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2016-01-05夏欣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政治

夏欣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从少数民族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优秀分子,他们肩负着建设和发展民族地区、促进祖国边疆的巩固和维护民族团结的特殊重任。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对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时代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通过完善教学方式、发扬民族文化、完善学校的教育制度等方式来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他们培养成巩固边疆稳定、促进祖国发展的中坚力量变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的原因及意义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由民族类大学承担的,为更好地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行为的特性、及时提出新的调整建议,各高校不断探索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新路径。据有关数据统计,自从1998年之后,全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1998年共22万少数民族大学生,到2005年则增加到95万,导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发展出现了较为沉重的压力。

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由于生活习惯、学习方法、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差异,由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引起的暴力事件增多,并且因为事后处理问题的滞后性,导致了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甚至上升到民族问题。另外,不时有境外暴力恐怖分子对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煽动,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也在不断地煽动学生的情绪,意图在根本上动摇中国,分裂社会主义大家庭,由于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还没有完全的成熟化、理性化,也容易受到非法分子的利用。有的大学生受到民族主义与地方性保护主义的影响,歧视其他民族。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在推动西部的发展、边疆建设、民族融合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高效工作者亟待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观,尽快融入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潮流中。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与非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的差异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大部分非少数民族大学生有所不同

少数民族大多拥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习惯,这些文化与非少数民族文化存在较大差别,即存在特殊性。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入学之前由于长期生活在本民族人群当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种带有特殊性的民族文化。这些独特性影响着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意识、竞争意识、学习动机等方面较之非少数民族学生存在较大差别,而在来自偏远地区、民族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大学生身上这种差异表现得更加明显。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经济拮据压力和人际关系不适应时,其解决方式与非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与非少数民族大学生相比存在差距,因此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后在学习上感受到来自其他同学的压力。另外,由于种种原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经济能力与非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差距,这种心理落差也对他们造成一定困扰,这些都是引起他们思想波动的主要根源,这也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文化取向的差异使他们对大学生活无法像非少数民族大学生那样能在较短时间里迅速适应,这种不适应直接导致他们自我归属感的匮乏,同时对自己民族的亲和力增大,所以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与非少数民族的大学生无论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并不能完全相融合。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与非少数民族大学生相比,民族意识强,但政治观念相对淡薄

民族意识,就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和利益的自我感悟。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本民族的文化氛围之中,与其他文化接触相对较少,受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就形成了民族认同感,即民族意识。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民族意识强,因此对于关系本民族利益的政治事件关注度较高,例如:民族地位和民族关系,而与本民族牵扯较少的政治事件关注程度则明显下降,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甚至对此产生冷漠的情绪。

三、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针对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的特殊性,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课堂教学为中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教育部统一规划,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类的课程由专门教师统一授课。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学生为本,从教育者本身做起,从而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同时要求教师应以少数民族的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进行教学,与时俱进,不能生搬硬套。教师更应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贴近生活和实际,关心和爱护少数民族大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侧面加强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的处理,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兼顾每一个学生的感受。

(二)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建设人才

在政治教育内容上,引导他们与现实社会积极、和谐地融入,利用多方位、全面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思想管理方法与教育方法。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经济发展、教育师资相对薄弱,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身实际状况,采用适当的政策倾斜,使他们接受的教育机会增多,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文化水平。

(三)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大都先天的地理条件不足,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使其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方式。这种居住方式导致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困难,从而使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和继承受到阻碍。但随着社会主义程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阻碍着少数民族和非少数民族的道路已经被逐渐开通,国家、民族和政治层面的认同,也拉近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间的亲密关系。 但在少数民族文化和非少数民族文化不断交融的同时,少数民族文化应有的特色和精品正在逐渐消逝,有些民族传统正在慢慢遗失。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让中国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要有针对少数民族文化节日的保护,更要有对少数民族文化重视的强烈意识。我校由于少数民族学生较多,学校各类学生组织积极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艺的舞台,在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增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信心与自我认同感。

(四)完善学校教育制度

很多少数民族人民都多才多艺。少数民族学生所在的学校应建立相应的学校具体制度,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为他们发挥自身长处提供平台。通过具体的课程设置、管理引导、文化熏陶等手段,使少数民族学生认同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理性信念、国家主权等,以此来具体、实际地完成少数民族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同时,在选择专业教师的过程之中,必须要考虑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必须保证民族歧视主义的倾向一点不掺杂,也没有民族的风俗信仰与禁忌。另外,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采取专门的政工队伍,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饱满的热情的同时,使老师与学生在情感上有深层次的沟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同时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使管理专业化、专门化。

各高校在立足自身特色的同时应加强与民族高校之间的沟通、联系,提高民族的认同感,加强相互之间的凝聚力,做到与时俱进,不断促进符合现实情况的民族教育制度的完善。通过学习上的帮助、经济上的帮扶、生活上的关心、心理上的关怀、就业上的扶助等措施来做好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方位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王香玲.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2008,(9 ).

[3]曾维希,张进辅.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异域文化下的心理适应[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学科版),2007,(3).

[4]贾友军,赵爽.边疆多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

[5]徐柏才.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5).

编辑/魏继军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政治
我们的民族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多元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