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本国际化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

2015-12-31刘畅

中国经贸导刊 2015年35期

摘要:国际化的人力资本和技术网络对我国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来,海外人才回流明显促进了我国本土企业的人力资本国际化进程,也有利于企业建立基于海外华侨华人联系的跨国技术网络。基于此,本文基于海外华侨华人技术网络的视角,分析了在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国际化的人力资本和技术网络对我国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关键词:人力资本国际化 华侨华人 跨国技术网络 技术转让 技术溢出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海外人才回流趋势不断增强,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4)》显示,1978—2013年,中国留学归国累计人数已达144.48万人,是同期出国留学累计人数(305.86万人)的47.2%。其中,2013年,留学生归国人数达35.35万人,仅比同期出国人数少6万人。人才外流与回流所形成人才环流现象对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本国际化和创新国际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海外人才大量回流,学术界逐渐关注人才的国际流动对国际技术转移和我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例如,李平等(2011)指出,人才回流将通过人力资本效应、竞争效应、企业间组织学习和网络效应等方式促进国内技术进步,但人才回流的技术溢出效应存在一定门槛效应,需要回流地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吸引人才并从中受益。王辉耀和苗绿(2014)研究发现,当企业的高管团队和研发团队拥有“海归”成员时,创新绩效会相对更高。然而,这些研究在分析国际人才流动对国际技术转移和企业创新的作用时,重点集中在“海归”人才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及适用条件,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目前,我国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越来越深度嵌入全球创新网络,人才跨国流动所建立的国内和国外双重社会网络为本土企业获取最新行业和技术资讯提供了更宽广的渠道(陈学光等,2010)。因此,在分析跨国人才流动对国际技术转移和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时,不仅要考虑国际化人才独特的人力资本,还应重点分析其建立的跨国技术网络的作用。

Saxenian(2002)研究发现,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海归”人才建立的跨国技术网络主要是基于族裔联系,跨族裔联系明显偏弱。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欧美发达国家日益崛起的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才群体已成为全球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Wadhwa et al.,2011)。以美国华侨华人为例,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数据,1998—2006年间,美国华侨华人科技人才(包括中国台湾)的专利申请量居所有在美移民专利贡献的第一位,远高于印度、加拿大和英国等其他国家。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我国“海归”人才基于华侨华人联系所建立的跨国技术网络如何影响国际技术转移和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

二、理论分析与假说

(一)人力资本国际化的影响

在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在发达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职业历练后回国创业或就业,也有些专业人士尽管已移民国外,但通过研讨会、技术顾问等形式频繁往返于祖籍国和移民国(Wadhwa et al.,2011)。本土企业通过引进“海归”等国际化人才,既可以直接增加本土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又可以通过“海归”人才的竞争效应,激励企业的其他员工自我增值,这些均可以促进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然而,在国际技术转移日益增强的背景下,以“海归”为主体的国际化人才对本土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不仅表现在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创新投入要素,更体现在国际化人才可以增强企业对国际技术的吸收能力,进而间接促进创新过程。国际化人才的后一种贡献可以称之为吸收能力。“海归”人才在国外积累的相关技术经验、跨文化背景、熟悉国际科技管理的相关规则制度等,均有利于促进所在企业对国际转移技术的内化、转化与开发利用,从而增强国际技术转移对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说1:国际化的人力资本既可以直接促进我国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又可以提升企业对国际技术的吸收能力,即增强国际技术转移对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二)跨国技术网络的影响

基于信任和互动的社会网络被认为是影响技术转移特别是技术溢出的关键因素(Saxenian,2002)。以“海归”为主体的国际化人才不仅提供了创新投入,而且还带来了国际化的技术网络。“海归”人士的跨国技术网络显然可以促进企业在国际创新体系中的知识识别、获取与理解。因此,跨国技术网络增强了国际技术转移对本土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根据社会网络理论,我国本土企业拥有的跨国技术网络包括网络规模、密度、关系强度、异质性、网络位势等五个维度。

1、网络规模

企业拥有的跨国技术网络规模越大,意味着企业可以接触到的技术源越多,可以获取的技术信息量越大,企业获取国际前沿技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也进一步提高,其通过技术学习进行创新的绩效可能会更好。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说2a:企业的跨国技术网络规模越大,国际技术转移对本土技术创新过程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2、网络密度

网络密度是评价网络成员关系程度的一个重要概念。Burt(1992)指出,社会网络密度体现在结构洞的数量,处于连接结构洞位置的网络成员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在国际知识溢出的背景下,结构洞就是不重复的知识源。因此,科技企业拥有的跨国技术网络密度越小,意味着网络结构洞越多,企业所能接触到不重复的知识源就越多,企业追踪国际技术前沿进行技术创新的条件就越好。此外,结构洞产生的信息优势还可以提高国际前沿技术获取的可及性、及时性和相关性。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说2b:企业的跨国技术网络密度越高,国际技术转移对本土技术创新过程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3、关系强度

