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2016-01-04王晓婷王姬王珊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26期
关键词:苏中苏南苏北

王晓婷+王姬+王珊

摘 要:新时期江苏区域经济仍存在典型的不平衡。基于对苏南、苏中与苏北的考察对比,结合相关数据研究江苏区域经济的影响因素。针对新时期江苏区域协调的思路和对策,如公共服务均等、居民福利均等化,提出有利于苏北自生能力尽快提升的建议。

关键词:

新时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01602

1 新时期区域经济现状

1.1 我国新时期的区域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导致了区域经济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本世纪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区域经济协调的重视。党的十八大党明确提出区域性战略的重要性不会削弱,跨区域增长极的培育将成为重点。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并将其提升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继续贯彻落实十八大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区域发展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在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做出了更为科学细致的安排,这值得各个方面予以高度关注。区域发展战略始终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苏区域经济差距现状可以说是我国整体区域经济状况的一个缩影。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苏北地区的一些县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的仅能达到温饱水平。目前,苏南地区已基本实现小康,且大部分经济指标超过了小康标准,而苏北则处于温饱向小康的过度之中,且部分县市还处于比较贫困的状态。江苏省委、省政府近些年也开始重视苏北和苏南的协调发展,一直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苏北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旨在增加苏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扶持苏北产业发展、促进对内对外开放、加快科技教育事业发展、推动苏南苏北合作等。“十二五”规划明确了要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加大对苏北发展的扶持力度,二是强调增强苏北发展的内生动力。具体在坚持把推进“四项转移”作为整个苏北发展工作的主要着力点,重点抓好推进国内外产业向苏北转移,深入推进南北对口合作,重点推进共建园区建设(胡俊峰,2014),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1.2 江苏三大区域经济差异现状

表1与表2数据来自江苏省统计局网站的《江苏统计年鉴》。从地区生产总值看,2013年,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5个苏南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总和为36385.87亿元,南通、扬州、泰州3个苏中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总和为11297.81亿元,徐州、盐城、连云港、淮安、宿迁5个苏北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总和为13558.88亿元。苏南以占全省41.7%的人口创造了全省59%的GDP,其GDP份额与人口份额之比为1.4;苏中以占全省20.7%的人口创造了全省GDP总额的18%,其比值为0.87;而苏北以占全省37.6%的人口创造了全省GDP总额的22%,这一比值仅为0.59。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13年全省人均74607元,苏南为110051元;苏中为68897元,苏北为45444元,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产业结构分析,三大区域的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及劳动力比重由南至北逐步上升,第二产业的比重苏北略低于苏南、苏中。苏南的第一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仅仅有2.29%,说明苏南的产业层次较高。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口都占主要部分,第二产业已成为苏南的主导产业,而第三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了47.39%,表明其产业结构较为优化。苏中第二产业比重比较大,从业人口也大多集中在此产业,结构有优化趋势。苏北地区,第一产业劳动力人口占1/3,但第一产业的产值大约只占苏北总产值的12.45%,而且就业人口中第二产业的比重最少,产业结构不合理,体现苏北的产业层次较低。三大区域经济结构仍存在较大的差异。

1.3 江苏三大区域经济差异原因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现今,江苏经历了一个经济加速增长与产业结构急剧变动的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差异呈现出一个由相对较小到持续扩大再到趋于缩小的演变过程。但是经济水平差距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苏南地区一直领先于苏中苏北,处于发展较快的趋势的原因主要有外资影响、地域优势以及科技创新等。

(1)图1~图3的数据来自江苏省统计局网站的《江苏统计年鉴》。统计了近10年江苏三大区域的进出口以及FDI数据。从进出口总额看,无疑是苏南地区增长迅速,并有着一定的上升趋势,2008年到2009年的小幅下降应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苏中、苏北增长幅度很小,贸易总额远低于苏南。FDI总体趋势特点与进出口总额大致相同。从出口所占进出口总额比重看,苏北苏中比苏南高,但苏北主要以原料、矿产等初级产品和低技术产品出口为主,高附加值、高收益的加工、精加工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较小。

