花板。
出国门—抢占海外市场
从去年开始,海外市场已经是各个国内手机厂商不得不重视的话题。
在一首雷军“献唱”的Are You OK火遍大江南北的背后,其实是小米大军压进印度市场的冲锋号。在4月份的这场印度发布会上,小米发布了其针对印度市场的“特供机”—小米4i。这次小米的海外首秀,有超过1万名印度人争抢1 600张发布会门票,甚至还引起了美媒的关注。《福布斯》杂志网站称,“小米让苹果在印度生意更难做了。”
小米副总裁雨果·巴拉在Facebook上表示:“自2015年1月份以来,小米在这个南亚国家销量的平均环比增速达到了45%。”
紧跟小米而去的,仍然是魅族。今年8月,魅族在新德里举行品牌发布会,并宣布全面进军印度市场。魅族副总裁李楠称:“根据数据统计印度的智能手机普及率仅有12%左右,这同时意味着庞大的上升空间以及潜在的快速增长。”他表示,目前魅族在印度已经拥有40家服务点覆盖20个城市,没有覆盖的城市还可以选择快递送修,未来甚至可能会在印度建厂。
事实上,要论在印度混的风生水起的中国智能手机厂商,还并非声量大的小米和魅族,而是新晋手机厂商一加。尽管背靠OPPO,但是一加自诞生起就并未向其他国内同行一样,只聚焦国内市场。此前,一加为自己设定了在印度销售100万台手机的目标,而那时一加才仅有一款旗舰机销售。有消息显示,为了解决产能问题,一加从明年开始将在印度的富士康工厂生产一加手机。
尽管势头已起,但要真大规模远足海外市场,国内的所谓互联网手机厂商们,还只能算是羽翼未丰。还未正式进军美国市场的小米,已经被美国著名专利流氓Blue Spike盯上。此外,新兴厂商与已经在全球市场浸淫多年的华为、中兴和联想等企业相比,也并没有太多竞争力。
搞副业—手机周边产品
在价格战越来越白热化的中国手机市场,动不动就有厂商晒出自己的BOM成本,要通过手机硬件赚取利润已经变得不那么容易。一些厂家们之前看不上的“小生意”,如今又重回了视野。实际结果也证明,生产和售卖手机周边产品,的确可以将品牌效力最大化。
如果你现在打开小米的官网,你会发现这俨然是一个3C数码电商网站。除了小米手机系列产品,以及自身的智能电视和路由器等,还有各式智能硬件产品在售卖。这些产品很多都并非小米自己生产的产品,而来自其全资控股企业。资深行业人士潘九堂戏称,小米这叫百货商场模式,而小米将这些产品称之为生态链产品。目前,除了3C数码,甚至还有旅行箱包类的产品销售。前不久雷军在微博中表态:接下来,小米将为这些生态链产品推出独立品牌,看来是有做大之意。
不仅仅是小米,国内很多手机厂商都开始生产和售卖耳机、手机背壳、移动电源,甚至是定制T恤等产品。比如,魅族刚刚推出的HD50头戴式耳机,坚果手机的情怀背壳,而一加甚至被调侃为一家专业“手机后盖厂商”。
类似于手机背壳和耳机这些周边产品,因为价格低、量大,价值利润率较高,因此也可以带来较高的利润回报。而在产品研发商,很多都可以采用代工贴牌的方式,不用太过劳神费力。对于手机厂商们而言,可谓是不赚白不赚。
建生态—整合服务赚大钱
当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通过“买买买”来补全自己的生态短板,并疯狂寻找移动互联网优质入口之时,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手机厂商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售出的海量终端,其实是一个最优质的入口。
荷兰市场研究与咨询公司Newzoo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9月份,小米和华为的应用市场在各大应用分发渠道中名列四五名,领先于安卓市场和豌豆荚等老牌第三方应用商店。渠道优势已经开始凸显,受到APP和手游开发者亲睐也理所当然。而如果你打开各大手机应用商店就会发现,越来越重的内容运营痕迹,可提供的玩儿法也越来越多。
不仅仅是APP和手游,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开始筹划自己的智能硬件平台。目前,MIUI已经内置了小米智能家庭APP,而魅族也有自己的LifeKite套件。手机厂商开始借助自己的品牌号召力,构建一个全新的智能硬件生态体系。目前小米的智能家庭APP,已经有了很多实际落地的产品。
玩儿法还不止如此。从2015年开始,类似于爱奇艺、优酷土豆、虾米音乐、网易云音乐和掌阅等有影响力的内容提供商,已经分别入驻各大手机品牌,成为其内置服务。去年初,小米宣布将拿出10亿元人民币用于内容建设。新晋手机厂商乐视,更是打出生态手机的口号,打包乐视网的内容服务。此外,小米和阿里巴巴等厂商,还申请了虚拟运营商牌照,和旗下手机终端产品也有很大的遐想空间。
事实上,随着软硬件水平的提升,如今的智能手机对用户的了解程度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已经可以提供清晰的用户画像。而通过这些画像,厂商可以有针对性的将内容合作伙伴的服务精准地推送给用户。反过来,“手机终端+手机应用+智能硬件+服务”,也可以让用户获得更优秀的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