网络关系可以分为强联系与弱联系。Granovetter(1973)认为,在信息传递和知识获取中弱联系比强联系更有优势。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强联系建立的信任机制可能更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知识获取(林南,2005),并且在高技术产业,新技术、新经验往往体现为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的获取和吸收更依赖于强联系。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说2c:企业的跨国技术网络关系强度越大,国际技术转移对本土技术创新过程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4、网络异质性

网络异质性反映了海外归国科技人才在技术专长、行业领域、地理空间、职业等级等社会特征方面的分布状况。异质性显著的网络能够提供更广泛更多样的技术源。企业拥有的跨国技术网络的异质性越大,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技术吸收的选择空间就越大,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的匹配几率就越高,进而创新绩效越好。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说2d:企业的跨国技术网络异质性越强,国际技术转移对本土技术创新过程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5、网络位势

企业所在的网络位置(network position)对企业演进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改变和维护现有位势是企业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国际创新体系中,那些拥有关键信息通道的科技企业,特别是那些在技术网络中占据结构洞位置的科技企业,常常可以形成高质量的社会资本。由于此类科技企业存在相对较少的联系重复与结构同质的问题,因此企业在跨国技术网络中占据更关键的位置,将有利于开展国际技术转移与提升创新绩效。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说2e:企业的跨国技术网络位势越好,国际技术转移对本土技术创新过程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三、模型、变量与数据

(一)计量模型

基于前面的理论分析,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将重点讨论在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国际化的人力资本和技术网络如何影响本土企业技术创新。本文构建以下回归模型:

IP=IHC+INT+TT+IHC*TT+INT*TT

其中,IP表示创新绩效;IHC表示人力资本国际化;INT表示跨国技术网络;TT表示国际技术转移。

(二)变量定义

本文主要变量的定义如下:

创新绩效(IP):基于现有文献,本文利用四个指标来综合测量创新绩效:科技成果或专利、生产工艺、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产品或服务质量。

人力资本国际化(IHC):本文的人力资本国际化仅狭义指人力资本构成中包括“海归”人士或外籍人士,而不包括具有国际化知识和素质,但未出国受教育或工作的人才。本文的人力资本国际化主要是为了反映人才回流对母国人力资本结构的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来测量人力资本国际化:创业团队或高管团队中“海归”数量、技术研发设计部门的“海归”人才的数量、管理团队或技术团队是否包括外籍人士。

国际技术转移(TT):国际技术转移包括技术转让和技术溢出。技术转让(TT1)主要是指企业间的技术交易行为,本文用企业从海外购买专利技术成果情况来表示。技术溢出(TT2)代表了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即国际创新体系中的专有技术或信息不通过技术市场交易就直接转移到本土企业,而此过程中技术溢出方并没有得到直接的收益。

跨国技术网络(INT):企业的跨国技术联系分为三类:海外科技人才与团队、海外商业伙伴、海外科技社团组织。根据社会网络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跨国技术网络包括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关系强度、网络异质性和网络位置五个维度。网络规模(INT1)强调科技联系数量;网络密度(INT2)强调与各主体的第三方联系数量;关系强度(INT3)强调技术联系频率和信任程度;网络异质性(INT4)强调各主体所涉及的技术专长的多样性、技术领域的宽广性;网络位置(INT5)各主体对本公司的技术建议或技术支持的依赖性。

(三) 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向企业发放问卷调查表的形式来搜集数据。课题组的问卷调查于2014年10月16日完成,先后发放问卷223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24份。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随着海外人才回流趋势的不断加强,样本企业的人力资本国际化现象较为普遍,在高管和研发团队中均具有一定比例的“海归”或外籍人士。从跨国技术联系的族裔特征来看,相比于与外族裔的技术联系,大多数的样本企业认为与海外华侨华人的科技联系更密切、更稳定或更重要。

四、回归结果

为减少问卷调查截面数据存在的较为严重的异方差问题,本文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分析软件为Stata 12.0。

(一) 技术转让与技术溢出

本文分别从技术转让和技术溢出两方面考察国际化的人力资本和技术网络对我国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回归结果见表1。其中,模型1讨论技术转让,模型2讨论技术溢出。

模型1的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国际化(IHC)和跨国技术网络(INT)的系数均为正,且高度显著,可见人力资本国际化的要素投入贡献的假说得到验证,而跨国技术网络促进作用的假说也得到进一步验证。技术转让(TT1)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系数为正,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人力资本国际化与技术转让的交乘项(IHC*TT1)的系数为正,且以5%的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人力资本国际化与技术转让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正的交互作用,亦即国际化的人力资本增强了企业在国际技术转让中的吸收能力,进而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另外,跨国技术网络与国际技术转让的交乘项(INT*TT1)的系数均为负,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跨国技术网络对国际技术转让的调节效应有待进一步验证。

