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概念衍化及其内涵本质的思考
2016-01-04宋华文李忠光
王 鹏, 宋华文, 代 恒, 李忠光,3
(1. 装备学院 研究生管理大队, 北京 101416; 2. 装备学院 训练部, 北京 101416;3. 军事交通学院 装备保障系, 天津 300161)
关于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概念衍化及其内涵本质的思考
王鹏1,宋华文2,代恒1,李忠光1,3
(1. 装备学院 研究生管理大队, 北京 101416;2. 装备学院 训练部, 北京 101416;3. 军事交通学院 装备保障系, 天津 300161)
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是当前军事训练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深化对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概念及其内涵本质的认识,是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研究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部队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实际,运用逻辑学方法,阐述了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概念的衍化历程,界定了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基本概念,分析了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科学内涵,总结了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主要特征,为开展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理论和实践探索奠定了初步基础。
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基本概念;内涵本质
战争形态的迅速演变、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持续推进,以及武器装备在现代战争中地位作用的不断凸显,使我军军事斗争装备保障准备面临巨大的挑战。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作为军事斗争装备保障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提升实战条件下部队装备保障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并日益成为装备保障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科学定义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基本概念,全面分析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本质内涵与主要特征,对于准确把握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研究的正确方向,深度揭示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规律,系统推进部队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概念的衍化与形成
目前,“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概念尚缺乏权威的定义,但我军的部分学者已经针对“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些值得借鉴参考的理论成果,这有益于推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问题研究向深层次迈进。但这些成果都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对“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概念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晰与全面。为更好地解决此问题,本文尝试运用逻辑学中的层次递进耦合方法对“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概念进行衍化生成,以利于后续研究的展开。
1.1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概念衍化逻辑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1]。准确定义事物的概念是认识事物的逻辑起点,也是人们加深对事物特征认知的必然要求。解析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基本概念,说明其内涵与外延,是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本质与规律的前提。传统的概念生成一般运用形式逻辑学“属加种差”的定义方式[2],通过对事物本身特质属性的直接性描述达到概念内涵定义的目的。这种概念生成模式对于简单事物的阐释比较适用,但对于复杂事物则容易出现概念模糊和混淆等问题。“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概念属于相对复杂的军事术语,具有复合型“属”项与多重“种差”交织融合的特点,单纯运用内涵定义的方式很难对其进行系统、客观、清晰的界定,不利于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层次递进耦合的逻辑方法对于复杂事物概念的阐述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其基本思路是依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分层、逐次向概念问题的核心推进,并以此为基础,耦合形成对复杂事物概念的新认识。层次递进耦合能有效避免其他语义的影响,更加明晰地辨别概念中的差异[3];同时耦合形成的概念具备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可以从新的角度探究复杂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可以按照“实战—实战化—实战化训练—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逻辑递进关系,层层逼近、逐步聚焦,最终耦合生成“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基本概念。
1.2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概念的形成
“实战”并非是一个现代词汇。北宋末年成书的《百战奇法》(亦称《百战奇略》)第五卷总第四十四篇篇名即为《实战》,这是“实战”一词在中国古代军事著作中首次出现;《百战奇法》中将“实战”阐述为“凡与敌战,若敌人势实,我当严兵以备之,则敌人必不轻动[4]。”指的是在与敌人作战时,若对方兵力充足、部署周密,我军就要严密戒备,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因此,《百战奇法》中的“实战”侧重于指根据敌军实际威胁遂行相应战备活动。明朝中叶著名军事将领戚继光所著兵书《纪效新书(十四卷本)》卷之十为《实战篇》,此处“实战”的释义与以往又有了新的变化。《实战篇》内包含“申连坐”“责救应”“恤阵亡”“弃背伤”“经山谷”“惩虚铳”等二十七款条目[5],详细论述了部队官兵在战场上出现临阵退缩、杀良冒功、见死不救、主动遗弃武器装备战马等行为时的惩罚方法,作战过程中部队陷于河渠水网、高山险谷等不利环境时的应对策略,以及与敌交战时部队列阵、乘胜追击、铳手射击等情况下的注意事项。简而言之,《纪效新书(十四卷本)》中的“实战”主要指军队在实际战争时应遵循的战场纪律、作战原则和战术要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人们主观认识的变化,“实战”的内涵也随之改变并逐步拓展,在军事之外也被应用于政治、经济领域,并渐渐形成了其现代释义。1973年美国战略理论家约翰·柯林斯在其政治战略著作《大战略》中指出“如果威慑被放弃或失灵,则应有多种进行实战的方式供选择[6]”,其中的“实战”主要指战争中的进攻、防御、投降、和谈等具体军事行动。20世纪60年代初,我军明确提出了“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的军事训练指导原则,“实战”一词开始在我军军事理论与实践中广泛使用。1981年3月邓小平在《搞实兵演习,提高部队实战水平》[7]的讲话中进一步阐明了现代军事意义上的“实战”概念,将“实战”理解为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作战行动。2010年版《中国军事大辞海》将“实战”解释为实际作战,其中“实”是指真实、实在的,“战”为战争、战斗之意[8]。
