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原理”课课堂教学实效性探析
2016-01-04王廷龙
王廷龙
摘 要: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课堂教学实效性,对于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意义重大。增强“原理”课课堂教学实效性,需着力四个维度:即准确把握“原理”课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研究、了解、读懂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深耕教材,吃透理论,读出历史、现实与未来,体现发展与新意;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精心设计、改进创新、灵活运用诸多不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2200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作。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课堂教学实效性,对于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健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新时期要进一步提升“原理”课课堂教学实效性,把课真正讲到学生心坎里去,教师需要下功夫着力四个维度:
1 要准确把握“原理”课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原理”课是高校大学生思政课的主要课程之一,准确把握其教学目的和要求是讲好“原理”课的基本前提。“原理”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并引导青年大学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用实际行动,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而奋斗。”
“原理”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从整体上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要帮助青年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思想的先导、行动的指南,变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比较,“原理”课较为抽象,内容高度压缩和凝练,教师觉得晦涩难讲,学生觉得枯燥难学。这就要求其课堂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坚持与时俱进,讲好“中国故事”,用发展着的理论感染学生,武装学生;坚持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深化理论研究,增强理论说服力,强化价值引领,推动教学效果不断改善。
对于“原理”课课堂教学来说,知识点的有效传授只是完成了课程教学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传达出理论知识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意识和信仰观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成长成才能够潜移默化和有效引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原理”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要研究、了解、读懂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提升“原理”课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师不仅要准确把握“原理”课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而且要深入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当前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所面临的国内外成长背景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基于所处时代与环境的急剧变迁,“90后”大学生呈现出鲜明的群体性特征,比如: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使得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学生能够从全球视野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通过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与互动来观察和认识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不断凸显,不同利益诉求日益增多,塑造了“90后”个体化人格,有相对独立的思想见解;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运用使得学生善于学习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想、新信息,网络成为其重要的生活、学习、交往和娱乐的工具等。
把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不仅要掌握“90后”大学生整体上呈现出的鲜明的群体性特征,即共性;更要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具体教学班级的特点,即个性;既要掌握全班同学的共同特点,也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与辅导员、班主任、班团干部、学生党员联系沟通来了解学生:搞清楚教学班级的基本情况,如男女生人数及比例、文理科背景,专业方向的选择等;掌握教学班级特点,如学习状况,纪律、文娱、体育、竞赛、社团组织、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情况。通过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观察、谈话、互动与调查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个体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思想状况、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智力发展、个性差异等。
研究、了解、读懂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可以更好的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可以遵循成长规律,把握认知特点,结合学生所思所想所惑开展教学;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发,创新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全面准确把握教育对象,贴近学生实际和生活,可以使“原理”课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和效度更适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在注重全体着意个别中把课讲的可亲可敬可信可用,有力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3 要深耕教材,吃透理论,读出历史、现实与未来,体现发展与新意
教材是教学之本,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遵循。增强“原理”课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师还需要深耕教材、吃透理论,读出历史、现实与未来,体现发展与新意。
“原理”课使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历经数次修订,意识形态属性明确,学术水平高,权威性强,具有科学性、严谨性等特点。但是,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教材在25万字的篇幅里面把马克思主义丰富的、较为抽象的内容写清楚讲明白,已属高度压缩和凝练,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来讲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把教材放到思想史中去读,放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去读,读出教材的历史感、现实感,建立起对于教材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坚定且饱满地进行教材内容的讲解。”
深耕教材、吃透理论需要教师静下心来勤读经典、夯实基础,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需要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全面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原理”课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深化教学研究中,不断加深对教材精神的消化与理解。
教材建设往往是滞后于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的。“原理”课教材内容应得到及时、准确和丰富的教学资源的补充,体现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体现十八届系列会议精神,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原理”课课堂教学即既要联系理论创立与发展当时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更要紧密联系当今时代国际国内大局,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实际,引导大学生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原理”课教学内容只有充分反映时代特征,才会有鲜明的时代感;只有充分贴近学生,才会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学内容必须常讲常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长期不变,教学就不具有生命力。教学内容必须比教材更加丰富、更有新意、更具现实性,如果教学只是重复教材内容就不能体现教师的价值。”
4 要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精心设计、改进创新、灵活运用诸多不同的教学方法
提高“原理”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作为联接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的教学组织形式,构成教学活动的主要因素。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实效性,进而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在古今中外的教学发展历史上,教学方法可谓层出不穷,它们对当时和今后的教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原理”课课堂教学需要来学习、借鉴、选择和运用这些已有的教学方法。在选用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如考虑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特点与教材内容、学生基础与班级状况、教师自身的能力与风格、办学条件与设施等。有时还需考虑一些突发情况,如由偶然事件引起的学生情感、态度及行为的异样表现,教师自身的身体状况,教学设备的故障,社会重大热点问题的冲击等。
增强“原理”课课堂教学实效性,还需创新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创新一定要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坚持“以生为本”,贴近学生、贴近教材、贴近教师;要注重运用新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语言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借鉴。“教学方法建设应该有更宽广的视野,它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包括教学整体思路的设计、讲课的切入点、怎样加强针对性、采用怎样的手段、如何切合学生的需求、如何研究学生、如何联系实际、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不同对象的学生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等各方面的问题。”
当然,从来都没有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一劳永逸的教学方法。不管是传统常用的,还是变革创新的,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某种方法对某些情况来说是成功的、有效的,但对另一些情况、另一些专题、另一些学习形式来说,则可能根本不行。”所以,教师在“原理”课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在把握教学目的、读懂教学对象、吃透教材理论的基础上,合理选择、精心设计、改进创新、灵活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韩喜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定要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2).
[3]顾钰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和建设的四个基本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苏]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吴文侃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
陈东(1983-),男,成都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代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