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格:静物是向内观看的风景

2015-12-31秦博

优雅 2016年1期
关键词:木格物相静物

秦博

三年来,他收起无数残留在脚下的尘芥,待到次年春日,便把它们埋在山间树下。《尘》是木格私人化的哲诗,当他再次盈盈踱步时,回家的旅行才会再次正式开始。

当物有了时间,它便被赋予了精神,时间即是精神。萨特曾言:“人在把自己投向未来之前,什么都不存在”。物亦是如此,摄影使现实中的物投向未来,赋予时间——摄影以凝固时间,使物相在凝固的状态下流动——赋之生命。流动即是生命,亦是万物,是时间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诗在语言丰富的今天是最具个人化的文字的艺术,同样的,在影像语言丰富的今天存在着用影像作诗的人,有幸地是他们在探索物相的精神边界,探索摄影中存在的哲思。

《尘》(ASH)是四川摄影师木格创作进行中的作品,已在2012年第四届大理国际影会期间展示,从这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不同于作者以往作品的画面风格,这种画面风格亦或情感基调的落差被木格称作“自我理性的再出发”,女儿的诞生深化了他对于摄影中理性呈现的思考,使他自然地营造出对物的凝视感与疏离。

当《回家》以一种私人的情感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时,那种不可怀疑、不可摧毁的推力强化着我们去确认——摄影不止具有欺骗性同样具有真实、准确地还原能力,但这一切都是以一种私的情感为出发点的,这样不但深化了个人在作品中的情感,也打动有着“感同身受”观者。他并没有把《回家》与《尘》刻意的分割掉,而是把《尘》作为《回家》的情感延续,也许这样的延续是在表明内在情感依然保留在物相的内在。向内观看即是观看物相的私,亦是以一种私人的观看方式去观看物相呈现出来的内在景象。在东方文化氛围的影响下,“私”是没有滋生的土壤,生老病死都会以一种公开的、仪式的方式呈现在前面,这样的历史捶打着国人对于私密性与物相内在联系的反思与重现。而摄影天然具备了私人化、纪实化的属性,当下的摄影不能仅挖掘着摄影中的形而下,对于它的天然属性我们缺少认同与使用。假如影像中呈现出的皮囊都需要缝补,那个中仙灵又居于何方?

木格曾踱步于家门,他的徘徊所呈现出的冷静对视——在《尘》的画面中的物相与观看者残存着强烈的疏离感——是他制造出来的障眼。摄影之于他是不可侵犯的私密呈现,这种疏离的处理来自于破碎的精神容器,这样的写意方式使他所表现的精神向往触及到了中国文人画的边界,使这组作品在不具备中国符号的情况下充满了中国气质。

《尘》以向内的思考的还原出物象本来的面貌,以碎片的方式诉说着器已逝的哀伤,人们往往对于距离倾入了极大地热情,却往往只能得到更大的疏离感,所以他选择以一种精神化的方式阐释着对于生死的看法。我们能从画面的起点感受到物相内在的距离感——被悄悄地拉长,但距离越长感情却越深,画面亦慢慢疏远了来自于表象世界关于讨论情感世界的一面。当表象浮在画面中,往往使人无法对本物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更无法触及其原貌、内相。当我们向内观看,内相的形状、气息让我们安静下来,像接受洗礼一般,这种仪式感便是他障眼出来的疏离——时间打磨着器物的棱角,尘芥却堆积出了我们本来的模样,它是时间留下的年轮。在影像里物同样像被超度了灵,使得它们有了转世为人的本领。物有灵也许才是这组作品讨论的核心问题,不论是风景还是静物,他都愿意用凝视的态度与之对谈,因为凝视代表了疏离背后的理性。他曾说:“静物是不移的风景。”对他而言,呈现出静物即是呈现出它的时间性与精神性。

当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尝试着把理性的思考呈现在画面中时,向内观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自我关注亦或探望是摄影师成长的重要一环,当我们以向内的观看体会着画面中的内相时,等待我们的将是流淌的风景。

猜你喜欢

木格物相静物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静物写生
新疆西昆仑铅锌矿中铅锌物相分析方法研究
静物(节选)
木格措,康巴高原雪飞花舞的情歌圣地
怎样写静物
怎样写静物
取向硅钢脱碳退火氧化层的物相检测方法研究
脱硫吸附剂物相快速定量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碳酸盐型滑石物相分析方法研究