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陆军装备器材保障建设探析
2016-01-05刘旭阳刘宏祥
刘旭阳, 梁 婧, 梁 剑, 刘宏祥
(1. 装备学院研究生管理大队, 北京101416; 2. 装甲兵工程学院技术保障工程系, 北京 100072;3. 装备学院装备指挥系, 北京101416; 4. 中部战区联合参谋部, 北京 100000; 5. 装甲兵工程学院科研部, 北京 100072)
新时期陆军装备器材保障建设探析
刘旭阳1,2, 梁婧1,3, 梁剑4, 刘宏祥5
(1. 装备学院研究生管理大队, 北京101416; 2. 装甲兵工程学院技术保障工程系, 北京 100072;3. 装备学院装备指挥系, 北京101416; 4. 中部战区联合参谋部, 北京 100000; 5. 装甲兵工程学院科研部, 北京 100072)
摘要:从新时期军队使命和战略任务、陆军装备转型建设、军民融合装备建设和装备保障依法治装4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陆军装备器材保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提出了陆军装备器材保障建设应遵循的4项基本原则,规划了新时期陆军装备器材保障应完成的6项主要任务,为新时期开展陆军装备器材保障建设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陆军装备; 装备器材; 器材保障
扎实推进军事斗争装备保障准备,确保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是新时期陆军装备保障建设面临的战略形势及战略任务。陆军装备器材保障建设应准确地把握形势,按照“整合融合、跟得上”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明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科学规划主要建设任务。
笔者着眼我军使命任务不断拓展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持续深化对陆军装备保障提出的更高要求,以为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提供及时、准确和高效的装备器材保障为目标,从健全法规制度、调整筹措分工、改革筹供模式、优化储备体系以及完善手段和机制等方面勾画未来一段时期陆军装备器材保障发展的蓝图,为新时期陆军装备器材保障建设提供了基本参照,对增强新时期陆军装备器材保障建设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要求
准确地把握新时期陆军装备器材保障面临的形势及其对器材保障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是新时期陆军装备器材保障建设的前提和基础[1]。
1.1新时期军队使命和战略任务要求装备器材保障成体系建设
新版国防白皮书《中国的军事战略》明确了新的历史时期军队所面临的使命和战略任务,为了有效地履行使命、执行任务,军事斗争装备保障准备必须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为基点。陆军装备器材保障建设必须树立按照战略方向成体系建设的思想,即在成建制、成系统建设的基础上,优化各战略方向上战备器材的储备布局结构,加强战略、战役装备器材保障力量建设,科学配置保障资源,并与信息化战场体系建设相衔接。
1.2陆军装备转型建设要求装备器材保障同步建设
当前,陆军装备转型按照“信息系统一体化、武器系统信息化、空地一体机械化、火力打击精确化和装备保障综合化”的要求,以综合集成为主要手段,建设以四代装备为骨干、三代装备为主体的武器装备体系。陆军装备器材保障建设必须按照保障体系一体化、保障指挥精确化、保障手段信息化、管理控制精细化、保障力量模块化和运行实施规范化的目标同步推进。
1.3军民融合装备保障建设要求装备器材保障统筹建设
随着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不断发展,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保障条件和保障机制不断改善和完善。陆军装备器材保障建设必须加强军、地保障资源及保障力量的战略管理和统筹利用,建立广泛竞争的军民融合保障模式,构建完善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保障体系,形成装备器材军、地联合保障新格局。
1.4装备保障依法治装要求装备器材保障依法建设
陆军装备器材保障建设伴随国防和军队改革同步进行,必须依据新的组织架构和体制、编制,按照依法治装的要求,建立完善的装备器材保障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逐步规范装备器材保障活动的组织实施,不断提高装备器材保障标准化、规范化和法治化水平。
2基本原则
新时期陆军装备器材保障建设将着眼陆军应具备的“五种作战能力”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遵循“体系建设、聚焦能力,信息主导、综合集成,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和军民融合、提质增效”4项基本原则[2-3]。
2.1体系建设、聚焦能力
按照各个战略方向的作战任务需求,建立完善的陆军装备器材保障体系,突出保障的主动性和进取性,将提高保障能力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确保建设成效经得起实战检验。
2.2信息主导、综合集成
将信息作为提升陆军装备器材保障能力的第一要素,广泛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各类陆军装备器材保障信息系统,大力发展信息化保障技术手段,打通保障信息链路,不断提高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陆军装备器材保障能力。
2.3问题导向、改革创新
坚持以新时期陆军装备保障建设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为导向,不断创新陆军装备器材保障体制、机制和运行方式,建立一体化装备器材保障体制;创新力量编配模式,实现由专业化编组向能力型编组的转变;创新管理方式,促进装备器材保障建设的集约化发展。
2.4军民融合、提质增效
