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探析

2015-12-31杨娜曼

中国经贸导刊 2015年35期
关键词: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新常态

摘要:生态文明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必须完善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关的生态文明制度,使生态文明制度同其他领域制度相衔接、相适应。

关键词:新常态 生态文明建设 制度体系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和城镇化加速期,开始步入中高速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常态”,经济、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是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迫切要求,是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能力,加快建设文明、美丽、富裕和谐新中国的必由之路。

一、新常态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一)新常态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关系

首先,新常态促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从而更好改善生态环境。新常态要求好生态。提高GDP的绿色程度,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抓紧抓好。其次,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应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应当立足于我国所处的战略机遇期,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使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相契合。

(二)充分认识制度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一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持续性和全局性。生态文明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完善和健全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利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如果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的硬实力,那么先进的制度体系就是生态文明的软实力。从根本上说,生态文明的制度水平决定了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理念、政策、规定和做法上升到制度水平,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并在实践中认真落实,才能切实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良性的持续发展,才能切实保证“美丽中国”的理想和愿景逐步变成现实。

二、我国现有生态文明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

市场没有很好的在自然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在相当程度上是政府直接配置资源或在政府不合理干预下配置资源。我国资源产品价格偏低,没有体现资源稀缺和开发中对生态环境损害和修复成本。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首先就要重视完善经济领域相关制度,在资源产权、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等方面理应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二)领导干部生态文明思维层次与政府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且因政绩考核存在唯GDP现象,导致不少领导干部过于关注经济目标,地方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建立在以环境资源为代价的基础上。存在生态环境损害无人负责的现象,没有相应的责任追究。在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方面也普遍存在软弱无力的问题。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须重视完善政治领域相关制度,在政绩考核、责任追究、行政改革等方面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三)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有待普遍树立

尽管中国在全球第一个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但生态文明理念还没有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牢固树立。如何把党中央提出的先进生态文明理念植根于广大群众内心,并转化为他们持久的行为,这正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新的重要任务。因此,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同样要重视完善文化领域相关制度,在生态教育、舆论引导等方面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四)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在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如何加强社会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作用,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是改革成败的关键。对比国外,我国在公众参与、公益诉讼、环境保护民间组织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须重视完善社会领域相关制度,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三、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路径

如何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笔者认为,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一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综合考量,生态文明建设既要提高制度化水平,发挥生态文明制度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还要发挥生态文明制度对其他领域制度的引领作用。

(一)完善与经济建设相关的生态文明制度

一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在坚持资源公有、物权法定原则的基础上,政府要通过法律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利归属关系和权责,适度扩大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抵押、担保、入股等权能。

二是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在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同时,明确生态产品受益权,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推动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建设。

三是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文明建设要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健全环境损害赔偿相关制度、评估方法和实施机制,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依法严惩重罚;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以损害程度等因素依法确定赔偿额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完善与政治建设相关的生态文明制度

一是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制度,改变考核唯GDP现象。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将其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

二是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实行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

三是完善环境保护行政管理制度,改变行政管理软弱局面。

(三)完善与文化建设相关的生态文明制度

一是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公民的生态意识不是自然形成的,必须通过生态文明教育来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学前教育开始,把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全过程,甚至在日常的职业培训和教育中也要得以体现。

二是建立生态文明舆论引导制度。社会舆论要倡导绿色生活,新闻媒体要宣传绿色思想,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人人、事事、处处、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四)完善与社会建设相关的生态文明制度

一是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制度。政府要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通过建立环境保护网络举报平台和举报制度,保障人民群众依法有序行使环境监督权。此外还要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并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构建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行动体系。

二是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政府要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改革各部门分头设置和管理体制,合理界定国家公园范围。对国家公园实行更严格保护,除不损害生态系统的原住民生活生产设施改造和自然观光科研教育旅游外,禁止其他开发建设,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构建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文雄.新常态促进“三提高”[N].人民日报,2015—4—28

[2]田文富.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J]. 区域经济评论,2014(5)

[3]夏光.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关于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2)

[4]李干杰.积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J]. 环境保护,2014(1)

(杨娜曼,1974年生,湖南郴州人,博士,中共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流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猜你喜欢

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新常态
行政事业单位中预算绩效管理的应用探析
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体系及实施路径研究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其在中国的适用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