(2)地理因素,相比于苏中和苏北,苏南有较好的地域优势。苏南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受上海的辐射和推动,交通便捷,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其经济快速发展。苏中东濒东海、南靠长江,与苏南联系紧密,受一定发展辐射带动作用,经济发展较苏北好。而苏北地区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虽有运输优势,但整体城市化进程较弱,基础设施不良,综合运输不强,并且距离上海较远,接受发达经济的辐射和引拉作用较弱。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发展靠的是人才和教育。图4是2004年到2008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地区人口数的比重,明显的苏南技术人员比重远多于苏中和苏北。图5直观地表现了苏南专利多于苏中、苏北,进一步体现其人才科技方面的优势。可以认为,苏北具有人口优势,人才却匮乏,这必然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同样苏南地区先进的科技,较为完善和优质的教育给了其发展的动力与基础,其快速发展又会倒过来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聚集,进而不断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等。

2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针对江苏三大地区的不平衡发展,本文认为政府要注重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福利均等化,通过区域和城乡一体化理念,实现苏南、苏中、苏北协调发展。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基于公平原则和社会平均水平,把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使不同社会阶层均衡受益,由此确保全体人民公平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缩小地区间不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公共服务的范围界定为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等八个领域,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的任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和收入分配等,都离不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注重公共服务就是注重民生,以人为本的标准要求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协调江苏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动力。江苏目前不均等化的现状制约了苏北地区的发展,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周边城市,不利于江苏整体的经济增长。而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苏中和苏北加强基础设施,注重医疗、教育与基础保障,加强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等(徐康宁,2014)。

同时,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起到社会政策兜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营造良好区域发展协调的环境,进而有利于优化社会财富分配,有利于缓解和抑制利益分化进程及其引发的社会矛盾,提高生产效率等。

3 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议

3.1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特别要结合苏北产业结构,统筹区域发展。一要加强苏北、苏中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支出、医疗保障等服务(Sylvie Dmurger,2002)。苏北、苏中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程度远不如苏南地区有利。可以引导国内外直接或间接投资优先考虑投入到交通设施领域,因为,有利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吸引产业资本,从而增加地区总收入、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二要增强苏北、苏中地区的教育优惠,提高教育质量,完善教育体系等。苏北、苏中地区经济不发达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相

应的优秀人才带动生产力。加大优秀师资的引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建设有竞争力的高水平高校吸引外来人才等,均有利于增强地区创新能力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等。

3.2 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公共服务需求压力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要求政府需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做到财为民用,重点偏向苏北,提高苏北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同时也要规范财政支出,完善监管机制。

3.3 加速工业化进程

苏北、苏中地区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加速地区工业化就是非农化、减少劳动力剩余的过程。因此加速工业化进程是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环节。同时苏南、苏中、苏南地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以连云港为例,连云港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有着天然的港口,且属于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理应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是长期以来连云港与周边尤其是与发达地区的交通欠便利,使得该地区发展较为缓慢,在江苏省的经济排名还比较靠后。此外,工业化进程还会有利于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其数量和质量。

3.4 实现区域合作:苏南研发,苏北制造

当前,苏南地区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外商投资的数量也相对较多,这也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区域投资成本相对较高,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下一步外商投资的数量。所谓区域合作,即外商或国内企业在苏南地区进行经营或研发,而将一些用地面积较大,劳动力需求较多的分公司、子公司或者工厂搬迁到苏北、苏中地区(徐元明,刘远,2009),这不仅会分摊成本,而且会带动区域板块经济增长、引进与提升研发实力、吸引国内外高质量人才集聚等,进而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快江苏整体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徐康宁.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内涵与新思路[J].江海学刊,2014,(02):7277,238.

[2]刘军,徐康宁.产业聚集、工业化水平与区域差异——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0,(10):6572.

[3]Sylvie Dmurger.地理位置与优惠政策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贡献[J].经济研究,2002,(09):1423,92.

[4]胡俊峰.跨江合作、产业转移与园区共建——新时期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纵横,2014,(08):3234.

[5]储东涛.从“区域共同发展”走向“区域协调发展”——对江苏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性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2):7481.

[6]沈正平,翟仁祥.江苏省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及其协调研究——兼与鲁南和中国东西部地区的比较[J].经济地理,2003,23(06):743746,755.

[7]徐元明,刘远.江苏南北差距现状与区域统筹发展的对策[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3035.

[8]薛鹏.地理环境与经济增长:从理论到实证的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4.

[9]王筱安,向亮,何凯.从城乡地区差异的比较论江苏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思考[J].企业导报,2013,(3):135136.

[10]Gallup J L,Sachs J D,Mellinger A D.Geograph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1999,22(2):179232.

猜你喜欢

苏中苏南苏北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苏南年俗亦动人
苏中掘港的悠悠年昧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苏北发展
苏南发展
苏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