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升航天文化影响力
2016-01-05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主任邓宁丰
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主任 邓宁丰
努力提升航天文化影响力
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主任 邓宁丰
航天文化是中国航天人在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总称,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创意文化等内涵,它贯穿于航天事业发展的各个历史进程,是经过几代航天人不懈努力、不断积累并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理念。
航天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航天精神文化
航天精神文化是对航天精神的固化,中国航天精神凝炼成了特殊的航天文化,也逐步形成了航天人的特殊行为规则和独特气质。在中国航天走过的60年的光辉历程中,航天人不仅创造了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而且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和时代背景下,先后孕育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统称航天“三大精神”。
航天传统精神源自中国航天事业起步阶段的20世纪50年代。经过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艰难创业和科学探索,在六七十年代逐步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为国争光”的航天精神雏形。1984年10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传统精神在航天工业部授奖大会上正式提出。从此,航天传统精神的表述被正式固化下来。
“两弹一星”精神是对航天传统精神的又一次提炼和升华,由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9月18日“两弹一星”科技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提出,其内涵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是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广大航天工作者在载人航天工程任务中孕育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由胡锦涛同志于2003年11月7日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提出。
航天物质文化
航天物质文化是指经过航天人改造的自然环境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是航天事业辉煌成就的产物,包括航天任务与型号产品、航天军民融合产品、航天文化产品等。
航天任务与型号产品是航天物质文化的主体产物,从1960年第一枚探空火箭发射,到东风一号导弹、长征一号火箭、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揭开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序幕,形成了我国航天物质文化第一个阶段系列产物。之后的几十年,中国航天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先后研制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施了嫦娥一号、二号、三号探测器在内的探月工程,神舟系列飞船、天宫一号、二号空间实验室为载体的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卫星导航工程和高分辨率卫星工程。伴随着一系列航天重大工程的成功实施,航天任务与型号产品不断丰富。
航天军民融合产品是航天任务和型号产品的衍生工业品,如航天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于其他行业和人们日常生活而形成的各类产品等,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军民共用技术形成的物质文化又有其自身的时代特征。
航天文化产品是指带有航天元素的文化用品,是面向大众进行航天文化传播的载体。
航天军民融合产品和航天文化产品均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产物,带有航天的特征和属性,并且随着其发展而不断演变。
航天制度文化
航天制度文化是对航天人在航天特定行业和领域内的行为准则和习惯的高度凝炼。在我国航天事业开创初期的艰难和特殊历史背景下,航天制度文化具有鲜明的军队和政工特征。创业初期,老一辈航天人开创并实践了“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的“三严”作风。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航天制度文化也在不断完善并与时俱进。航天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讲政治、守纪律的作风文化;标准先行、精益求精的质量文化;协同与系统思维文化、风险意识与风险控制文化等。航天制度文化是航天精神文化的行为体现,为航天人认同并遵循,也是航天物质文化和成果不断丰富的保障。
航天创意文化
航天文化创意不是物质或精神形态的文化,而是一种带有航天特质和元素的创意文化,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航天文化的表现形式。它的兴起与发展,既有利于航天精神和航天文化的传播,也使得航天物质文化突破其原有载体而产生新的物质形态,从而形成特殊的产业,使航天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受众和领域得到大幅度拓展。
新时代航天文化的特殊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航天科技工作者时指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这一理论表述,给新时代背景下的航天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
新时代背景下,航天强国梦成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航天文化也必将发展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改善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航天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成为航天文化的历史使命。
实现航天梦和中国梦,在充分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必须不断进行自主创新、科学探索,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前列和历史新起点,锐意进取,超越过去,超越自我,实现中国创造,走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推进航天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因此,航天文化在新时代的特殊内涵可以概括为“自信”“创新”“超越”。
航天文化影响力建设的实践路径
进行航天文化影响力建设,需要紧密把握航天文化的内涵,结合新时代背景下航天文化的使命,从航天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创意文化多个维度进行实践。
构建航天文化传播能力与体系,形成航天文化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做好航天文化传播的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有利于全社会参与的航天文化传播政策保障与舆论导向,引导非航天企业参与航天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开发。通过航天技术传播、航天科普与航天文化创意活动、航天爱国主义教育、航天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等多渠道彰显航天文化影响力,形成航天文化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建设航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播航天精神,弘扬航天文化。设立航天精神传播大学,将航天企业大学、党校建设和全社会的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建设航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之成为宣传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传播载体,使航天精神作为民族精神而发扬光大。同时,促进航天质量工程、标准工程、协同创新工程和系统化思维在其他行业和领域广泛传播,提升中国工业发展新动能。
着力推动航天军民融合,促进航天产业和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建设航天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和项目,推动航天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使航天物质文化向更多领域拓展,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在实现航天文化传播的同时,改善民生,航天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中国梦。
大力发展航天文化创意产业,以产业发展驱动文化传播。充分利用航天文化的特殊内涵和特质,使航天元素和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拓展航天物质文化的形态和传播渠道,推动航天文化创意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以产业发展驱动文化传播,促进航天文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从而实现航天文化的社会化、普适化。
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互联网+航天文化”平台。航天文化的传播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平台,不断创新传播方式,主动适应新兴媒体的平等交流、互动传播、海量传播等特点,增强借力发展意识,充分利用已有的成熟技术、平台和渠道积极推进,实现航天文化影响力的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