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民歌·诵诗·奇女子
2016-01-05李秀梅
《木兰诗》是古乐府诗,诗歌的体式、民歌的情调是它的诗体特征。它风格明快,富于变化,是诵诗的好例子。诗中塑造了一位爱家孝亲的传奇女子形象。
一、《木兰诗》是“诗歌”
《木兰诗》作为传统名篇,被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收录。诗行的排列也大都一样:散文式横排,“唧唧复唧唧……惟闻女叹息”一段,“问女何所思……从此替爷征”一段,“东市买骏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段,“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一段,“归来见天子……送儿还故乡”一段,“爷娘闻女来……不知木兰是女郎”一段,“雄兔脚扑朔”至末一段。
《木兰诗》属古体诗(乐府诗),这样的排列,既不是古代的排法,也不是对古诗的新式排法,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对诗体的认知。
我们熟知的现代对古诗的排列方式有两种——单句成行排列和双句成行排列。以杜牧的《清明》诗为例: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种排列,学生一见就注意到这是一首诗,文体十分明确。在学习中也就会注意到诗体的一些特征,比如对偶的使用,韵脚的安排等等。《木兰诗》的排列不是这样,是现代的散文式排列,虽然题目含有“诗”字,但学生对文体的判断还是会被弱化以至变得模糊不清。
教材对《木兰诗》的排列近于古代的诗行排列(横排竖排忽略不计),但古代是按以类相从的原则排列,以清代蘅堂退士编著的《唐诗三百首》为例,是按五言古诗、乐府、七言古诗、七言乐府、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这样的诗体类别分类排列,每一首诗系于对应的类别之下,诗体非常清晰。《木兰诗》在选入教材后,有时排入文言文单元,有时排入诗歌单元;在排入诗歌单元时,诗行又与其他古诗甚至现代诗行不类,这以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其作为“诗”的特征。
在教学中,应注意补救教材的不足。教师可以重排诗行,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也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这首诗的排列与其他诗歌排列的区别,请学生自己重写排列,以唤起学生对诗体的认知。
这里抄录蔡厚示先生的排列及标点(见《诗词拾翠》),仅供参考,经过蔡先生的排列和标点,人物的对话、语句的关系都变得清晰起来。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
二、《木兰诗》是“民歌”
《木兰诗》有着典型的民歌特征:
首先,前有艳歌、后有趋的诗体特征。《木兰诗》前段云:“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徐仁甫在《古诗别解》一书中指出,《木兰诗》前有艳歌,后有趋。“此所谓叹息思忆,谓女子有思嫁之意。北曲《折杨柳歌》:‘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此木兰诗前为艳词所本。”
“《木兰诗》末段云:‘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此四句与木兰本身无关,然‘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与‘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意义完全相同。乐府诗后有趋,所谓趋步者也。即《诗》所谓‘倡予和女,后世所谓和韵。‘不知木兰是女郎是倡,‘安能辨我是雄雌是和。乐府谓之趋。”
这样的结构,在与《木兰诗》并称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也有(其说详见徐仁甫著《古诗别解》一书),因而具有作为乐府民歌的诗体意义。
其次,鲜明的叙事性。清代编《曲谱》评云“乐府如《焦仲卿妻诗》《秋胡行》《木兰诗》,并铺陈点缀,节目分明,是即传奇之滥觞。”“传奇”一词,在唐指小说,在明则指由南戏发展而来的戏剧,二者都以叙事婉曲动人为特点。这里是认为《木兰诗》等已经具有小说、戏剧的因素了,后来《木兰诗》被改编为戏剧、电影也就不奇怪了。
三、《木兰诗》是诵读的好例子
《木兰诗》风格明快,又有变化,是诵诗的好例子。这是朱光潜、傅庚生先生的共识,有资于教学。傅庚生先生说:
“问女何所思”四句,止是一“思”字耳;“东市买骏马”四句,止是一“买”字耳,句多而不厌其冗累者,以其词句明快也。试问女儿木兰是何等心性,“明快”二字尽之矣。昨夜见军帖,今朝女叹息,叹息尚未及已,已决计从此替爷征矣。黄河流水,燕山胡骑,关山度若飞,十年一瞬耳。愿回故乡,着旧时裳,出看火伴,火伴惊惶。女儿从军,两大件之奇事也,木兰游戏视之;非如此明快人,不能就此千古奇业也;非如此明快文,不能拟此千古奇女也。沈德潜云:“事奇、诗奇,卑靡时得此,如凤凰鸣、庆云见,为之快绝。”吟讽此诗之所以兴“快绝”之感者,由于原诗之明快耳。夏月饮冰,人之爽,由冰之冽也。此又“生香天色”之别一表现矣。(《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木兰心性明快,助成诗之明快,给人快绝之感,朱光潜先生指出,要在诵读中通过高低疾徐的声情变化体现出明快的神情:
诗的神情有许多要在诵读时高低急徐的变化上见出。……《木兰辞》也是研究诵诗最好的实例。这首诗全首的音节是极快的,尤其是“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和“爷娘闻女来”以下十二句;但是“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四句要慢。全首诗的语气是欢喜的,尤其是“爷娘闻女来”一段,但开章“唧唧复唧唧”以下十六句却须带有若干忧愁的神气。这些地方如果一律用念经的调子去哼,就不是诵诗了。(《诗论》)
在教学中,艳歌、趋、对话、对偶及律句等部分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或多重的唱和,读出古诗的声韵,诵出民歌的明快,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传达诗中的欢喜或忧愁。
四、木兰是千古“奇女子”
当下的解读多突出木兰形象中爱国、英雄的一面,而《木兰诗》更多突出的却是她无奈之下替父从军,赶赴边疆时的思亲,功成还家时的急切,木兰形象即是爱家孝亲之奇女子。从上文所引“艳歌”及结尾“趋”并全文结构看,《木兰诗》始终扣住女子形象写,艳歌有“女子思嫁之意”,而“木兰无长兄”即含“长女”之意,之后详写奔赴战场途中的思恋父母,亦颇见女子细腻心思,略写战争,浓墨重笔渲染归家时的欢悦,直至重着女儿装。诗歌要凸显的是普通人对家庭、亲情的热爱,而战争无疑干扰了普通人的生活。她出征时是那样坚决,但也饱含无奈和思恋;她归来时是那样果断、急切,满是对故乡的思念。而战争的过程几乎被忽略,似乎不愿提及,这其中的对比就很明显了。
当然,木兰形象的英雄化与华夏民族多次遭受异族入侵的背景相关,特别清末以至抗日战争时期,戏剧、电影、歌剧、话剧版都助推这一趋势,增加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宏大主题,如1926年梅兰芳京剧版《木兰从军》、欧阳予倩桂剧版《木兰从军》、1951年常香玉演出的豫剧《花木兰》。而在和平建设时期,对木兰形象的再塑造也从阳刚回归阴柔之美。在当下,教学应使木兰形象适度向女性回归。
在教学构思时,扣住这些关键词,组织串成一条主线,而不必过分拘泥于一字一句之解释,也定能上出明快的一课。
(李秀梅 安徽省蒙城县第八中学 2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