“实战化”是一个合成词语,由名词“实战”加上后缀词“化”构成,属于现代汉语范畴的词汇,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但目前学界对其并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定义。为深入、准确地阐释“实战化”,可以“实战”的概念含义为基础,聚焦其后缀“化”的意义表达,使两者有机结合,继而衍生出“实战化”的定义。2006版《新华字典》对“化”的解释为:当“化”作为后缀使用时,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面,以构成动词,意为使成为或使变成[9]。2011年版《大辞海》对“化”的一种释义为: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如绿化、标准化[10]。从以上解释中可以看出,对后缀词“化”的认识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化”强调转化和变化,指通过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或作用,达到实现事物状态迁移或性质转变的目标;二是“化”既指状态又兼指过程,既强调转化和变化过程的动态性,又兼顾转化和变化过程完成后新生成性质、状态的固化与保持。基于以上分析,从军事学视角出发,结合国内学者当前对“实战化”的理解和认识,可将“实战化”定义成:为使部队各项军事活动符合实际作战要求,而使部队由平时状态向战时状态转变,并保持战时状态的行为过程。
“实战化训练”是近年来在军事学术研究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词语。“实战化训练”由“实战化”和“训练”2个词语组合而成。其中“训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11]。美国陆军部《野战条令FM7-0》将“训练”术语解释为:为提高官兵履行特定军事职能和完成相关单兵与集体科目的能力而进行的教练[12]。我军普遍将“训练”理解为:军事力量为提高整体作战能力,有效履行使命及任务,所进行的军事理论教育、作战技能教练和军事行动演练活动。随着国家周边安全形势的恶化与我军使命任务的不断扩展,我军训练因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而长期在低层次徘徊的矛盾日渐突出,致使实战化训练的地位不断凸显,成为我军当下关注的重点理论与现实问题。在此大背景下,军内诸多学者尝试从各个角度、基于不同考虑对“实战化训练”的概念进行理论研究和学术探索,形成了一些代表性成果。如有些学者认为:实战化训练,是贴近实战、类似实战、模拟实战、符合实战的各种军事训练方式的总和[13]。这种观点将实战化训练单纯定位成一种训练方式,将其与分训、合训、模拟训练、网络训练等常见训练方式置于同一逻辑层次进行研究,不利于清晰阐述概念的边界和特征,同时过于宏观,容易造成概念的泛化使用。2011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将“实战化训练”词条解释为:实战化训练是在近似实战的条件与环境下进行的训练[14]。这种定义方式片面突出了实战化训练的环境条件要素,而对构成和推动实战化训练存在与发展的其他必要因素并未涉及,不够系统和完备,会造成“实战化训练等同于实战环境下训练”的狭隘认识。以“实战化”与“训练”的定义为基础,综合目前我军对实战化训练的研究成果和主流观点,可将“实战化训练”定义为:所谓实战化训练,是指军队及其他受训力量遵循现代战争制胜机理,面向使命任务,在近似实战的复杂环境条件下,通过构建符合实际作战需求的军事训练体系,以生成、提高、巩固部队实战能力为目的的训练活动,是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军事人才、加强战备建设的重要措施。
“装备保障”是我军装备工作的重要术语,在各种军事装备著作、文章中应用很广。对“装备保障”概念的界定,大体上有广义和狭义2种思路。广义的概念认为:装备保障是指运用装备与装备系统,为保障部队遂行各种任务而采取的各项保证性措施与进行的相应活动的统称[15],保障的对象为部队。而狭义的装备保障概念则强调“对装备实施保障”,将保障的对象定为装备。典型代表为2007年版《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军事装备保障(学科分册)》,其定义为:军事装备保障,简称装备保障,是为满足部队遂行各项任务需要,对装备采取的一系列保证性措施以及进行的相应活动的统称[16]。目前,狭义装备保障的概念使用较为普遍。
以上述各术语的定义和释义为基点,运用层次递进耦合的逻辑方法,便可衍生出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基本概念。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是指装备保障主体为生成、提高、巩固体系作战装备保障能力,以信息化战争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转变为基本遵循,以满足部队遂行实战任务装备保障需求为牵引,以构建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体系为支撑,而进行的装备保障理论学习、技能教练和综合演练等活动的总称。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属于装备保障训练的高级阶段,是成体系的训练实践活动。
2 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科学内涵
“提升作战装备保障能力,打赢信息化战争”[17]的时代要求,不断为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注入新的内涵。立足信息化战争背景下的装备保障需求,准确把握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科学内涵,是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装备建设全面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2.1生成、提升、巩固体系作战装备保障能力是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根本目的
在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制胜机理和特点规律均发生巨大变化,信息主导、体系制胜、网络对抗、精确保障逐渐成为战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体系作战能力日益成为军队战斗力的基本形态[18],而装备保障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装备保障需要,以保持和强化体系作战装备保障能力为主线和目标。随着体系作战理论和装备体系建设的发展完善,体系作战装备保障能力不再来自各个作战保障单元和平台的线性叠加,而是源自多种作战保障要素、作战保障单元与作战保障系统的整体融合联动;同时,体系作战装备保障能力的生成不能脱离敌情、我情、作战保障任务与战场环境条件,不能违背“训保一致”的本质要求,需要实现平时装备保障与战时装备保障的有机统一和有序转化。因此,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应力求聚焦使命任务,紧贴作战保障需求,通过持续提高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质量,不断生成、提升、巩固体系作战装备保障能力。
2.2信息化战争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的转变是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基本遵循
