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构建军民深度融合的后勤保障体系

2016-01-05范德军

国防 2016年12期
关键词:动员后勤军民

范德军

努力构建军民深度融合的后勤保障体系

范德军

军民融合是我国一项重要国策,也是实现富国强兵相统一的重大战略举措。推动军队后勤深度军民融合,是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内在要求,也有许多先天优势。要着眼提高保障我军打胜仗能力,搞好规划计划、统一技术标准、坚持依法施治,以抓建平战一体的保障力量、精确直达的物储体系、军地共享的信息数据、军民通用的人才队伍为重点,牵引后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军队建设 军民融合 后勤保障

作者:范德军,广东省军区后勤部部长,大校

军民融合是我国一项重要国策,也是实现富国强兵相统一的重大战略举措。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从理论、政策、路径上对贯彻军民融合战略进行了宏观设计,为探索军民深度融合路子带来重大契机。作为国民经济特殊组成部分的军队后勤,发轫于战场、根植于市场,在贯彻军民融合战略、推动军民深度融合上,具有许多先天优势、亟待挖掘和开发。必须坚持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紧贴后勤工作特点,结合区位实际情况,通过理论揭示、实践探索、研究论证的循环作用,努力构建军民深度融合的后勤保障体系。

一、后勤本质属性是军事经济,推进后勤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既有先天优势,也是内在要求

军事经济本身是国民经济的特殊组成部分。在后勤领域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既遵循了军事属性,又适应了经济规律,是应有之义,须先试先行。各级要深刻把握后勤这一本质特点,切实从自我封闭、自成体系、自我保障中解脱出来,探索一条面向社会、适应市场、经济高效的保障路子。

(一)后勤保障任务重,必须借助社会力量保打赢。从社会发展、军事建设的规律上看,军队现代化程度越高,对后勤依赖性越大,后勤保障任务也越重。推进军队保障社会化,借助社会力量提升军队保障能力,既是世界军事变革的潮流方向,也是后勤建设的内在要求,而且这种保障模式已渗透到后勤各个领域。美国五角大楼日常生活服务全部交由地方承担,军方只设一个仅编16人的办公室负责管理;美军与500多家运输公司签订合同,利用民用海、陆、空运力,保障其在全球军事部署和后勤供应。2000年,我军实施军队保障社会化以来,大部分单位和官兵“看病难、加油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广东省军区实行物业管理、饮食保障、医疗保障社会化以来,减少在用职工4000余人。后勤融入社会、社会参与后勤,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军队内部,一个单位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个院子就有一套保障机构,吃、穿、住、行、医,生、老、病、死、养等,后勤无所不包、无所不管。各级只有把应该而且能够由社会办的事情交给社会、把承担日常保障工作的部门移交地方、把担负军事职能的机构搞精配强,才能最大限度使后勤建设向“保打赢”聚焦。

(二)后勤专业分工细,必须利用市场运作增效益。实践证明,工作越具专业性,越需要市场化运作。英国著名学者、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了“分工理论”,其中一个核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的效率主要来自分工。后勤涵盖财务、军需、物资、油料、军交、卫生、营房等多个专业,包括炊事、驾驶、护理、水电、物业、仓库保管等多个工种。在发达国家,后勤专业技术更是多达2000多种,随着武器装备更新和新型作战力量出现,后勤分工还会越来越细。从广义上讲,军队也是一种社会分工,它的特殊性在于专门生产“国家安全”这一公共产品。军队后勤融入市场经济,实际就是参与社会分工,实现完全自我保障向市场专业化保障转变,形成“专业人才办专业事、专业技术解决专业难题”的良性互动。比如美军利用高度发达的地方商业网和物流系统,实施由供应商直接为军队保障,绕过了传统的采购、储存、运输、分发环节,实现了重要物资可在本土24小时、海外48小时内交货,使各种费用降低了31%;英国实施商业化、市场化的物资供应后,军队给养、卫生器材等通用物资实现了零库存,避免了军队管理困难,提高了供应保障效率。无论从资金流上看还是从管理流上看,军队后勤专业化程度越强,其实体规模越小、与市场联系越紧密。后勤只有最大程度融入市场、对接市场、依托市场,才能最大限度实现供需平衡、军民一体、协调发展。

