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断奶前后仔猪常见四种细菌性皮肤病的诊治

2016-01-01梁宏志

饲料博览 2015年3期
关键词:耳部脓疱患处

断奶前后仔猪常见四种细菌性皮肤病的诊治

随着生猪养殖业呈现快速发展,饲养模式正由传统模式向集约化养猪模式过度。由于生猪养殖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张、饲养密度日益增大,加之生产周期加快、流通领域控制不严、养殖保健技术滞后等原因,为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提供了条件,造成多种仔猪在断奶前后的细菌性皮肤病频发。而很多基层兽医受到诊疗水平和检测手段的限制,对仔猪的这些细菌性的皮肤病往往由于其病程长、症状不清而产生误诊或是忽视,造成发病仔猪生长发育迟缓,养殖场死淘率上升,增加了生猪的养殖成本,降低了养猪场的经济效益。

1 渗出性皮炎

渗出性皮炎(油猪病)是一种扩散性的真皮病,波及到全身体表,其病原为猪葡萄球菌。急性型常侵害哺乳仔猪,慢性型则多见于过大的断奶仔猪。典型病例表现为急性和超急性传染病,病猪全身发生皮炎,可导致腹水和死亡。

1.1 发病原因

该病通常在无免疫力的猪群引进了带菌动物后发生,并常常连续感染其后生产的没有免疫力的小猪。感染群中的所有各窝小猪都有可能被感染,病死率为50%~70%,该病可在养猪场持续发生2~3个月。如果在此期间有新引入的且没有抵抗力的母猪,则会被感染,造成养猪场该病的反复发生。该病的发生是从将无免疫力的仔猪和带菌仔猪混养开始,然后在猪群中开始流行。

1.2 临床症状

1~4 周龄的哺乳仔猪最易感,且发病严重。其发病率为10%~90%,死亡率为10%~70%。在有些断奶后的仔猪中有时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低。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渗出物增多,在腋部和肋部出现灰色片状渗出物,3~5 d后扩散至全身,渗出物为油脂状。患处皮肤温度升高,被毛逆乱,渗出物可造成睫毛粘连,食欲不振,出现严重脱水现象。发病严重的仔猪会在24 h内死亡,一般发病仔猪多在1周内死亡。同一窝发病仔猪的症状不完全相同,断奶仔猪偶尔见到散在、圆形隆起的红褐色丘疹。

1.3 诊治

该病通过对发病组织的细菌学检查和猪葡萄球菌的细菌培养即可确诊。

具体治疗原则:可以通过药敏实验选用对猪葡萄球菌敏感的药物进行注射治疗或口服给药(阿莫西林)。对皮肤患处局部治疗或用皮肤消毒剂进行喷抹(洗必泰和碘伏)。注意搞好养殖环境卫生,尤其是产房和仔猪舍,同时做好周围环境的消毒工作。注意补充仔猪营养。日粮中增加锌和B族维生素的含量,可增加机体的抗病力,有利于对该病的治疗和预防。仔猪断奶混养时,对仔猪喷洒皮肤消毒剂(如氯二甲苯酚),连续3 d,可避免仔猪断奶后争斗引起的皮肤感染。

2 脓疱性皮炎

仔猪链球菌性感染可引起皮肤坏死和脓疱性皮炎,常见的致病菌为C群β溶血链球菌。

2.1 发病原因

该病可直接由生产母猪传染给新生仔猪,也可以通过新生仔猪擦伤的皮肤或通过断尾、剪耳、断牙、咬伤等引起组织损伤而感染。仔猪舍的水泥地面粗糙不平可以损伤猪蹄,从而引起仔猪链球菌的感染。

