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指导下的基因诊断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2016-01-04刘开强孙万平
刘开强 孙万平
摘 要:我国面临经济转型期,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该文通过基因诊断学教学实践,针对该课程教学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指导下的基因诊断学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探讨。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教育 产学研用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a)-0181-02
我国面临经济转型期,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产学研结合走过的道路表明,要使产学研结合真正取得成效,使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把“用”引入产学研,进一步强调了技术创新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的重要作用,这不仅能够减少技术创新的盲目性,缩短新产品从研究开发到进入市场的周期,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是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科技、经济相脱节的一个关键举措[1]。因此,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将自身密集的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好选择之一。
“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的推进,须努力实现体制机制、合作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等多层次全方位的改革和突破,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如何贯彻实施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是高校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该文以基因诊断学这门学科教学实践探讨在目前教育体制和教育环境下如何贯彻实施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
1 改变教师教学理念,贯彻“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发展,理念为先。“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指导下的人才培养,须教师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思维和理念,在产学研教育模式上进一步强调应用和用户,突出产学研结合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更新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目前,我国的教育仍以教师授课为主,按教学计划和要求,以教材内容为中心给学生讲懂、讲透,对于学生是否能将授课内容进行实际应用和融合贯通方面的能力培养比较缺乏。同时,教师由于长期在大学校园从事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对授课内容的实际应用方面与企业和市场需求有一定的脱节,导致目前高校教育重理论轻实际应用,学生在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方面的能力有一定缺陷。以基因诊断学这门应用型学科为例,如果教师不转变教学理念,没有以“用”为目的的教学观念,即使教师将基因诊断常用技术及原理部分讲透,学生仍然不能做到如何通过这些技术和原理,设计和解决具体的临床具体的基因诊断问题。由于解决具体的临床基因诊断问题需要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相互融合贯通,在利用所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之间的任何环节出现脱节,都会导致实际应用能力的缺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始终贯彻以“用”为目的的教学理念,就会进一步帮助和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帮助学生融合贯通所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之间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2 以“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为指导,实施教材改革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主要依据。我国现有的高校教材体系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教材建设落后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有骨架而缺少血肉。“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要求建立新的教材观,教材须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学生的良好个性的发展。教材建设应将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作为教材建设的根本。以PCR技术在基因诊断中的应用为例,PCR技术的应用在理论知识方面需要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及相关的医学背景知识作为基础,在实践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引物设计软件的使用、核酸提取、PCR仪的使用、凝胶电泳和成像技术等相关实验技能,任何知识环节的脱节都会导致学生无法理论联系实际,更有效的掌握和利用所学知识开展实践活动。目前基因诊断学一般所使用的高校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就存在一些知识环节的缺失,如生物信息学和引物设计软件使用部分的内容缺失或不足,导致虽然对PCR原理和技术应用方面的理论知识能掌握好,但让学生自己设计引物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培养的学生空有理论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苏州大学授课的临床检验专业36位学生对目前使用教材是否需要重新编写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80%学生要求对教材进行重编,甚至没有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图1),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目前教材编写者的编写观和学生的需求有一定的分歧。目前国内高校教材一般由国内在相关领域有一定造诣的教授和学者编写,教材的编写体现的是编写者的思路和编写观,学生和授课教师只能被动接受所使用的教材,这可能是造成目前教材编写者的编写观和学生的需求产生分歧的主因。“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指导下的教材观,编写教材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学生的良好个性的发展,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和教学创新,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对解决编写教材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 以“用”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2]。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仅能够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且将实现我国比较优势的革命性转移和升级,即从单纯依靠低成本和廉价劳动力,转向由巨大产学研用资源整合、凝炼而形成的创新力。我国目前高校教学体系多年来一直以校园内教育为主,学生的实践活动绝大多数安排在毕业实习阶段,平时教师和学生实践和应用意识不强,虽然目前高校亦开展如暑期实践或科研活动,导师制教学让学生平时参与到科研实践活动中,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培养体系和制度,老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不足,部分暑期实践活动和导师制活动流于形式。因此,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必须努力实现体制机制、合作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三大突破[3]。然而,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巨大的国家教学体系改革的系统工程,我国目前教育、科技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现状仍无法实行全面改革,作为“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贯彻的主要实施者——高校教师,可在现有教育体制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分发挥诱导作用,以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逐步实现我国“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的系统改革和实施。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改变以往按实验教材进行统一实验的模式,以学生自己设计和实施实验为主。如在PCR检测实验中,不采用教材中的引物,而是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引物,不仅可让学生掌握如何查找检测靶标基因序列、选择检测序列、熟悉引物设计软件、掌握引物可行性分析和PCR实验的具体操作,而且可进一步增强学生实验探索欲望和享受实验成果带来的喜悦,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提到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即“用”的能力。基因诊断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产学研用”培养模式需要加强实验课的内涵,把实验课学习实验操作为主改为由学生自主设计和完成实验,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
考试作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传统的考试方式对学生的分析和创造能力考核效果差,同时,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亦作为学生学习、复习课程的导向。在考试内容方面,考题强调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与综合能力,避免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读死书。以我们所出的关于巢式PCR引物设计题目为例:一个含有4条不同引物典型的巢式PCR反应体系,其内侧引物对的长度分别为17和18个碱基,其中GC含量均为9个。为了实现一次封闭扩增而不是分两次添加引物和分别扩增,外侧引物的长度如何设计?该题目要求学生在掌握巢式PCR原理的同时,能把知识融会贯通,解决巢式PCR引物设计的常见实际问题。如果仅考巢式PCR原理及其内外侧引物设计要求,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无法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与综合能力,而一旦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考完以后亦很容易遗忘,更谈不上“用”。因此,基因诊断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产学研用培养模式指导下的基因诊断学教学在考试方面,考试内容及形式应强调以“用”为目的。
高校作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培养模式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该培养模式指导下的高校基因诊断学教学方法,是一项涉及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教材的改革、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考试内容的转变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李健.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形成与发展[N].光明日报,2009-12-18(3).
[2] 孙万平,陈燕,刘开强.高校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教育研究进展,2013(29):213-217.
[3] 马德秀.瞄准需求、突破障碍、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