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棘胸蛙幼蛙越冬技术研究

2016-01-04余智杰章海鑫黄江峰张爱芳陶志英朱桂根

江西水产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越冬光照

余智杰 章海鑫 黄江峰 张爱芳 陶志英  朱桂根

(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330039)

棘胸蛙幼蛙越冬技术研究

余智杰章海鑫黄江峰张爱芳陶志英 朱桂根

(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330039)

摘要:根据现阶段气候特点和棘胸蛙养殖生长规律,本文对棘胸蛙越冬过程中影响其成活率和增重率的几个因素光照、强化培育、体重规格等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室内光照条件组棘胸蛙越冬后的体重减重率和死亡率显著地高于完全黑暗组;通过秋季强化培育,越冬棘胸蛙对比增重率差异不显著,越冬死亡率在A组间差异显著,B组差异不显著,小幼蛙通过秋季强化培育有利于棘胸蛙安全越冬;不同体重规格组越冬成活率差异显著,年龄越大,体重越大,成活率越高,表现为刚变态完成幼蛙越冬成活率较低。因此在棘胸蛙越冬过程中,可以使用黑暗的环境、减少人为的惊动、秋季强化培育来保证其成活率和增重率。

关键词:棘胸蛙;越冬;幼蛙;光照

棘胸蛙生活于高海拨的山区,具有冬眠的习性。棘胸蛙的越冬管理是指水温下降到8~10℃,棘胸蛙不再摄食,进入冬眠状态至来年开春水温上升,棘胸蛙开始摄食这一期间的管理。而近年来随着越来越频繁的暖冬,棘胸蛙越冬期间会暂时性活跃起来,会出现体重大幅下降,甚至还有个体死亡等情况,这对棘胸蛙的越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棘胸蛙养殖周期长,一般要到养殖第三年才达到上市规格,整个养殖周期要越冬两次,因此要求养殖户必须对棘胸蛙的越冬管理重视起来。根据江西地区冬季气候条件,探讨棘胸蛙越冬的适宜环境,我们开展了棘胸蛙越冬实验,探索新气候条件下的棘胸蛙越冬管理技术。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与实验场所

实验在江西省宜春市三高绿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棘胸蛙养殖基地进行,试验棘胸蛙由基地培育,蛙生长正常,体表无创伤。实验分为A组(一龄蛙:为当年秋季第二批产蝌蚪,次年5月中旬变态完成,到年底越冬情况),B组(二龄蛙:同年第一批产蝌蚪,当年9~10月变态完成,第二年越冬),C组(一龄蛙:当年春季产第一批蝌蚪,当年9~10月变态完成,第一年越冬)。实验池为棘胸蛙养殖池,6m2水泥池,池高1.2m,池底向出水口倾斜,进水口设在池子上方,保持长流水,池中放几块较大卵石,水深保持20~40cm。

1.2仪器与设备

电子天平,小捞网,温度计。

1.3实验设计

1.3.1不同光照强度对棘胸蛙越冬的影响

实验设计为室内光照条件和完全黑暗条件下棘胸蛙越冬后基本情况的比较,每个处理3个平行。室内光照就在进入越冬季节后,养殖池环境条件不改变,加深池水至20~40cm;完全黑暗则是养殖池基本条件与养殖光照条件下水泥池相同,但池上用遮阳网完全遮盖。放养密度为80只/ m2,A组、B组各三个平行。当水温降至13℃开始试验,越冬结束后称量体重。

1.3.2秋季强化培育和正常饲养后越冬后棘胸蛙生长情况比较

越冬前一个月挑选一批生长情况,体质状态相差不大的棘胸蛙,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设三个平行,实验组一星期投喂4次黄粉虫,3次蚯蚓,并且在投喂黄粉虫时添加一定量的鱼肝油。对照组则每天投喂黄粉虫。越冬前称重,然后放入完全避光水泥池中进行越冬,放养密度为80只/ m2,越冬结束后称量体重。

1.3.3不同年龄阶段幼蛙越冬比较

选取A组、B组、C组棘胸蛙比较其越冬成活率及增重率。每组设三个平行。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使用spss13.0中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

绝对增重量=实验结束后棘胸蛙体重-实验前棘胸蛙体重,增重率=增重量/初始重×100%,死亡率=死亡个数/初始个数×100%。

2结果

2.1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棘胸蛙越冬情况

从表1可以看到,在室内光照条件组棘胸蛙越冬后的体重减重率和死亡率显著地高于完全黑暗组。室内光照条件下A、B两组间体重减少差异不显著,而在黑暗条件下两组有一定差异;A、B两组的死亡率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存在显著差异。

2.2秋季强化培育后棘胸蛙越冬后生长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到通过秋季强化培育,越冬棘胸蛙对比增重率差异不显著,越冬死亡率在A组间差异显著,B组差异不显著,当年变态棘胸蛙秋季强化培育有利于棘胸蛙安全越冬。

