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宗”“足”考释
2016-01-05邵丽丽
摘 要:对《论语译注》中的“宗”“足”进行重新解释,认为“宗”是“尊敬”,“足”是“过分”。文章主要考其本源,借助字典辞书,并且比较其在其他文献中的意思,综合各种方法,希望求得更加贴切的解释。
关键词:论语译注 “宗” “足”
一、“宗”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1](P11)(《论语·学而》)
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兑现。态度容貌的庄矜合于礼,就不致遭受侮辱。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1](P11)杨伯峻认为,“宗”义为“主,可靠”[1](P12)。笔者认为此说欠妥当。
同为中华书局出版的《论语·大学·中庸》陈晓芬译注的“论语”部分,将整句译为:“所定的信约必须合于道义,这才是能够履行的。态度恭敬应合于礼,这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亲之人,这也就可尊敬了。”[2](P12)此本将“宗”译为“尊敬”[2](P13)。徐志刚的《论语通译》将“宗”释为“尊奉,尊崇,可靠”[3](P7)。此本的注释总括了前两本的解释。笔者比较认可“尊敬”义。
《说文解字注》:“传曰。宗,尊也。凡尊者谓之宗。尊之则曰宗之。大雅。君之宗之。笺云。宗,尊也。”[4](P342)朱熹的《论语集注》卷一指出:“宗,犹主也。”又说:“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宗而主之矣。”[5](P13)可译为:所依靠的都是可亲近的人,那么就可以尊敬并且崇拜他了。所以,从结构上来看,此处“宗而主”由“而”连接,表递进。《康熙字典》:“人物所归往亦曰宗。”[6](P221)人们都主动地归往,不正是因为尊崇和向往吗?而恰巧《新华字典》中“宗”收录了“尊崇,向往”[7](P125)义。在《汉语大词典》中“宗”共有19个义项,其中第9个义项为“尊重。亦谓推尊而效法之。”[8](P1347)《仪礼·士昏礼》:“(庶母)命之曰:‘敬恭听宗尔父母之言,夙夜无愆。”郑玄注:“宗,尊也。”(注:本文未标注的引例皆来自汉藉全文检索系统第二版)《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唐代卢纶的《雪谤后书事上皇甫大夫》诗:“阅古宗文举,推才慕正平。”《续资治通鉴·元仁宗皇庆元年》:“燧少学于许衡,其为文宗韩愈。”
从句义上理解,如果一个人,所定的信约合于道义,说的话才可以履行。态度恭敬合于礼,才能远离耻辱。依靠的都是可亲之人,也就可以尊敬了。整句通顺流畅。当一个人“信近于义”“恭近于礼”,那么自然会有贤人归附,也就可尊敬了。依此推之,“宗”为“尊敬”之义甚明。
二、“足”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1](P72)(《论语·公冶长》)
杨伯峻译为:“花言巧语,伪善的容貌,十足的恭顺,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内心藏着怨恨,表面上却同他要好,这种行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1](P72)在注释中指出“‘足字旧读去声,zù”[1](P72),但根据译文可知将“足”解释为“十足,充足”,笔者认为此处欠妥当。
徐志刚将整句翻译为:“花言巧语,假装出一副好看的脸色,表现出过分的恭敬,对这种人左丘明以为可耻。我孔丘也以为可耻……”[3](P57)由此可以看出,其将“足”译成“过分”。陈晓芬也译为“过分”[2](P59)。
《汉语大词典》分别收录了足1(《广韵》即玉切,入烛,精)和足2(《广韵》子句切,去遇,精),足2在《汉语大词典》中共有三个义项:“补足,凑满”[8](P423),“拥,增益”[8](P423),“过分”[8](P423)。按杨伯峻对“足”字的旧读注音,可知其指的是“足2”,但在整句的翻译中译为“十足,充足”,而“足2”无此义项,此义应属“足1”,所以,杨伯峻对此处的注释出现了矛盾。笔者认为“足”应为“子句切,去遇,精”,是“过分”的意思。此外,《汉语大字典》释“足恭”亦作“‘足共。过度谦敬,以取媚于人。”[8](P423)如,《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足恭而口圣而无常位者,君子弗与也。”
“皇疏引谬协云:‘足恭者,以恭足于人意,而不合于礼度。斯皆适人之适,而曲媚于物也。”[9](P44)《论语集注》卷三:“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足,将树反。足,过也。”[5](P44)《康熙字典》:“《正韵》将豫切,音沮。《论语》巧言,令色,足恭。……朱传:‘过也。”[6](P1200)《辞源》中对“足2”“子句切,去,遇韵,精”共有两个义项:“⑥过分。见‘足2恭;⑦增补。”[10](P2991)在其后列“[足2恭]过度谦恭。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10](P2991)此外,安作璋的《论语辞典》也注“足2[《广韵》子句切,去,遇韵。]”为“过分”。[11](P160)《汉书·赵敬肃王刘彭祖传》:“彭祖为人巧佞,卑谄足共。”颜师古注:“共读曰恭。足恭,谓便辟也。”《后汉书》:“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厉内荏,以虚事上,无佐国之实,故清浊效而寒温不效也,是以阴寒侵犯消息。”清孙枝蔚的《讥老翁》诗:“南邻一老翁,足恭尔何求?朝扣富人门,夜饮富人楼。”
“足恭”确有“十足的恭敬,或十分恭敬”的意思。但此处,从句义上看,孔子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可见,孔子对于那些花言巧语,容色伪善的人是否定的,而“十足”在日常的用语中“霸气十足”,“十足的把握”“十足的信心”等都表示中性或褒义。所以,此处译成“十足的恭顺”不妥,所以,译为“过分的恭顺”更符合语境。
三、结语
孔夫子的《论语》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文化记忆,传承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一直是人们推崇的现代注释论语的比较权威的版本,但也难免出现失误,本文主要针对《论语译注》中出现的注释欠妥当的词语,加以解释和纠正,略陈个人拙见,欢迎批评指正。
注释: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
[2]陈晓芬,徐宗儒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3]徐志刚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4][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5]朱熹:《论语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24年版。
[6][清]张玉书等编撰,汉语大辞典编撰处整理:《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北京:北京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58年版。
[7]新华词典编纂组编:《新华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8]邹华清:《汉语大词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9][西汉]扬雄:《法言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70年版。
[10]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1]安作璋:《论语辞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杨树达.论语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徐志刚.论语译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4]陈晓芬,徐宗儒译注.论语·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朱熹.论语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24.
[6][西汉]扬雄.法言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70.
(邵丽丽 辽宁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116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