2.2 临床症状

猪体任何部位的感染均可引起蜂窝织炎、坏死、化脓和伤口的溃疡。最初病变组织出现红斑,随后腹股沟区、股内测、脊背部及眼、唇周围出现扁平脓疱。脓疱破裂愈合后,患处形成同心圆状环形结痂,痂片脱落后创面形成鱼鳞片状,患处有瘙痒现象产生。在鼻、颊、腿、蹄处的脓疱可形成脓肿或溃疡。

2.3 诊治

取发病仔猪脓疱内的脓汁进行细菌形态学观察或进行链球菌的分离培养可确诊。

治疗原则:应用青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用碘酊等对患处进行局部治疗,有利于病畜康复。严格卫生消毒管理制度,定期更换抗菌效果好的消毒剂。做好在断牙、断尾、剪耳期间的消毒工作。修整舍内地面,减少坚硬、不平、粗糙的舍内地面,防制仔猪受伤。检查全进全出制度,特别是产房和仔猪舍,并结合严格的消毒制度。

3 耳坏死

耳坏死(耳坏死综合征)是1~10周龄的仔猪常发的一种细菌性疾病。特点是耳部出现单侧性或双侧性坏死,但1~3周龄仔猪多发于耳尖。该病通常整栏暴发,感染率高达70%。

3.1 发病原因

主要是由于仔猪皮肤损伤后混合感染造成的。先是由猪葡萄球菌先感染患处,然后是致病性更强的链球菌和螺旋体感染,从而导致耳部的溃疡和坏死。断奶猪混群后相互咬伤也是一个重要的发病因素。耳部外伤后,养殖环境中的疥螨也可以引起耳坏死。

3.2 临床症状

患病仔猪的耳部病变程度不一,轻者耳尖、耳廓边缘出现斑块状皮炎,重者出现脓性炎症,随后出现溃疡和坏死,坏死病灶的皮肤干燥、结痂、卷曲,最终出现耳部分或全部脱落。同时患病仔猪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发热等症状,死亡率不高。

3.3 诊治

通过患处组织的细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确诊。

治疗原则:全身用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耳部患病部位用碘酊等皮肤消毒剂进行涂抹治疗;控制环境卫生,加强环境消毒,避免仔猪间的相互争斗和咬耳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4 面部坏死

面部坏死(面部脓毒症)多发于1周龄内的哺乳仔猪,特征为面部双侧坏死性溃疡,溃疡面常有棕色硬痂形成,并延伸至下颌区。

4.1 发病原因

该病主要是由于猪场养殖人员未能正确断齿,从而导致仔猪在哺乳时互相争斗受伤被感染所致。受伤的面部被坏死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环境中的细菌感染。身体瘦弱的仔猪常发生面部坏死。母猪无乳或乳汁减少时其仔猪也常发生。

4.2 临床症状

仔猪出生后就可以发现该病,窝内仔猪发病率高低不齐。开始被咬伤的伤口呈锯齿状,感染后形成有褐色硬痂的溃疡灶。随后病变部位扩大至唇和眼睑,从而导致仔猪张嘴、睁眼困难,而后因采食困难而饿死。

4.3 诊治

根据仔猪面部病变的性质及病灶分布情况可确诊该病,同时进行细菌学检查。

治疗原则:局部治疗,去掉患病部位痂片,用抗生素膏剂涂抹消除感染;断牙,仔猪出生24 h内去掉高出牙床部分的犬牙和侧切齿,断牙工具必须消毒;注意新生仔猪哺乳时因争抢乳头而发生争斗;严格产房卫生消毒制度。

(哈尔滨市动物卫生防疫站,梁宏志 张志刚)

猜你喜欢

耳部脓疱患处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病原、流行特点、病理变化及防治
耳部用药安全须知
银地清疮汤加减联合中药外洗治疗成人耳部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
治斑秃
鱼腥草外敷除脓疱
降钙素原(PCT)与白细胞计数联合测定在新生儿脓疱疮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耳部放血疗法治疗风热血热证风瘙痒的疗效观察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断和治疗
鸡眼的中医外治方法
一种阳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