(三)后勤建设标准高,必须优化军地资源强能力。习主席指出,要努力建设保障打赢现代化战争的后勤、服务部队现代化建设的后勤和向信息化转型的后勤。这一重要指示既为后勤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要求各级必须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建后勤。目前,我国军地发展各有优势,比如军工在航天、量子、激光以及核工业上已领先世界,地方在高铁、移动通讯、云计算等领域也算独步全球。如果军地之间能够共商共融、共享共建,包括军队后勤在内的其他领域都将实现飞越式发展。在美国,五角大楼的军事订货分别由2.5万家大承包商和10万家分承包商共同完成,国防科研和军品生产也有几乎1/3的民用工业企业参加。日军认为,在后勤保障体系中,采用军队为主、地方为辅的保障体制,难以适应短期大规模消耗战的需求,必须利用地方资源建立起补给、维修、输送、卫勤等强大的后勤保障体系。德军也提出,必须将民用资源作为军队后勤的第二条腿来建设。特别是在相对和平时期,保持庞大的军队后勤力量不但国家经济难以承受,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会分散后勤备战打仗精力。优化军地资源配置,形成军民兼容的后勤保障体系,既是现代战争的客观要求,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后勤建设的必由之路,必须把后勤保障体制寓于国家经济体制之中、把后勤保障力量寓于军地优势资源之上,后勤建设才能收到“1+1>2”的倍增效果。

二、后勤根本职能是服务保障,推进后勤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既要着眼平时,更要瞄准战时

后勤保障总要求是“一保战备、二保生活”。推进后勤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必须正确把握“后勤是打仗的后勤,打仗离不开后勤”的目标要求,坚持以保战备带保生活、以保生活促保战备的思路,切实找准后勤融合的发力点、平战转换的结合点,努力在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上下功夫。

(一)建设平战一体的保障力量。后勤力量军民融合,既有平时与战时的融合,也有军队与地方的融合,更有国防动员与政府应急力量的融合,侧重于省军区系统来看,总体上说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打破平战分离模式统一建。按照“通用队伍统建、特殊队伍分建”的方式,打破平时与战时、应急与应战边界,将国防动员和政府应急两大体系内涉及后勤的民兵、预备役及其他专业队伍进行统一编组,对各种力量实施统一训练、统一管理、统一使用。二是打破贪大求全习惯适度建。遵循“闲时少养兵、用时多出兵”相统一的原则,积极探索完善“基本+应急”组建模式,平时保留骨干力量作为应急队伍,并以1~2年为一个周期进行人员轮换;战时以此进行动员扩编,形成能够有效遂行保障任务的基本队伍。三是打破行业壁垒现状依法建。准确理解和运用有关法规文件精神,发挥法规的牵引规范作用,打破军地之间、行业内部的隔阂壁垒,集中军地优势力量抓建设。比如,有些地区将后勤动员保障队伍纳入民兵整组范畴,合理确定指挥和管理关系,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二)建设精确直达的物储体系。从世界军事发展趋势上看,现代军事后勤正在从“储备型”向“速度型”发展转进。美军一贯认为,在后勤系统各个层次上,最能体现精确后勤的指标之一就是“后勤反应时间”,也就是从需求被发现到其完全得到满足所需的时间。这就要求后勤各种物资储备要最大限度与军事需求实现对接。一是数量上要对接。遵循“作战问题研究揭示军事需求—军事需求大小牵引物资储备—精确物资储备支撑作战保障”的内在逻辑,区分全面战争、局部战争、军事冲突、军事摩擦等不同性质,常态落实作战问题研究,搞清可能遂行的任务规模和能力差距,为对接军事需求提供依据,实现既避免保障物资不足不够问题,又克服因需求对接不好导致物资调用过多过滥矛盾。二是布局上要对接。紧贴重大任务布局、突出重点方向布局、盯住短板弱项布局,科学确定和建造经济动员中心,切实储备好战场急需、市场紧缺物资,如油料、血浆、医疗器械、供水供电设备等。三是方式上要对接。适应后勤精确保障特点,综合考虑物资储备的品种、数量、分布,采取“军队与地方相结合、实物与协议相结合”的方式,区分专业物资与通用物资、海上保障与陆地保障、紧缺资源与富余资源等,依托军地现有仓储、物流条件,尽可能多储备协议、合同、技术、接口,减少战时急时物资调运的中转环节,实现供应商与部队间直接到达。