表1 不同光照条件下棘胸蛙越冬后生长情况

注: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相同字母差异不显著

2.3不同年龄阶段幼蛙越冬生长情况

表3 不同年龄阶段棘胸蛙越冬情况

由于表3可知A、B、C三组间越冬成活率差异显著,年龄越大,体重越大,成活率越高。体重减少A、B组间差异不显著,与C组间差异显著,表现为刚变态完成幼蛙越冬成活率较低,越冬体重损失也较大。

3讨论与分析

3.1棘胸一般栖息于深山密林,人烟稀少的山涧溪流或水潭中,水域透明度高,白天常栖息于隐蔽的洞穴前缘和悬岩延伸溪边的石缝中,昼伏夜出。当水温降至8~10℃,棘胸蛙即蛰伏溪边洞穴或潜入深潭底泥中,不食不动,进入冬眠。随着棘胸蛙人工养殖的发展,人工养殖条件下的棘胸蛙越冬环境与自然界有较大的不同,人们一般采用自然养殖池加深池水,池上遮阳的方法让其自然越冬,越冬棘胸蛙幼蛙有一定的死亡,体重也有较大减少。特别是近年来的暖冬,棘胸蛙不能进入深度冬眠,天气晴暖棘胸蛙经常有活动,活动量的增加导致体质消瘦,水温剧烈波动导致体质较差蛙的死亡。本研究表明对棘胸蛙越冬环境进行改进,使棘胸蛙处于完全黑暗的环境中,池子保持长流水,保持棘胸蛙冬季生活环境的稳定,使棘胸蛙进入深度冬眠,不受外界环境如飞鸟、人的巡察、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持接近棘胸蛙野外生活环境,有利于棘胸蛙越冬。

3.2秋季强化培育是变温动物养殖中的常用手段。在人工养殖中由于棘胸蛙饵料来源的溃泛和成本因素的考虑,多使用黄粉虫等单一饵料,不利于增强棘胸蛙的抗病力及抗寒能力。我们在实验中对棘胸蛙越冬前行强化培育,增加饵料的多样性,努力实现营养的均衡,增强的棘胸蛙越冬成活率,表2结果表明幼蛙越冬死亡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3.3棘胸蛙从当年变态幼蛙长成商品蛙一般要经过两个冬季,幼蛙越小,体质弱,越冬容易死亡,从表3越冬实验结果看越冬蛙规格越大成活率越高,小规格蛙体重减少较多,死亡率较大。王爱民2002年研究表明幼蛙在8~13℃,一部分蛙挤在石块上,还有一部分在水中活动,一旦受惊,浅冬眠的蛙迅速活动。当温度进一步降低时,大部分幼蛙进入冬眠状态,但对温度变化十分敏感,对外界刺激也较敏感,在此阶段,也偶尔有个别幼蛙在水中游动。说明幼蛙进入冬眠状态较浅,受惊即活动,受伤及消耗体力较多,导致冬眠幼蛙效果较差,与我们实验结果一致,小规格幼蛙冬眠成活率低、减重率大,都起因于其冬眠浅,易惊,体力消耗大。进一步证明使用完全黑暗蛙池,减少人为活动与外界环境对冬眠蛙的影响,有利于蛙的越冬。

4结论

棘胸蛙越冬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原因为越冬期间的气候变化不定,加上棘胸蛙养殖过程时间长,从而导致棘胸蛙在越冬期间出现重量大幅下降的情况。因此设计一种能够让棘胸蛙舒适的越冬环境对于现阶段棘胸蛙养殖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实验探讨了光照条件和秋季强化培育对棘胸蛙越冬的影响。试验中发现在完全避光的条件下棘胸蛙越冬后体重下降显著的低于室内自然光照条件下。这说明光照的变化对于棘胸蛙活动有一定的影响。自然条件下也更容易感受外界环境的变化,促使棘胸蛙能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增加或减少活动,使之消耗能量而减轻体重。而完全避光条件则外部环境影响小,棘胸蛙活动少,重量自然减少。其次在秋季强化培育后越冬时棘胸蛙体内能量储备充足,也有更多的能量来应对越冬期间对于体内能量的消耗。所以越冬时强化培育后的棘胸蛙体重减少量要少。

参考文献:

[1]王爱民,卦文斌,郭文汉等.棘胸蛙越冬试验初步研究.水利渔业,2002,1:3-4

[2]林光华,虞鹏程.棘胸蛙的繁殖生物学研究.江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4:64-70

[3]刘楚吾.蛙无公害养殖综合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M],2002

文章编号:1006-3188(2015)03-0011-04

收稿日期:2015-6-4

中图分类号:S966.3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越冬光照
节能环保 光照万家(公益宣传)
奶牛安全越冬要抓好防寒保温
苜蓿种植方法与提高越冬率的措施
节能环保光照万家(公益宣传)
隐蔽的力量
春光照瑶乡
BP-GA光照分类器在车道线识别中的应用
北方园林植物常见越冬防寒措施
越冬期油菜壮苗防冻四措施
流苏越冬种条低温贮藏扦插繁育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