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是指构成装备保障能力的各要素之间,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机理下形成现实保障能力的基本方式。信息化战争时代,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体现为信息主导,通过信息能主导下的武器装备保障平台系统,将装备保障人员的体能、知识能、技能与装备保障设施设备、器材、条件的机械能、化学能、动能有效融合,形成具有倍增效益的新质装备保障能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是部队装备保障能力生成的有效途径,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指导思想、需求分析、体系构建、检验评估与发展演化都应当以信息化战争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为前提和基础,遵循生成模式转变的历史趋势和客观规律,以利于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工作紧握时代脉搏、狠抓关键节点、解决现实矛盾、履行使命担当。
2.3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体系是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核心支撑
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构成要素多样,要素之间联系、影响、制约作用显著,子系统之间关系复杂。必须合理应用体系工程原理与技术、系统论方法与观点,统筹加强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体系的全局性建设。以更新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理念为先导,以科学设置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内容为核心,以创新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方法为途径,以优化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机制为保证,以完善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保障为条件,以强化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管理为抓手,注重在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全要素、全过程中突显实际战斗状态下装备保障特性,使装备保障训练与整体作战训练实现有效契合、高度耦合、深度融合,形成“要素齐全、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实用”的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体系,以支持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工作的深入开展。
2.4加强高新技术装备保障训练是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重点
高新技术装备是新型作战力量遂行作战任务、达成作战目标的必要物质基础,而部队高新技术装备保障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军队整体作战效能的发挥。如何立足现有保障训练条件,针对高新技术装备保障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维修难度大、专业综合性强的特点,通过强化高新技术装备保障训练,提升新型作战力量装备保障水平,是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应重点考虑的现实问题。要在高新技术装备研制、生产、试验阶段就充分考虑保障训练的相关问题,对部分高新技术装备保障训练的标准、内容等有所预制和准备,以实现装备保障训练的超前性;同时围绕实现高新技术装备信息力、技术力向现实作战能力的转化,将高新技术装备保障法运用研究在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中突出出来,切实加强训练指导,持续深化作战装备保障行动演练,加速形成实战条件下的高新技术装备保障能力。
3 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主要特征
系统、准确地分析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主要特征,有利于深化对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本质的理解,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与掌握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规律,继而推进对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基本问题的全面认识。
3.1对抗性
对抗性是实战化训练本质属性的突出展现。军事实战化训练的对抗性集中体现在训练对象与专业假想敌部队在实战环境下的交互式攻防对抗演练,以提升受训对象的指挥、协同、力量运用、信息处理、综合保障等能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训练对象、训练客体、训练目标与军事实战化训练有着一定的区别,但其对抗性特征始终存在并具有鲜明的专业属性。信息化战争中,装备保障力量在部队体系作战能力生成中占据重要作用,对战争结果的影响力不断增大,导致其日趋成为敌方重点打击、摧毁的目标。因此,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对抗性,主要表现在通过训练在敌方对已实施影响或干扰的条件下,强化部队遂行战时装备保障的能力,即战场环境下装备保障与反保障的互动对抗。具体体现在通过组织实施带有现实敌情威胁情况下的装备保障勤务防卫训练,使装备保障力量具备防御小股敌特、远程火力、无人机装备袭击滋扰,抵制敌方电子网络信息攻击及复杂电磁环境对己方信息化保障装备和一体化装备指挥平台进行破坏的能力,并且强化装备保障部(分)队人员特别是战时临时配属的地方合同商保障人员应对复杂战场环境、突发情况的意识和能力,以高效、安全、顺利的遂行实战条件下装备保障任务。
3.2复杂性
复杂性在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实践的多个层面体现明显,是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与其他训练类型有所区别的重要特点之一。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环境既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天气、地理、水文等自然环境,民风、民俗、政治、宗教等社会环境,也包括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为支撑的电磁环境、网络环境与战场氛围环境。同时环境的构成因素又涉及人、财、物、信息等多个维度,子因素多元,且相互影响交织,这些都客观上增加了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环境建设的复杂程度。而且,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因涉及与军队内部作战指挥、后勤保障等部门的统筹协调,涉及与武器装备生产企业、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涉及组训方法的合理选择与择机应用,涉及训练过程中准备、实施和总结几大阶段的适时转换,致使训练组织实施的复杂性相对较高。
3.3前瞻性
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暂时的。随着作战理念的持续演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部队武器装备的不断迭代更新,必然对装备保障的理论与方法提出新的要求,促使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动态变化、向前发展。用过去的、陈旧的、落后的理念、内容、标准,去指导遂行信息化条件下多样化装备保障任务的部队装备保障训练实践,必将造成主观训练意愿与客观作战保障实际的脱离和不兼容,这就违背了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本质与目的。因此,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必定是一项具有“作战保障预实践”功能的创新性军事活动和持续性发展过程,需要在当前装备保障训练的基础上,着眼未来战场环境下装备保障训练发展趋势,通过当前认识和科学预测的有机结合,及时创新、调整、优化实战化训练要素与体制机制,使装备保障训练最大限度的符合未来作战装备保障需求,有效指导部队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建设。
