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绝成人考试“掺水”思考

2016-01-04冯冰宇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26期

冯冰宇

摘 要:成人考试作为对成人人才选拔与岗位培训评估的重要手段,是我国教育体系成人教育方面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影响了成人的正常教学秩序,并因此出现了职业诚信危机。通过对作弊现象的分析与反思,旨在树立正确学习观念,与此同时,积极推行新型教育模式,为完善成人教育添砖加瓦。

关键词:成人考试;先进教学;深刻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24302

1 成人考试作弊成因与分析

二十世纪末“知识型经济社会”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提出,并定义为着重使用知识的新经济模式。其根本是运用新技术,以人才作为动力来推动经济。如今,这种知识的革命对于社会中入职人员的知识结构变换有着极大的影响。成人考试可以充分体现出入职人员的综合素质,然而考试作弊现象是成人教育过程中的一大严重阻力,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形成成人考试作弊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由于考试成绩是衡量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准,因此我们可以说,考试作弊现象是从应试教育中产生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试技巧已经成为了最主要的部分。而成人学员的年龄结构与文化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他们对考试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也就是说,只要成绩合格达标,就可以万事大吉了。例如,一些人为自己可能会得低分,或者不及格的学员就会通过作弊获得高分或及格。

(2)如今科技的发达反而诱使此类作弊现象频频发生。从起初的夹带到雇佣“枪手”,从单枪匹马到群体配合,尤其是利用手机,互联网等电子通讯科技进行作弊。一到考试季,便有一些不法商家提供某些特殊品来“帮助”考生作弊。新闻媒体也曝光了很多,譬如磁共振耳机,口含式耳机,或是一些利用圆珠笔,橡皮等考试用具进行伪装改良。由于大多数成人学员都是在职人员,有着一定的经济收入,因而一方面会以工作忙,没时间学习等作为自我潜意识不学习的借口,另一方面又想通过取得相应的文凭作为升职的助推器,再者,看到网上诸如此类的所谓帮助考试的工具,也就顺势由金钱交易而获得。

(3)成人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会导致教学枯燥,削弱学员的求知欲。绝大多数成人教育办学机构都利用普通高校剩余教学资源而办学,教学资源本就短缺。就近几年来看,许多高校在扩大招生,成教也随其而为,在某种意义上会对教学质量与学生数量的平衡上难于坚守。有的学校惯于套用普通的教学方法,只按部就班依照书本教学,而忽略了实际应用的重要性。有些老师在卡事前缩小范围,甚至有的划重点划出了试卷的考点,再加上监考时对作弊行为放任逐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助长了作弊的气焰。

(4)错误地“三观”影响着学员的思想。很多学员认为,勤学苦读不如挣钱多来得痛快,因此不惜花费精力财力用在拉关系、走后门这些所谓的“技巧”上。长时间耽误了学业,有不能通过买假文凭、假证书蒙混过关,致使学业荒废,不得不考试作弊,只求过关及格。

2 作弊现状与反思

作弊现象如今都以四种方式出现,即替考、代考,携带材料,伪造证件和手机、耳机。由于成人考试当中作弊现象猖獗,也在另一角度上给了一些不法商家所谓的商机。加之考生学习基础不同、在学习中压力感不大以及考生的侥幸心理等原因,都是促成作弊现象发生的条件。这不禁让我们有所反思,如此反诚信的现象是从何而来的。

笼统地讲,由社会、学校、个人三个方面可以反射出一些问题。

2.1 社会方面

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新体制的各种规章条文依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以及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如所谓富二代、官二代的新闻冲击着各类人群,尤其是学生的思想,这也给教学工作带来些许不便。拉关系、走后门等“技巧”会被用在学习、考试当中,甚至买卖试卷答案、事先漏题等违规行为也随之愈演愈烈。而成人学员大多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他们处于很多社会人际交往的百态当中。在工作中不得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些讨好的手段或是看脸色行事的观念充斥着他们的大脑。因此在考试中,很多学员便“活学活用”了。

2.2 学校方面

学校方面主要是在教学管理上存在一些不足。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少数教师缺乏工作责任感,在监考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见怪不怪,听之任之。再者,学校对于作弊学生的处罚没有硬性的规章制度,过于随意性。因此,某些学员就利用这一点,与老师搞好关系或是提前拿到考题等,便于考试顺利通过。

2.3 个人心理方面

成教学生的特点也是诱发作弊现象的条件。大多数学员之所以回到学校学习,是迫于社会竞争压力,岗位能否牢固等原因。在受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否带薪上学,他们都会担心之后会由于考试没有通过而延长学习期限。除此之外,在职学习的学员更会在工作、学习两头“冲撞”的时候去选择工作。这样一来,不仅耽误了学习的时间,而且也为“没时间学习”而找到理由,从而导致作弊成风,考风不正。