贯彻“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军民融合思想,按照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要求,充分挖掘军、地装备器材保障潜力,融合多种力量,拓宽保障渠道,创新运行模式,促进军地保障力量有机衔接、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形成整体保障合力,不断提高陆军装备器材保障的质量和效益。
3主要任务
新时期陆军装备器材保障建设的目标是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保障能力。应依据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和“十三五”装备建设规划,科学规划陆军装备器材保障建设任务,不断提高陆军装备器材精细化管理和精确化保障能力,为打胜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1构建系统配套、实用和管用的法规体系
基于新的陆军装备保障体制,针对新时期陆军装备器材保障的特点和规律,着眼陆军装备器材保障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以顶层法规为根本,以陆军装备器材保障业务流程为主线,按照改革后重新界定的装备器材保障业务范畴和职能分工,构建系统配套、实用和管用的法规体系[4]。
1)制定顶层规定,即制定与新体制相配套的事、权和责明晰的顶层规定。
2)编制配套规章,即着眼提高装备器材保障全过程、全要素的标准化水平,编制业务管理、技术勤务、配套建设和检查评估等各类配套规章。
陆军装备器材保障法规和制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陆军装备器材保障法规和制度体系
3.2构建及时可靠、经济高效的器材筹措模式
基于专业融合,全面调整筹措分工,明确各级筹措范围,拓宽筹措渠道,使装备器材筹措更加及时可靠、经济高效。
1)调整筹措分工,主要针对过去按专业各自筹措造成的分工不合理、任务重叠等问题,根据器材保障特点,依据“简政放权、利于保障”的原则,调整陆军、战区陆军和部队各级筹措职能分工,其中:各专业专用及进口装备器材统一由陆军装备部组织集中筹措;对于各专业通用装备器材,由于易于筹措、储存寿命期短且经常消耗,可根据市场价格、通用性和采购规模等实际情况,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由战区陆军和部队自行筹措。
2)拓宽筹措渠道,采取多厂家招标竞争订购的方式广开外部渠道,解决器材订货渠道单一的问题;采用部件集中项修、零件规模修复等维修方式挖掘内部渠道,解决整装换件修理所需器材的筹措问题。
3.3构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储备体系
依据新时期军队面临的使命和任务要求,结合各战略方向上陆军部队的任务,通过优化储备布局、控制库存规模和调整库存结构,形成与两级维修保障体制相适应的储备体系,实现保障资源科学配置[7]。
1)从2个方面优化储备布局:(1)调整装备器材供应网点布局,即充分考虑陆军及各战区的作战训练任务、部队类型、装备编成和现有后方仓库分布等因素,通过新增、改建和调整等方式形成陆军战时装备器材保障网点设置及建设方案;(2)建立装备器材联合库存体系,即打破区域和专业界限,建立陆军、战区陆军一体化联合库存体系,统筹各级、各专业装备器材资源,降低库存、加快周转,实现面向需求的网络化保障,提高部队装备器材保障效能。
2)从3个方面调整储备结构:(1)科学制定周转器材消耗标准和战备器材基数标准,在深入研究装备战损和器材消耗规律的基础上,区分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的部队,优化周转器材消耗标准和战备器材基数标准;(2)优化装备器材储备规模,通过调整库存限额,控制库存规模,加大新装备初始库存的筹措力度,控制待退役装备器材筹措,采取各专业通用器材相互调剂的办法,逐步消化积压器材,依法处置淘汰、报废器材,进一步确保储备规模与装备维修需求相适应;(3)建立完善器材储备机制,通过建立联储、联供机制,形成战备器材和周转器材的良性互动和有效轮换,通过建立平战结合的储备机制,规范组配方案,推动器材供应模块化和标准化建设,实现装备器材平、战快速转换,最大限度地形成器材保障合力。
3.4构建快速响应、顺畅高效的供应模式
依据陆军“五种作战能力”和多样化军事任务对装备器材保障的要求,改革供应模式,加强主动配送、直达供应和跨域调拨,形成全域覆盖、上下衔接和左右支援的供应网络,实现供应保障的快速响应、顺畅高效[5]。
1)完善供应网络,即打破建制束缚和地域限制,从全局着眼,建立陆军和战区陆军联合供应模式,统筹陆军各级、各专业装备器材资源,加强跨区域、跨建制保障。同时,利用国家交通运输体系和军、地物流力量,链通各级资源点和需求点,形成全域覆盖、资源共享和统一调度的供应保障网络,提高装备器材供应保障的整体效能。
2)加强配送保障,即实时掌握和科学预测部队的器材需求,加强主动配送,实现“即时需求”保障;打破级别约束,简化调配程序,减少保障层次,实现越级直达配送,提高保障时效性。
3)提高供应保障能力,即按照需求开展自动化仓库和自动分拣平台建设,提高快速收发作业能力;充分利用地方运输力量,提高军、地联合运输能力;配套野战供应保障手段,编配战时供应保障力量,提高野战保障能力;完善应急指挥与行动预案,建立健全供应保障力量应急动员机制,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3.5构建标准统一、综合集成的信息系统
以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保障能力为牵引,规范信息数据的标准,加强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建立顺畅的信息链路,实现资源全维可视、力量全维可用和行动全程可控[6]。
1)规范数据基础标准,即编制陆军装备器材编码规则,开展编码工作,规范信息要素和包装运输标志,制定数据交换和自动识别应用标准,为打破专业壁垒、消除信息孤岛和实现信息共享奠定基础。
马普龙生存在距今9700万年至9300万年前的南美洲,白垩纪早期才刚刚开始。马普龙生存的环境较为干旱,当季节性降水到来之后,才会短时间出现间歇性河流。由于发现的化石有限,目前已知的与马普龙生存在一起的恐龙只有属于蜥脚类恐龙的阿根廷龙和属于阿贝力龙类的蝎猎龙、肌肉龙。
2)加强系统综合集成,即整体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统一开发适用于各级、各专业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陆军和战区陆军机关的可视化资源调度系统和大数据分析系统,提高装备器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3)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即利用物联网技术,配套末端信息采集手段,实现装备器材信息的全程自动采集;应用大数据、云服务技术,加强对保障需求、资源和过程的透明化和动态化掌控。
