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研究
2016-01-01周贤群陈静静罗雪芹
周贤群 陈静静 罗雪芹
南昌航空大学
网络语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研究
周贤群 陈静静 罗雪芹
南昌航空大学
2015年11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总书记提出中国要实施以创新为核心的网络强国战略,把网络的作用提上了新高度。网络语言作为网络社会主体进行交流和沟通至关重要的工具,其现状及发展态势值得我们关注。年轻一代使用网络的频繁使得网络语言风靡于网络甚至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在看到飞速发展的网络语言之后,是否会思量,飞速发展着的网络语言就是健康发展的网络语言吗?这种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成长是否有利呢?这些都不得不去思考。
1 网络语言的定义及特征
随着现代科技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我国网民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使得进行网络交流的工具——网络语言不断发展。这里讨论的是狭义上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指网民们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新的语言,即某些含有特定意义的词语和符号形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1]
于根元认为网络语言的特征主要有:“外语词语多、术语多;符号与语言的交叉使用;词语的零散化、直观化;幽默、风趣。”但结合大学生群体灵敏的触觉,新颖的思维,网络语言带着时代特征走向现代化,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
首先,创新性与变异性。“酱紫”指“这样子”、“水”即“没有什么意义”,这些网络的新词都是经由特定的语境、特殊的修辞产生的,其意义与传统语言相去甚远,然而,在网络世界中,这种自创、简单、变异的语言却颇受网络群体喜爱。其次,简约性与直观性。DB(逗逼)、CU(see you)、2010000指爱你一万年、十动然拒、#^_^#(脸红),这些简化了的语言和符号既提高了网络交际的速度,也使得语言更加形象,让无生命的虚拟世界充满了人情味,促进了网民间的交流与互动。最后,随意性与粗俗性。网络是一个虚拟自由的空间,网络语言也较多的参杂主观色彩,不受传统语言语法的约束,天马行空,故而怪字、别字层出不穷,句式更是随心所欲,显示出网络语言构词上的随意组合、任意搭配、缺乏规范性的特点。
2 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2.1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想的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语言有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利用他们对问题的敏感性,思维的灵活性,展开他们大胆、新奇的想象力,细腻、风趣的联想力以及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方面进行丰富有趣的网络交流,另一方面推动了网络语言的创新和发展。其次,网络语言有助于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计划生育的产物,与外界面对面的人际交往相比较而言较少,网络语言的产生能够很好地缓和这个矛盾,简洁、幽默、个性、富有时代性能够创造轻松有趣的交往氛围。
2.2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
网络语言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判断以及行为。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传播的快速性以及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得网络语言表现出不同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碰撞。很多非道德和非理性的网络语言逐渐渗透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制约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以及道德行为,也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阻碍了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
网络语言影响大学生思想的健康表达。由于他们对新事物具有较强的感知力和接受力,能够迅速触觉到社会多方面的新变化,并快速地接受和吸收新的元素。网络语言中的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语言也会不加筛选的吸收、利用到现实生活中,并快速扩散开来,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健康表达。
3 网络语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和实效性
3.1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结合时代要求,指引大学生审慎地对待网络语言
首先,要协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语言,树立正确的网络语言观。教育者可以同大学生分析网络热点词语的来源,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后,就会适当降低对网络语言的兴趣,也起到遏制过度热衷追求网络语言的行为,提高大学生鉴别、审视网络语言的能力;其次,指引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语言。要用科学、健康、积极的信息感染学生,发挥好将大学“网络课堂”对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作用,使网上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拓展和升华。
3.2大学生群体要提高自我网络素养,注入网络语言发展的时代新活力
新一代的年轻人富有激情、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个性突出,又对网络语言的发展创新增添了新的活力。因此,新一代的大学生群体亟需加强自我网络素养。首先,大学生要学习并且精通相关课程的理论,提高自身对网络媒介的认识。这是提高网络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大学生要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身网络文化素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网络语言的使用中,无疑是对网络语言的一次革新,让网络语言的发展具有时代的活力,充满正能量。
参考文献
[1]罗钰.网络语言的非常用法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作者介绍
周贤群,南昌航空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陈静静,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罗雪芹,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资金项目
此文作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网络语言与大众行为失范研究》结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