(三)建设融合共享的信息数据。当前,信息主导、体系对抗、精确作战、全域机动的战争特点,要求后勤各级必须与各作战单元要素、各军地职能部门一道,在“同一张网、同一平台、同一幅图、同一流程”上统一筹划和指挥决策,其中一个关键要素就是数据要适时保鲜、准确安全、常态运行。为此,一要军地合力定期统计数据。从国家层面明确潜力统计调查的责任主体和职责边界,规范潜力统计调查的指标要素和标准内容;充分发挥军队需求牵引作用和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单位主体落实作用,按照“条块结合”形式开展潜力统计调查。属于各行政区域内的潜力,由各省市县负责统计调查;属于国家垂直管理的行业,由上级主管部门统计调查。二要全维组网常态运用数据。按照“与国家标准统一、与地方标准融合、与军队标准衔接”原则,整合建设动员潜力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辅助决策系统、数据维护系统,依托军队综合信息网和地方光纤骨干通信网,采用物理隔绝的转换方式,构建起国家—省—市—县四级国防动员潜力数据中心,使各类数据实现军地横向互通、上下纵向互联。三要注重安全经常管好数据。通过软件防护、硬件防护、机制防护等手段,加强潜力数据安全管理。要合理分配访问权限,建立数据访问多级审批机制,根据保密级别制定安全访问措施;配套信息安全设备,运用多机、多介质储存方式,定期备份存储数据,适时监控网络攻击;结合每年数据更新,通过跨年度比对、跨单位比对等方式,认真鉴别数据质量,增强数据可信度和真实性。

(四)建设军地互通的人才队伍。后勤动员是着眼军民融合抓备战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军民融合式后勤人才的实践平台。要充分发挥后勤动员涉及军地专业、服务作战训练、承接国防动员的集中优势,切实抓好军地互通的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军地两用后勤人才特别是战勤专业人才严重匮乏,致使难以用作战牵引抓后勤动员。因此,要勇于打破军地界限,广泛利用军地教育训练资源,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速培养军地互通后勤人才队伍。一要突出后勤联合训练培养人。积极邀请各级经济动员和交通战备动员部门共同筹划训练、组织训练、参与训练,会同地方定期组织后勤指挥员集训、参谋集训、骨干集训,通过专题训练、室内推演、综合演练的形式和步骤,既让军队人员掌握运用经济动员和交通战备动员成果的基本方法,又让地方人员了解后勤组织指挥、保障计算、防卫部署的基本程序。二要普及国防动员知识培养人。国防动员是国家战略,更是省军区的主课主业。各级教育部门应把国防动员作为军地大专院校选修课程、军队中级以上干部培训基础课程、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培训必修课程,省军区系统应常态化抓好国防动员学习训练,为培养“打仗型、融合式”后勤人才夯实根基。三要依托军地优势资源培养人。采取委托教学、远程教学、参观见学等形式,借助国民教育和地方科技优势培养军队财务、医疗卫生、物资采购、交通运输等专业人员,提升后勤干部专业水平;采取合署办公、联合办班、经验交流等形式,利用军事院校教育资源和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职能优势,夯实后勤干部国防动员理论根基。

三、后勤建设准备属国防行为,推进后勤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既需顶层牵引,又要末端落实

军队后勤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要通过国家顶层设计和末端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为后勤军民深度融合铺路搭桥、助力用力。

(一)搞好规划计划。从世界各国的基本做法看,充分发挥规划调控和项目牵引作用,是从宏观上整合军地力量、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一步。世界主要国家均根据安全环境、战略目标、经济基础,制定了军民一体的规划方案和专项计划。近年来,美国为保持其军事绝对优势,提出了“国防创新倡议计划”。2015年美国国防部拟制《长期研究发展规划》,列出了2030年以后美军还能维持军事优势的技术清单,旨在谋求“颠覆性、突破性、压倒性”技术优势和形成新的“非对称军事优势”。俄罗斯制定的《2030年前武器装备与军事技术主要发展方向》,也确立了优先发展“战略武器、空天防御武器、高超声速武器”的计划。包括欧盟、日本等都结合本国实际,制定了装备科研、信息化建设、公共应急等覆盖军民领域、连接军用民用的许多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各省市都出台了推进军民融合的意见、规划、决定。但从内容上看,大多存在统筹国防建设缺力度、考虑军事需求缺深度问题,有的经济建设具体翔实、国防建设大而化之,有的体现平时多、考虑战时少,有的讲原则问题多、讲举措办法少。鉴此,要围绕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国防篇”,切实搞好新形势下后勤建设军民深度融合的谋篇布局。一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认真吸取“十二五”期间规划计划在论证、起草、编制、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紧盯短板问题编制规划,要重点研究涉及军地关键领域的项目内容,做到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步骤清楚、责任落实、措施到位。比如,要围绕建立军民融合领导机构、推进军民融合立法、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强化全民国防观念等,细化形成地区、部门、领域、方向的具体计划。二要始终贯彻军事需求。特别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必须周密论证研究,充分考虑军事用途和战争需要。以广东高速公路为例,全省有14条国家级、50条省级高速公路,总里程达7000多公里。如果路网规划能够充分考虑战争需要,战时飞机紧急起降就有了重要迂回选择。包括服务区与兵站、隧道与隐蔽工程、交通枢纽与战储设施等,都应该是规划计划贯彻军事需求的重要领域。三要始终注重权威规范。各级军民融合专项规划计划涉及面广、参与行业多、影响深远,是本地区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根本遵循,必须党政军联合参与筹划、共同研究起草。牵头单位要广泛听取政府部门、驻地部队、企事业单位意见;参与单位要采取召开党委(党组)会议等形式,专题研究讨论,涉及本单位、行业、系统的问题,要拿出真知灼见,确保规划计划上承战略、下接地气。