3.6构建稳定可靠、军地两利的军民融合模式
结合陆军装备保障实际,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式陆军装备器材保障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完善军民融合保障机制,提高军地合力效益。
1)完善军民融合机制,即坚持以“军为主、军地两利”的原则,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加强基础要素、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一体化建设[7];完善陆军装备器材地方保障力量准入、竞争、评价、监督、激励和应急征用机制,拓宽保障渠道,扩大合作范围,加强风险控制,确保军民融合供应保障运行稳定、可靠。
2)加强供应商保障,即充分利用供应商的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对新装备高新技术部件和精密总成部件实行待修品送厂修复,缓解器材保障经费压力,提高保障效益;对于存储条件苛刻、存储寿命短和使用频率低的装备器材,逐步推行以厂代储、以产代储,根据部队需求直达供应;加强供应商信息共享,及时发布需求信息、库存水平,提高筹措的时效性。
3)充分利用地方物流资源,通过建立民用物流力量征用机制,研发军地一体化物流资源信息平台,借助民用物流运输体系,实现军地联合运输,形成以军用为主、民用为辅的运输保障模式,构建多渠道、多方位的供应保障格局。
参考文献:
[1]曹卫宁,蔡丽影,李会杰,等.推进通用军械装备保障体系改革问题探讨[J].装备学院学报,2014,25(5):37-39.
[2]焦冰.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改革研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10,24(5):1-4.
[3]孙江生,连光耀,周云川.深化装备保障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装备学院学报,2014,25(5):34-36.
[4]李庆全,杨宏伟,王焕坤,等.陆军通用装备保障体系改革研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12,26(3):1-4.
[5]薛元飞,王春杰,刘辉,等.大规模作战装备保障能力的建设[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5,17(5):32-34.
[6]郭奇,唐兆刚,鲁刚,等.新形势下加强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14,12(3):72-74.
[7]汤怀宇,李福生,黄振鹏.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法规体系建设初探[J].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10,21(4):18-21.
(责任编辑: 王生凤)
Research on Support Construction of the Army Equipment Materials in the New Era
LIU Xu-yang1,2, LIANG Jing1,3, LIANG Jian4, LIU Hong-xiang5
(1. Brigade of Post Graduate Management, Equipment Academy, Beijing 101416, China;2. Department of Technical Support Engineering,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Beijing 100072, China;3. Department of Equipment and Command, Equipment Academy, Beijing 101416, China;4. Joint Staff of the Central Theater, Beijing 100000, China;5. Department of Science Research,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Beijing 100072, China)
Key words:army equipment; equipment materials; materials support
Abstract:Current situation and construction requests of the army equipment materials support are analyzed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military mission and strategic task, the army equipment transformation construction, the army-civilian integration equipment construction and the ruling equipment affairs by law in the new era. Four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army equipment materials support are put forward and six primary tasks of the army’s equipment materials support are planned, which provides thinking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my equipment materials support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文章编号:1672-1497(2016)03-0007-04
收稿日期:2016-03-25
作者简介:刘旭阳(1977-),男,讲师,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E9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1497.2016.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