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对话教学的思考

2016-01-05王春兰

广西教育·A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对话教学思考初中语文

王春兰

【关键词】初中语文 对话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62-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对话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领域人们关注的热点。“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等字眼几乎随处可见。这愈来愈热的“对话”趋势,引起了笔者的思考:语文教师应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对话,培养学生课堂对话的意识呢?笔者认为,一要明确对话的态度,二要遵循对话的规则,三要储备丰富的知识。

一、明确对话的态度

在对话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直接影响对话的结果。要想使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更有成效,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敞开心扉,端正态度,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把握作者要向读者传递的信息。只有明确良好的对话态度,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才能走向深入。

例如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海燕》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对暴风雨来临前几个场景的描述,用象征手法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勇敢无畏的形象,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去迎接伟大的战斗。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既不要单纯地以文本为中心,也不要单纯地以读者为中心,因为如果“唯书至上”,学生就容易把对话与文本复制等同起来,而这显然不是对话;如果学生只是“唯我独尊”,在对话时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到阅读中,这也谈不上是有效的对话。因此,在教学《海燕》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对话态度,让学生用心倾听文本的声音,主动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分析海燕和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形象的共同点,深刻领会文章的寓意。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能用心倾听文本,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对话,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潜心阅读,不仅读出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听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声音,这样才能使“对话型”课堂从简单走向深刻。

二、遵循对话的规则

在教学中,学生可以与教师、其他同学展开积极、自由的对话,但是,这种对话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在遵循对话规则的基础上展开的自由对话。只有合乎一定规则的对话才是有效的。

对话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例如,在谈到武松打虎的时候,有读者说武松不爱保护动物,由此质疑《水浒传》,这样的对话显然没有考虑到时代的特点。每个文本都具有历史性,当我们以现实的观点阅读它时,不能无视那个时代的特征,一厢情愿地按现代社会的规则予以解读,以致理解偏颇。再如,在教学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背影》这篇课文时,当读到父亲穿过铁道为“我”买来橘子的时候,有学生提出:“父亲这样做不是违反交通规则吗?”这名学生在对话时,显然没有想到交通规则是具有时代性与地域背景的,应该在理解故事历史性的前提下,将解读的重点放在人物情感上,感受“我”与父亲间的亲情。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尊重文本的整体性,忽视了整体,学生就有可能以偏概全,不能完整地领会文章的含义。

在教学中,需要遵守的对话规则是多样的,如时代特征、政治特点、环境因素等。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一定的规则内自由对话,以避免学生不遵循规则,天马行空,任意发挥。

三、储备丰富的知识

对话的前提是理解,学生只有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对话时才能一语中的。那么,如何让学生获得深刻的理解呢?这就要需要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储备丰厚的知识。储备丰厚的知识是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的保证。

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中有这样的描写:“……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就往門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这里对于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描写十分形象逼真,然而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他们却很难理解范进的这种行为。而如果学生对于科举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对于“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以及范进的发疯也就不难理解了。由此可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存量既是理解的开始,又可以促进阅读中对话的有效生成。

在上述课例中,如果学生对科举制度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那么,在对话中会表现得胸有成竹,滔滔不绝,反之,则会产生一种无从对话的感觉。可见,储备知识是促进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必要手段之一。

总之,在对话型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对话态度,遵循对话的基本原则,并且注重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唯有如此,才能使对话教学真正富有成效。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对话教学思考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对话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对话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析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对话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