3.4风险性
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强调训练的指导思想、训练内容、原则要求、环境构建和训练保障都全方位向实际作战要求靠拢和聚焦,这必然要求训练的高强度、高难度与高标准。而逼真战场环境氛围的营造,野战条件下利用实兵、实装进行装备实打、实炸、实救、实修作业,训练演练过程中的多维空间对抗、大范围机动、高频度人员装备动用,势必造成训练中个别人员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增大等消极情况的出现,再加上目前部队训练指挥、保障、管理水平相对有限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人员、装备、设施等的损伤,甚至发生训练事故,造成一定的风险。
4 结 束 语
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是现阶段我军装备领域深入贯彻强军目标时代要求,破解部队装备保障训练长期在低层次徘徊的现实困境,全面加强信息化战争大背景下装备保障建设的客观需求。对基本概念、内涵本质、主要特征等基本问题的准确把握,是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对后期研究的导向性、深度与广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文中结合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的大背景,基于层次递进耦合法,对“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概念的衍化与形成进行了分析,初步界定了基本概念,并探索、揭示了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的科学内涵与主要特征,为进一步推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问题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References)
[1]刘如正,齐贵来.简明实用逻辑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5.
[2]陈波.逻辑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2-89.
[3]赵劲松,令狐昌应,张春润.装备实战化保障基本问题研究[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5,11(17):32-35.
[4]刘基.百战奇略[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64.
[5]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四卷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1:198-209.
[6]靳希民.外国军事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6-18.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邓小平军事文选:第三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189.
[8]雄武一.中国军事大辞海[M].北京:线装书局,2010:2082.
[9]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字典[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6:966.
[10]夏征农,陈至立.大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370.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435.
[12]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7-0: training units and developing leaders [M]. Washington D.C.:DIANE Publishing,2012:155-158.
[13]彭希文,邓建华.论实战化训练的概念、标准与方法[J].国防大学学报,2015(3):67-69.
[14]全军军事术语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300.
[15]宋华文.装备动员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5.
[16]蒋跃庆.中国军事百科:军事装备保障:学科分册[M].2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40-43.
[17]张波.论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思想特色[J].中国军事科学,2015(5):58-66.
[18]石忠武.推进军队战斗力形态转变的科学引领[J].中国军事科学,2011(1):5-6.
(编辑:李江涛)
Reflection on Concept Derivation and Connotation of Warfighting-oriented Equipment Support Training
WANG Peng1,SONG Huawen2,DAI Heng1,LI Zhongguang1,3
(1. Department of Graduate Management, Equipment Academy, Beijing 101416, China;2. Training Department, Equipment Academy, Beijing 101416, China;3. Department of Equipment Support,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 Tianjin 300161, China)
Warfighting-oriented training of equipment support is a focus in current military training. It is of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the PLA's to study on warfighting-oriented training of equipment support. Based on the practices of PLA's warfighting-oriented training of equipment support, the paper defines the basic conceptions of warfighting-oriented training, analyzes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warfighting-oriented training and concludes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warfighting-oriented training which lays a firm foundation for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into war-fighting-oriented training of equipment support.
equipment support; warfighting-oriented training; basic conception; connotation
2016-01-2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4GJ003-130)
王鹏(1986—),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装备保障与指挥。wangpeng19861118@126.com
E246
2095-3828(2016)05-0014-06
A DOI10.3783/j.issn.2095-3828.2016.05.004
宋华文,男,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