不知从何时开始,这样的情况已逐渐扩大,在考场上学院和监考老师玩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游戏。当这种“别人作弊,我不作弊就会吃亏”的想法蔓延时,是否就表示大家作弊才能公平?在分数与利益面前,诚信就会变得一文不值。不管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或是职业的基本道德,我们总是在谈及它与自己真正兑现的时候相悖。而杜绝考试作弊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其中不光要靠多方齐抓共管,学校教育管理才是重中之重。因此,积极推行新型教育模式,完善教育理念当为其中心举措。

3 应对措施之新型教育模式

应对作弊现象的惯用措施不外乎三方面,即教师严抓,学生自觉以及一些校方的惩戒规章。但静观其效,并未得到真正地解决。一味地去强化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或是制定相应的考核评比等等,都不能在根源上清除作弊现象。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当加快考试改革的步伐,推行新型教育模式迫在眉睫。

(1)旧的管理制度并没有严格规定一些适用并实用的条例,有些学校只是照搬照抄别的学校的惩戒规章,而不是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关条例。对于当今的教学形势,各个学校应当有一套独立的考试管理制度,在基本大前提下,结合本校实情,建立并完善考试管理制度,保障考试过程中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开展。例如《学期课程考核制度》,《考场细则》,《考试惩戒制度》等。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从诚信、自律、品德培养等方面进行教育。运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让学员明确考试的目的和意义。

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中有一点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即建立成人学生信用档案。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和用人单位之间以信用度串联,详细记录诚信程度,并予以评分。在校内管理档案系统中,对每个学员的情况进行仔细、规范地分类,即按时间,按区域,按受教育程度等。这样惩戒有度,科学、系统化的管理更有利于学员正在学习或考试中的良性受教。

(2)教学理念不可总停留在按部就班地授课与考评,现代教育中,尤其是成人教育更应当注重“因地制宜”,而不只是因材施教。这里的“因地制宜”是指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国家培养方向、学校基础设施、个人等方面的综合实际因素进行教学活动。

从教学内容上看,任课教师在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设定几等不同层次教学目标,按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并在层次间以小组测评、自我测评等平稳链接,从而使学习的知识扎实,在上升高一层的内容时便于轻松驾驭。

从考试命题上讲,考编组应当科学命题,把试题的难易程度按一定的比例、分量来搭配,既保证教学重点基本涉及到,又兼顾其它教学内容,其中灵活运用当下热点作为考试一大特色,丰富考题范围,提高考题质量。对于旧教材,应当大胆进行教材改革,增强命题的科学性、实际性,挖掘学员的分析、创造性思维的潜力。

从考评制度上说,成教的考试形式大多为闭卷考试,并且最终是否结业合格也取决于考试成绩。这种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和复习阶段必须紧“抠”课本,死记硬背,十分枯燥。因此,在现有考试形式的基础上,应当把考评科学地分成几部分,即考勤、随堂、实践和试卷,最后根据这些部分的情况按一定的比例来综合测评。

从课本与实践上来分析,把记忆型变为实践理解型更可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例如开设小组活动、网络在线论坛、自主教学(即学员作为老师,进行一堂授课,其要求学员自主完成搜集材料、备课,讲课等)。

(3)在考试进行中,需要更科学的考务管理,此项的核心就是监考人员。也就是说,不光监督学员,作为监考人员也应当被反监督和自我监督。学校应当组织专人流动巡视考场,对各个考场进行不定时、不定点监督,也可以安装旋转摄像头辅助监考人员的工作。对于学员可以在考前、考中、考后三个时段把关。即考前对考场认知清查,不混一切与考试无关的东西带入,尤其是可以夹带的书本、笔袋、眼镜盒、水瓶等;在考中对一些情况做到及时处理,对于情节严重的更要严肃处理,不留情面;考后迅速使考生离开,尤其是一些提前交卷的考生,以免其从中递送答案。

(4)考试后的评卷过程中,应当做到在分类评卷的情况下,进行两次以上的复评审核。旨在为防止一些考生和评卷老师提前打好招呼,在考卷上做记号,或是书写不清的,对于一些主观题态度模棱两可的给了所谓的人情分。诸类状况都必须严格重复审阅,不可让一些人钻了空子,投机取巧。

4 结语

“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则不立”。归根结底,杜绝成人考试作弊现象的决定因素在学员自身。在这个物质与精神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只有树道德之风,里诚信之本,踏实做事做人,才能在职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健康、有序的竞争平台,创建良好的考风考纪,拥有自强自律的高尚品格,才能以真才实学来证明自我实力,并在今后的个人发展道路上赢得更好的职业前景,赢得更多的信任、尊重。

参考文献

[1]吴开禾.杜绝考试作弊的思想[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4).

[2]黄莹.对加强高校考试管理的若干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3]董秀华.市场准入与高校专业认证制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4]张媛秋,宁原林.浅谈建立多元化的考试模式[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5]宋明慧.高等院校考试管理工作的问题现状与对策[J].考试周刊,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