(二)坚持依法施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讲: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从中反映了古人对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深刻理解。当前,军民融合领域同样正面临着法治建设相对滞后的现实矛盾困难。比如国防动员法规不成体系,缺乏硬性要求、刚性标准、规范程序等。《国防动员法》第十章,仅对民用资源征用与补偿的时机、主体、范围等作原则性规范,但征用程序、补偿标准、职责分工、资金来源等都还需要细化配套。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必须强化法治理念、加快法治进程。一要完善法规体系。着眼军民融合需要,修订完善《宪法》《国防法》等基本大法;梳理涉及军民融合发展的立法目录,构建利于“民参军”“军转民”的法律法规体系;重点解决好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匹配、军地任务区分、责任主体明确、工作绩效考评等问题。二要吸纳成功经验。注重军民融合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适时将各地好的做法上升为法规政策。新形势下,地方党管武装、国防潜力统计调查、民用资源征用补偿等成功经验,都是广泛实践探索的智慧结晶,对充实军民融合法规体系,具有较高参考价值。三要配套保障措施。在“民参军”奖惩机制方面,要完善企事业单位信用等级、A级企业评比、招标投标加分等政策;对普通民众要在薪资、晋职等方面细化标准。在落实政策方面,要结合实际研究有效办法。

(三)统一技术标准。技术标准是军民融合的关键因素。建立军民通用的技术标准体系,可从根本上解决军地之间的技术壁垒、扫除军地之间的技术障碍,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可以说,没有技术层面的标准化,很难实现高质量的军民融合。美、俄、英、法、德、日等国家高度重视军民技术标准统一,将武器装备生产、先进技术研发、人力资源培养、后勤保障社会化等都纳入融合范畴,消除制度性壁垒,实现军地有效对接。截至目前,我国已颁布的国家标准有32500余项、行业标准有53200余项、地方标准有29200余项,颁布的军用标准也有12400余项,但总体上军地标准均相对独立、互不兼容,很多装备器材硬件接口“插不上、换不了”,软件制式“联不上、融不了”。造成这种“烟囱林立”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机制障碍,因为保密要求,凡是涉军信息均不公开,企事业单位不了解军用标准,沟通渠道不畅,难以融进来。二是利益壁垒,军地之间、行业内部因为利益纠葛,往往专营自己一亩三分地,有的甚至各搞一套标准,形成行业垄断。实现军民两用标准的统一,关键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一方面,要整合现有标准。着眼实现军地相互转化,对现有各类标准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将具有推广价值的军用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将处于领先水平的国家标准引接为军用标准,直接把现行国家标准用于国防建设、把军用标准推向民用市场。另一方面,要制定通用标准。着眼军民共用需求,通用领域,集中军地优势技术资源,创新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可以相互引领、能够共建共享的技术标准,比如测绘气象、航空航天、船舶交通都是军地建设发展的重要领域,必须统一标准、融合技术。我国的“北斗卫星”“高分卫星”能够成功研发建设,军地标准体系的融合功不可没,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徐永汉)

E25

:A

:ISSN1002-4484(2016)12-0055-05

猜你喜欢

动员后勤军民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煤炭企业后勤创一流对标管理研究
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能力生成探究
新形势下完善军队后勤管理体系的思考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音乐迪斯尼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