模型2的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国际化(IHC)的系数为正,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跨国技术网络(INT)的系数为正,且高度显著,可见,跨国技术网络促进作用的假说再次得到验证。技术溢出(TT2)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系数为正,且在10%的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人力资本国际化与技术溢出的交乘项(IHC*TT2)的系数为正,且以5%的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人力资本国际化与技术溢出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正的交互作用,亦即国际化的人力资本增强了企业在国际技术溢出中的吸收能力,进而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另外,跨国技术网络与国际技术溢出的交乘项(INT*TT2)的系数为正,且以1%的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企业建立跨国技术网络有利于增强对国际技术溢出的知识吸收,进而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可见,与国际技术转让相比,技术溢出更依赖于人力资本国际化和跨国技术网络(见表1)。

(二)跨国技术网络的分维度检验

本文对跨国技术网络的不同维度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检验,以便比较国际技术转移对跨国技术网络不同维度的依赖性,回归结果见表2。其中,模型3讨论网络规模(INT1)的调节效应,模型4讨论网络密度(INT2)的调节效应,模型5讨论联系强度(INT3)的调节效应,模型6讨论网络异质性(INT4)的调节效应,模型7讨论网络位置(INT5)的调节效应。回归结果如下:

模型3的结果显示:跨国技术网络规模(INT1)的系数为正,且高度显著,同时,跨国技术网络规模与国际技术转移的交乘项(INT1*TT)的系数为正,且高度显著。可见,跨国技术网络规模增强了国际技术转移对本土技术创新过程的促进作用。

模型4的结果显示:跨国技术网络密度(INT2)的系数为负,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然而跨国技术网络密度与国际技术转移的交乘项(INT2*TT)的系数为正,且高度显著。可见,跨国技术网络密度对创新绩效并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甚至作用为负,但跨国技术网络密度能够增强国际技术转移对本土技术创新过程的促进作用。

模型5的结果显示:国际技术联系强度或信任水平(INT3)的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同时国际技术联系强度与国际技术转移的交乘项(INT3*TT)的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可见,国际技术联系强度对创新绩效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并且国际技术联系强度能够显著增强国际技术转移对本土技术创新过程的促进作用。

模型6的结果显示:跨国技术网络的异质性(INT4)的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同时跨国技术网络的异质性与国际技术转移的交乘项(INT4*TT)的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可见,跨国技术网络的异质性对创新绩效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并且跨国技术网络的异质性能够显著增强国际技术转移对本土技术创新过程的促进作用。

模型7的结果显示:跨国技术网络位置(INT5)的系数为负,但不显著,同时,跨国技术网络位置与国际技术转移的交乘项(INT5*TT)的系数为正,且高度显著。可见,跨国技术网络位置对创新绩效并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但跨国技术网络位置能够增强国际技术转移对本土技术创新过程的促进作用。

以上结果表明,虽然跨国技术网络各子维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直接促进作用并不明确,但跨国技术网络各子维度的调节效应在5个不同模型中均得到了验证,这与跨国技术网络的综合指标的回归结果基本吻合。可见,跨国技术网络在国际技术转移和本土技术创新过程中确实具有调节效应的功能,即跨国技术网络增强了国际技术转移对本土技术创新过程的促进作用(见表2)。

五、主要结论

技术转让和技术溢出是国际技术转移中的两个主要方面。本文的研究表明,以“海归”为主要特征的人力资本国际化在国际技术转让和国际技术溢出中均表现出显著的吸收能力贡献,亦即国际化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国际技术转让和国际技术溢出两条路径间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

我国本土企业构建的跨国技术网络往往是基于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技术联系。本文的研究表明跨国技术网络对本土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促进作用是明显而稳健的。总体来看,跨国技术网络的调节效应仅在国际技术溢出中得到验证,即企业建立跨国技术网络有利于增强对国际技术溢出的知识吸收,进而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可见,与国际技术转让相比,具有隐性特征的技术溢出更依赖于跨国技术网络。从跨国技术网络各子维度来看,只有跨国技术网络规模、联系强度和网络异质性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直接促进作用,但跨国技术网络各个子维度均在国际技术转移和本土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了正向调节效应。因此,有必要从网络规模、网络密度、联系强度、网络异质性和网络位置等5个维度,推动我国本土企业跨国技术网络的建设。

参考文献:

[1]Burt R S. Structural hole[J].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Cambridge,MA,1992

[2]Granovetter M S. The stre-

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1360—1380

[3]Saxenian A L . Silicon Valley's

new immigrant high—growth entrepreneurs[J].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02, 16(1): 20—31

[4]Wadhwa V.,A.Saxenian,G. Ge-

reffi,The Grass is Indeed Greener

in India and China for Returnee Entrepreneurs:America's New Immigrant Entrepreneurs, http: //ssrn.com,2011(4)

[5]陈学光,俞红,樊利钧.研发团队海外嵌入特征、知识搜索与创新绩效——基于浙江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10(1):151—160

[6]李平,许家云.国际智力回流的技术扩散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地区差异及门槛回归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1(3):935—964

[7]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王辉耀,苗绿.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报告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本文系国家软科学规划项目“海外华人社会网络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升级的机制与政策研究”、国务院侨办项目“海外华侨华人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模式与政策研究”研究成果〕

(刘畅,1981年生,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国际移民与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